回覆列表
  • 1 # 發現歷史

    我想從四個方面說下:一,我們看安史之亂背景。大唐到唐玄宗天寶年間,邊境地區形成了十大節度使,分別是安西、北庭、河西、隴右、朔方、河東、平盧、范陽、劍南、嶺南,主要用於防範周邊少數民族的入侵,其軍事力量日益強大,造成了外重內輕的局面。而當時安祿山身兼平盧、范陽、河東三道節度使,正是利用了這個機會,舉兵侵入中原,一個月內便攻陷東都洛陽,半年後再陷長安。因此,安史之亂歷時八年最終被平定後,唐政府基於發生安史之亂的教訓,不得不普遍在內地設定節度使,增加內地的兵力,這樣就形成了藩鎮遍地的局面。這樣做正是為了防範安史之亂髮生的弊端。如果仍然不在內地設立節度使,還是隻在邊疆設立的話,即使安史之亂平定了,也不能保證以後不會再發生類似安史之亂的反叛事件。二、這與唐政府在安史之亂中的對投降叛軍的官員實行的政策有關。唐軍收復了長安以後,本來下詔對所有投敵的官員實行寬大,既往不咎,但很快但又改變了政策,對投敵官員分六等治罪,或死或絞或流放。本來叛軍內部的原唐政府投降官員聽到當初的寬大政策時非常高興,並且籌劃在內部瓦解分化敵軍,但新政策公佈後,由於大批投敵官員被處死,使得叛軍內部的投敵官員心灰意冷,從而開始死心塌地的堅定的跟隨叛軍,這件事情讓當時的皇帝唐肅宗非常後悔。因此安史之亂平定後,新皇帝唐代宗基於以前對敵政策的教訓,對投降的叛軍將領田承嗣、張忠志、李懷仙等實行寬大,讓他們原職留任,從而形成了著名的河朔三鎮(魏博、成德、盧龍)。三、與僕固懷恩有關。僕固懷恩此人出身於少數民族,在平叛戰爭中立有大功,在平定安史之亂後,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勢,也為了培養自己的爪牙和羽翼,極力主張叛軍降將田承嗣、張忠志、李懷仙等官復原職,讓他們仍做節度使。後僕固懷恩叛唐,河朔三鎮也逐漸不聽朝廷調遣,為了防犯河朔三鎮,朝廷不得不在河陽、義成、宣武、忠武、昭義等內地設定節度使,這樣成為內地重鎮。 四、內地廣泛設定節度使後,藩鎮勢力大增,財政權、軍權、官員任免權於一身,從而直接導致唐政府中央集權的衰弱,而地方藩鎮時有反叛事件,或節度使不朝貢中央,或士卒驅逐節度使,唐中央對此逐漸無能為力,而藩鎮勢力愈強。 關於安史之亂問題,不知大家明白了,歡迎關注我們,一起學歷史 。

  • 2 # 風雲雷火電

    藩鎮割據強大唐朝開始衰落,為什麼藩鎮勢力衰落唐朝反而直接滅亡了?

    藩嶽作鎮,輔我京室,藩鎮和唐王朝是相互依存的關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所以,藩鎮衰落,唐王朝反而滅亡了。

    唐朝的衰落就必須要從安史之亂說起,其實沒有安史之亂唐朝依然會衰落,只不過不會這麼快罷了。所以,還是要怪李隆基,雖然他創造了大唐盛世的鼎盛,但是對於藩鎮問題,顯然李隆基沒有考慮那麼多。安史之亂之前,節度使的權力中央就沒有辦法完全控制了。這也是造成後來藩鎮越來越脫離中央控制的原因之一。

    其實說白了藩鎮勢力就是唐朝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和唐朝的關係雖然越來越不受中央的控制,但是也不敢輕易地稱王獨立。畢竟也起了一個相互制約的作用。所以,在安史之亂之後,雖然唐朝衰落,但是由於藩鎮的勢力還是很強大的,唐朝依然可以繼續存在一百多年。

    不過後期藩鎮也開始衰落,相互之前的制衡關係被打破,所以,後期亂了起來,唐朝也最終走向了末路。

    其實唐朝如果注重中央集權,不要設立那麼多的節度使,不要讓過多的外國成為附屬。我覺得可能沒有那麼快的走向滅亡。如果能夠更好的把權力收歸到中央,那麼之後應該可以限制安祿山。也不會釀成安史之亂的悲劇。

  • 3 # 夢嘗君

    公元763年2月,史朝義在林中自縊身亡,持續了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最終被朝廷平定,但是為了穩重手握重兵的降將,唐朝冊封了很多權力很大的節度使,隨著時間的演變,藩鎮逐成尾大不掉

    “有心誅賊,無力迴天”,公元755年12月,安祿山、史思明發動叛亂,唐王朝和叛軍的較量就此展開,史稱“安史之亂”,直到公元前763年2月,叛軍首領史朝義自縊而亡,這場持續了八年之久的叛亂才算徹底平定。既然叛亂已經平定,那接下來就應該是整頓超綱,重振大唐雄風的時候了,可是即位的唐代宗回頭看,節度使手握重兵、宦官參與朝政.....這場面夠實在是難以控制。

    中央朝廷在“安史之亂”中損失摻重,要錢沒錢,要兵沒兵,而許多節度使都是手握重兵,根本不聽朝廷的調遣。“大炮一響,黃金萬兩”,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打仗都是一個極其費錢的舉動,但是在安史之亂爆發前,唐朝中央朝廷可以從全國徵收稅收,而地方政府是無權私自扣留這些錢糧、財務的,而這些地方政府要想生存下去,就只能向中央朝廷要“口糧”,這樣中央朝廷才能夠控制住地方政府,而且唐王朝不管遇到什麼事情,中央朝廷都有足夠的錢糧來擺平。但是在“安史之亂”後,唐肅宗、唐代宗為了能夠穩定手底下的將領,他們紛紛放權,於是許多節度使不單單掌控了軍隊,而且掌管了某一個地方的財政,這基本上就是一個獨立的王國。其實這樣的“特殊情況”如果少的話,也沒有大問題,但是當時唐肅宗為了穩定局勢,冊封了很多的節度使,等到回過頭來想要管理的時候,發現情況已經失控了!

    “宦官權力過大,他們和節度使狼狽為奸,使得中央朝廷的權威急劇下滑!”大宦官李輔國在唐肅宗李亨登基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且當時到處都是造反的人,弄得人心惶惶,皇帝即不信任軍隊也不信任文武百官,為了監視朝中的情況,皇帝便將一部分權力下放給了自己的家奴,自此開始宦官掌權的時代。隨著時間的推進,宦官的權力逐漸超出了皇帝的掌控範圍,成為和藩鎮一樣威脅皇權的力量,例如唐肅宗就是被大宦官李輔國活活嚇死的。

    中央朝廷受制於宦官的掣肘,而且手裡錢糧、兵力有限,無力發動針對藩鎮的大規模作戰,雖然在唐朝後期也有一段安穩時光,但是大多沒有持續太長時間,唐朝後期已經是積重難返,沒有能力發動削藩戰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理解,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這句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