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鄧海春
-
2 # 鄧海春
御門聽政是清代宮廷的常朝制度,為皇帝公開處理國家政務的主要形式。
入關後的第一帝福臨,就有“御門之舉”。到玄燁時御門聽政做為一項制度,逐漸完善起來,地點在乾清門。其禮儀是:
乾清門首領太監等事先在乾清門的正中陳設寶座,寶座前擺一條黃案,寶座後置一屏風。在黃案的左邊,鋪好跪奏者用的氈墊。黎明,乾清門侍衛在寶座左右兩翼侍立,領侍衛內大臣、內大臣、散秩大臣和豹尾班的執槍侍衛、佩刀侍衛則在丹陛下左右相向而立。
這時奏事官員和陪奏官早已集於朝房。當侍衛轉奏得旨,百官就按次序進至乾清門的丹墀東,面向西站立。起居注官、翰林、科道官則在丹墀的西面,面朝東而立。
這時皇帝從乾清宮乘輿出來到乾清門升座。起居注官隨即由西階上來走到西柱下,向東站立。先由尚書人手捧奏本木匣,由東階上來跪在黃案前,把木匣恭敬地放在黃案上,起立後,急步退到東楹入班的位置,再跪奏所奏的本章內容,而後由左邊的東臺階退下。其餘各部院按次序進奏如前。
百官奏事完畢,滿內閣學士1人手奉折本函匣由東臺階到黃案前跪下,大學士、內閣學士依次登階就位而跪,起居注官走到寶座右邊,仍然面東站立。此時滿內閣學士把函匣開啟,取折本依次向皇帝奏報,每奏一事,皇帝即降一旨,大學士、學士當時承皇帝諭旨照辦,而後各官從東西臺階退下,皇帝回宮。
御門聽政的地點不一定都在乾清門康熙皇帝經常住在暢春園,則御門聽政就在暢春園的澹寧居前殿舉行。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諸帝又經常在圓明園的勤政殿舉行御門聽政。上圖圓明園勤政殿版畫
御門聽政的時間,一般為:春夏定為辰初(8時左右),秋冬定為辰正(9時左右)。
下列情況下,皇帝是不御門聽政的:遇有歷朝已故皇帝和皇后的忌辰日,大祭祀日,慶典日,皇帝生病,宮內遭變。如遇有大風及雨雪天氣,御門聽政也可另擇日期。皇帝御門聽政之時,各級官員均不得遲到、早退。
道光二十六年(1846)二月一次御門聽政時,20餘名奏事官員遲到,皇帝下令將他們交都察院議處,並給予罰俸處分。當然皇帝有時也作出“優禮大臣”的姿態。乾隆二年(1737)一次御門聽政,“值澍雨再降”,奏事諸臣衣服盡皆淋溼,於是弘曆大發慈悲,賞每人紗2匹,陪奏官、侍衛和執事官每人1匹。
-
3 # 歷史寶藏
勤於政務是對中國古代皇帝的一個重要要求,雖然不少任性的皇帝做不到,但凡明君,都會盡力做到這一點。
御門聽政就是勤政的一個重要方式。
早在明代就有“常朝御門之儀”,清承明制,自順治一朝就有“御門之舉”。
舉行御門聽政的乾清門
清代的御門聽政一般在乾清門舉行,百官在得到諭旨後,自宮外到乾清門等候,皇帝則從內宮乘輦至。首領太監等早已佈置好寶座與香案屏風,案前鋪好氈墊以供大臣跪奏。
這一切準備好,大概是在辰時(早上7點—9點),尚書及各部大臣、內閣大學士依次跪奏所奏之事,每奏一事,皇帝即降一旨。處理完所奏之事後,就各回各家了。
如果皇帝不在大內,就會依照皇帝的行蹤,臨時選地方進行此務。
暢春園廣梁門內的澹寧居前殿,圓明園勤政殿,都是清代諸帝駐蹕在外時舉行御門聽政的常用地點。
如果已經下旨約好了御門聽政的時間,但是突然遇到特殊情況,比如惡劣天氣,可如何是好呢?
