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糖尿病患者會引起焦慮症嗎?苦
8
回覆列表
  • 1 # 鄧乃哲大夫

    糖尿病作為一種慢性病需長久的吃降糖藥,稍有不慎,變可是血糖忽高忽低、住院頻繁,容易出現抑鬱、焦慮等負性情緒。那麼,糖尿病患者該如何面對心理問題,健康的對待糖尿病?

    一、糖尿病引發情緒障礙的發生率

    糖尿病患者需要承受終生患病、反覆血糖檢測、長期胰島素注射、食物限制、嚴重併發症等造成的長期壓力,容易出現負性情緒;抑鬱、焦慮等負性情緒可加重糖尿病患者的內分泌紊亂、失眠以及不良應對行為,從而加重糖尿病病情,老年患者還存在特殊的認知缺損,對家庭的依賴性較強。

    糖尿病患者中以新發病、病程長、血糖控制差、伴發器質性併發症及需要接受胰島素治療的患者心理障礙多發,老年女性患者更為多發。

    年輕患者易有病恥感,顯得更加孤獨、更害怕有親密感、更傾向於抑制發展親密關係。據統計,這類患者中有小孩的也比較少,他們擔心糖尿病會影響自己的婚姻和將來為人父母。

    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中、輕度心理障礙發生率為23.6%,中、重度心理障礙的發生率為19.5%。住院糖尿病患者抑鬱發病率為22.5%,焦慮發病率為35%,均顯著高於正常人群。

    二、從心理保健看糖尿病患者5類情緒

    2、不能接受現實的情緒。該患者得了糖尿病後,無法接受“每天還要堅持測血糖,打胰島素”的現實。未能積極主動地改變生活方式或習慣,以適應病情需要。而是“忍不住要發脾氣”,急躁易怒,遇人遇事易動肝火。

    3、心理不平衡情緒。該患者可能認為自己剛剛50歲,得了這種病,以後必須終身控制飲食,對生活和前途失去信心。同時因心境不好,很難積極配合治療。

    4、焦慮恐懼心理。糖尿病是一種難以治癒的終身性疾病,可能出現多種併發症,加之患者對糖尿病知識瞭解甚少,並存在一些誤解,因此產生焦慮、恐懼的心理,精神高度緊張,擔心疾病會影響自己的將來,懼怕死亡。

    5、自責心理。該患者“看著家裡人為我的病情擔心”,自己過意不去。長年治療又需要大量金錢,從而感到自責內疚,認為自己成了家庭的累贅。

    三、糖尿病心理保健九要素

    1、明確糖尿病是能被控制好的疾病,只要面對現實正視它,科學地對待它,血糖就會得到較好的控制,避免或延緩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與發展

    2、精神放鬆。很多糖尿病患者常問醫生:“我的病情嚴重嗎?”我們可以肯定的回答:不論病情輕重,只要科學地對待它,千方百計把血糖降下來,疾病就不會往嚴重的方向發展。不論病情如何輕,如果聽之任之,不認真規範地治療,血糖控制不好,糖尿病的併發症會越來越多,越來越重,最後出現嚴重的、不可逆的後果。

    3、不要存在錯誤觀念。“能吃能喝不是病”這是一種錯誤觀念,糖尿病就是能吃能喝,吃出來、喝出來的嚴重危害健康的疾病。儘管剛患糖尿病三五年很少致殘或危及生命,但是一定要明白:從血糖升高的第一天起,糖尿病的併發症就開始了,一旦出現臨床表現、功能障礙,治療就十分困難。

    4、培養有規律的生活節奏,建立新的生活規律。糖尿病患者由於自身的胰島素分泌不足,不能適應生活中的各種變化,因而,血糖就會忽高忽低。如果把自己的生活起居、飲食、運動安排得非常有節奏、有規律,血糖就不會大幅度的變化。

    5、加強體育鍛煉和自我管理。糖尿病患者要加強體育鍛煉,一方面提高機體的抵抗力,同時培養自己的自控能力。人們往往行為被限制以後會出現逆反心理,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比如平常未必想起吃水果,現在得了糖尿病要限制吃水果,反倒特別想吃了,控制飲食、忌菸限酒是治療糖尿病重要的方面,因此不要存在“偶爾抽一支菸沒關係”、“多吃一次沒關係”的僥倖心理,往往有一次就能出現第二次、第三次。

