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齾爩灪虋讟钃鸜麷

    子夏說:“看重實際的德行,輕視表面的姿態;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恪守信用。這樣的人,儘管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 2 # 知恩在變強

    子夏說:“一個人能夠看重賢德而不以女色為重;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恪守信用。這樣的人,儘管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這一章是跟我們講倫常的道理。倫常這個倫就是五倫的關係,常是不變的意思。五倫的關係,所謂父子、兄弟、夫婦、君臣、朋友,這個關係每個人自出生以來就面對的。古時候如此,現在如此,未來還是如此。華人如此,外華人還是如此。它並不以時代的變遷,地域的變化而產生變化,所以稱為常。這一章是子夏所說的話,子夏是孔子的弟子。夫子說,子夏、子游是孔門四科裡面文學最好的。他這裡講『賢賢,易色』,這是講到夫婦這一倫。夫婦是人倫之始,有夫婦才有父子,然後才有兄弟、君臣、朋友。夫婦這一倫講究的是賢賢,易色。「賢賢」第一個賢字是動詞,是貴重的意思,以什麼為貴?第二個賢字就是賢德的意思,就是以賢德為貴,重賢德。「易色」,這個易是當輕字講,輕易的輕,色是美色。賢賢,易色,是講夫婦,就是嫁娶、選擇配偶重德不重色,就是這個意思,這是正人倫之始。

    講完夫婦以後就講父子之間的關係。『事父母,能竭其力』,這是講兒女對父母的盡孝,孝順父母盡心盡力。『事君』,這是講到君臣之間的關係,事奉領導。「君」狹義來講,一國之君,國家領導人,總統、主席,這是國家領導人,廣義上講,一切團體的領導。『事君能致其身』,「致」就是當委字講,委身,也就是把自己的身都捐獻出來,能夠先公而後私,能夠忘我工作。忠心耿耿、盡心竭力去服務,為祖國、為人民服務,這叫事君;為自己的團體,為自己的領導盡忠,這是致其身的意思。這是講到君臣這一倫。

    第四個是『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這是朋友這一倫。跟朋友交往,必須要講求信用。「凡出言,信為先」,言語、辦事都能做到無欺,這叫「有信」。五倫這裡講到四個方面,第五個是兄弟(長幼之間)當然也含在其中。子夏這裡說,能夠把人倫盡到,也就是敦倫盡分,盡到自己本分義務,處理好人際關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外乎這五倫,你都能處理好,『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即使是說你沒有學問,我也不相信,我說你一定是有學問。為什麼?朱熹朱夫子講得好,人無倫外之人,學無倫外之學,人必定是在這個五倫關係當中的人,他不能離開群體。所以這個學問就是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它沒有倫外的學問。所以這是講到五倫是為學之本,能夠敦倫盡分這就是學問。

    這裡子夏談到夫婦、父子、君臣、朋友這四個關係,能夠真誠、切實的去力行,去處理這個關係,使關係和諧,盡到自己的義務,這就是盡其誠。我們求學所求的不外乎如此。能夠做到把這倫常關係都處理好的,兩種人,一種是生而知之的,天生資質非常高,這是我們講的天才,不用人教他就能夠善於處理人倫的關係,使人人都生歡喜心,另外一種人是真正透過認真的學習、力行而達到。孔夫子自己說,「吾非生而知之」,那必定是學而知之,所以這不就是學嗎?所以這個學問不在乎你有沒有文憑,不在於你是不是拿到博士學位,真實的學問是看你能不能處理好倫常關係,能不能夠盡到自己的義務,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這叫「學為人師,行為世範」。你能夠做一個好榜樣,引導社會走向和諧,這是真實的聖賢學問。

    朱夫子引遊酢的話來講,遊酢是宋代的學者,遊氏說:「三代之學,皆所以明人倫也。能是四者,則於人倫厚矣。學之為道,何以加此。子夏以文學名,而其言如此,則古人之所謂學者可知矣。故學而一篇,大抵皆在於務本。」遊氏說的三代之學,三代是指夏商周,這個時期所提倡聖人的學問就是什麼?明人倫而已。聖人的學問不外乎就是講明人倫關係,讓我們敦倫盡分而已。能夠處理好夫婦、父子、君臣、朋友的關係,做到這四者,人倫就厚了,你的德行就厚了。所以學之為道,何以加此,這就是學。學而篇的學,內容就是倫常,倫常之學。倫常之上,沒有其它的學問。子夏他以文學成名,夫子讚歎的是讚歎他的文學,那他講出這個話,他是要教導我們盡人倫,我們就知道文學的實質是什麼了。古人所謂的學,真的就是倫常之學而已,這叫做務本。學而篇這一整篇所說的內容,大部分都是教我們務本的,「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你看這裡教我們學之本就是倫常,為仁之本就是孝悌,治國之本就是敬信,聖賢學問之根本就是忠信而已。前面這些篇章裡頭所說的,都是教我們務本的。

    我們再看蕅益大師他在批註裡說到,「賢賢」,這就是什麼?以賢德為重,不僅是說仰慕賢德,更重要的是步步趨向賢德,念念成就自己的賢德,要把自己自身置於聖賢之列,這是學之根本。所以你學什麼?學聖賢。所以賢賢就不光是指夫婦之道,他是更廣義來講,教我們整個學聖學賢的根本,仰慕聖賢,你仰慕聖賢自然就有賢德的人跟你作伴,事親、事君、交友乃至夫婦這一倫,都是躬行實踐聖賢之道,這叫實學。

    「易色」也可以引申,在江謙的《補註》裡頭,江謙是民國時代的教育家,他是補充批註蕅益大師的《論語點睛》。他講到易色,這色不僅是美色的意思,廣義上講,像佛法裡講的色是一切物質,《心經》講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個色是指一切物質,物質世界,一切相。易色就是把色看輕了,看到最輕的時候是沒有了,無色了,色空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放下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是易色易到了究竟,入人我不二,自他一體的境界,與宇宙合而為一,哪裡還有彼此!這就是大聖。

    如果有你我的分別,自他的對待,難免會有分別、會有執著。有我相,有人相,這就生我執。我執就有私,有私就會產生種種的貪求、瞋恚、嫉妒的煩惱,「賢賢,易色」就變成妒賢嫉能。別人有一技之長,自己就會妒嫉,人家的德行超過我,自己心裡就放不下,這就是不能賢賢了。所以要怎麼學?要修隨喜的心,別人有的才華、有的德行,就好像自己有一樣,這才能慢慢入放下人我這樣的境界。所以易色是講到最後的果報,你修成一個正果了。怎麼修?賢賢是因,最後放下人我之色相,這是果,修因證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我感覺現在沒有人鑲金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