雍正朝還真是遇到過這個情況。
雍正帝四年四月,駐蹕圓明園,確定了第二天進行御門聽政,不料晚上就開始下雨,一直下到第二天清晨。要知道百官都是在京城住的,跑到圓明園這個京西花園,還有點距離呢。但是皇上有旨,不得不從,眾大臣就冒雨過去了,雍正一看就覺得有點不好意思了,還特意下旨:
“朕從前曾降諭旨:凡遇理事之日,若有大風雨雪,著在京官員等不必來圓明園,朕自改期另傳。昨日原擬今晨理事,乃夜來下雨,朕即傳諭,諸臣不必前來。而城中官員,俱已行至西直門,聞旨始回。昨夜既有風雨,在京大臣等,理應遵照前旨,何必多此往返?嗣後有特旨所傳之官員,若有“風雨無阻”字樣,則不論風雨,即著前來。若朕御門之日,遇有大風雨雪,伊等即互相傳諭,不必前來。”(《清世宗實錄》)除非有急事,皇帝會特意說明“風雨無阻”,而一般情況下,如果遇到風雨等特殊天氣,皇上和大臣就不必前去了。
乾隆二年有一次正在進行御門聽政時,天公不作美,下起雨來,眾入奏官員的全成了落湯雞,乾隆帝心裡也是過意不去,就為每個大臣特賞紗二匹。
但是如果有大臣沒事不定鬧鐘,睡忘了不去參加御門聽政,可是會受到懲罰的,輕則受斥責,重則罰俸貶官。
乾清門在故宮中的位置(紅圈所示)
回覆列表
御門聽政是清代宮廷的常朝制度,為皇帝公開處理國家政務的主要形式。
入關後的第一帝福臨,就有“御門之舉”。到玄燁時御門聽政做為一項制度,逐漸完善起來,地點在乾清門。其禮儀是:
乾清門首領太監等事先在乾清門的正中陳設寶座,寶座前擺一條黃案,寶座後置一屏風。在黃案的左邊,鋪好跪奏者用的氈墊。黎明,乾清門侍衛在寶座左右兩翼侍立,領侍衛內大臣、內大臣、散秩大臣和豹尾班的執槍侍衛、佩刀侍衛則在丹陛下左右相向而立。
這時奏事官員和陪奏官早已集於朝房。當侍衛轉奏得旨,百官就按次序進至乾清門的丹墀東,面向西站立。起居注官、翰林、科道官則在丹墀的西面,面朝東而立。
這時皇帝從乾清宮乘輿出來到乾清門升座。起居注官隨即由西階上來走到西柱下,向東站立。先由尚書人手捧奏本木匣,由東階上來跪在黃案前,把木匣恭敬地放在黃案上,起立後,急步退到東楹入班的位置,再跪奏所奏的本章內容,而後由左邊的東臺階退下。其餘各部院按次序進奏如前。
百官奏事完畢,滿內閣學士1人手奉折本函匣由東臺階到黃案前跪下,大學士、內閣學士依次登階就位而跪,起居注官走到寶座右邊,仍然面東站立。此時滿內閣學士把函匣開啟,取折本依次向皇帝奏報,每奏一事,皇帝即降一旨,大學士、學士當時承皇帝諭旨照辦,而後各官從東西臺階退下,皇帝回宮。
御門聽政的地點不一定都在乾清門康熙皇帝經常住在暢春園,則御門聽政就在暢春園的澹寧居前殿舉行。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諸帝又經常在圓明園的勤政殿舉行御門聽政。上圖圓明園勤政殿版畫
御門聽政的時間,一般為:春夏定為辰初(8時左右),秋冬定為辰正(9時左右)。
下列情況下,皇帝是不御門聽政的:遇有歷朝已故皇帝和皇后的忌辰日,大祭祀日,慶典日,皇帝生病,宮內遭變。如遇有大風及雨雪天氣,御門聽政也可另擇日期。皇帝御門聽政之時,各級官員均不得遲到、早退。
道光二十六年(1846)二月一次御門聽政時,20餘名奏事官員遲到,皇帝下令將他們交都察院議處,並給予罰俸處分。當然皇帝有時也作出“優禮大臣”的姿態。乾隆二年(1737)一次御門聽政,“值澍雨再降”,奏事諸臣衣服盡皆淋溼,於是弘曆大發慈悲,賞每人紗2匹,陪奏官、侍衛和執事官每人1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