    6、保持情緒穩定。情緒波動也會導致血糖升高。情緒的自控也是非常重要的,需要長期的磨練,只要時時刻刻有這種“自控意識”,一定會有收益。要避免家庭矛盾,不要大事小事就生氣,要心胸開闊,大事多商量,小事不計較。任何人在工作中或生活上都不會一帆風順,總會碰上不順心的事,尤其是在評職稱、漲工資、工作調動不順利時更容易引起情緒的波動,而情緒的波動會引起血糖的波動,使糖尿病病情加重。把“身體健康”放在這些問題之上,對不順心的事置之度外,對“名利”淡然處之,可以把對健康不利的因素減小到最低。

    7、克服麻痺思想。隨著患病時間的延長,自己對疾病重視的程度逐漸淡漠,飲食控制不嚴格,自我監測也不認真,“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藥不按時吃,血糖也不查,甚至又像沒得糖尿病時一樣,一切順其自然不管不顧,這樣只能導致血糖的波動或升高,加速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

    8、生活豐富多彩。糖尿病患者要與人多交往,參加有益的活動,豐富多彩的生活會使人心情舒暢、精神愉快,解除對疾病的緊張與煩惱,有利於血糖的控制。與更多的人交往,尤其與糖尿病患者的交往,可以相互探討控制糖尿病的經驗、體會,相互鼓勵,相互幫助。

    9、“麻煩”是病情的需要。糖尿病既要控制飲食、加強運動、按時服藥,又要進行血糖、尿糖的監測等等,確實很“麻煩”。但是正因為有了這些“麻煩”才確保了病情的穩定。這些“麻煩”是控制病情的需要。糖尿病患者要克服“麻煩”心理,不要把治療糖尿病的一些手段和方法看成“額外負擔”。血糖控制不好,一旦併發症產生了,造成功能障礙、致盲、致殘。到那時給自己帶來的痛苦,給家屬帶來的負擔,與現在需要做的事比較起來,現在的“麻煩”是微不足道的。

    四、尋求專業的抗抑鬱治療

    1、2型糖尿病合併抑鬱症對病程的進展有一定不利影響。

    2、糖尿病的早期治療不僅胰島素應用越早越好,且心理支援越早越好,胰島素與心理支援的有機結合應成為糖尿病治療的基本原則。

    3、抗抑鬱治療不但可以減輕糖尿病痛性神經病變伴抑鬱焦慮的負性情緒,還可以改善血糖及緩解神經病變的疼痛。

  • 2 # 糖尿病之友

    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其中就包括焦慮症。很多糖尿病患者在患病之後,會變得很焦慮,如果這種焦慮情緒得不到改善,不僅會影響個人生活,還會影響到血糖控制,給糖尿病患者帶來很大麻煩。

    每位糖尿病患者都可能會出現心理問題,關鍵在於如何調節自己的心理狀態,使糖尿病與自己的生活很好的融合,避免因為糖尿病給生活帶來困擾:

    1、很多糖尿病患者認為得了糖尿病就要忍飢挨餓,覺得生活沒有意思,心情會受到很大影響。其實糖尿病患者也可以享受美食,關鍵是要控制總的能量攝入。當然這裡說的美食是健康的美食,而不是高糖高油等不健康的食物。

    2、很多糖尿病患者會擔心糖尿病會給身體健康帶來危害,只要血糖以超出控制範圍,就會變得很焦慮。其實糖尿病導致的併發症都是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形成的,偶爾的血糖控制不理想對健康的影響並不太大,關鍵是要長期保持血糖控制平穩。

    3、一些糖尿病患者認為疾病對生活的約束太多,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就會影響到情緒,變得暴躁、易怒、焦躁。糖尿病會與患者終身相隨,每位糖尿病患者都需要放平心態,友善對待疾病。其實糖尿病患者可以換個思維這樣想,糖尿病患者由於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除不良的生活習慣,不僅可以控制好血糖,還有助於預防其他疾病發生,從而使自己比普通人更健康長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六個月20斤,還不會坐,請問有沒有價效比高的餐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