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5歲英國語言學博二在讀,開始慢慢了解學術圈,覺得其實並不是自己想要的。但一路讀書過來並沒有企業方面的工作經驗。突然覺得非常迷惘,希望有人能用經歷點醒我。
10
回覆列表
  • 1 # 一團小小的火

    這個問題,我是過來人了,下面用自身的工作體會來回答。我是博士畢業後就去做企業工作了,當時壓根就不想去當老師,也不想走科研路線,目前有一個團隊在做產品研發,算是創業了。

    博士畢業後,其實只有一半左右的人走學術路線,主要是去大學當老師,或者去國內外高校做博士後等。另外一半博士畢業的人,主要的出路包括去企業的,去不同國企研究所的,自己創業的等等。

    讀博是一種經歷,並不決定職業

    雖然讀博士期間,必須經歷一定的學術研究階段,才能畢業。比如,必須發表一定的SCI論文,才能透過博士論文答辯。

    透過讀博這個過程,會增加你做研究的能力。這個能力並不僅僅是學術研究上的,而是體現在多方面的,比如提升專業知識,掌握問題分析定位能力、查文獻能力、建模能力等。

    掌握了這些能力,你不一定非要用在學術研究上,也可以用在產品研發、工程設計等其他職業上。

    事實上,博士的很多研究方向,都是非常偏工科的。這些研究,都是為了工程服務,能夠指導工程才有意義。如果不能透過工程驗證,那麼只是一堆公式的紙上談兵,這樣的研究其實是沒有意義的。

    選擇了這樣的工科研究方向。博士畢業後,很多人也就順理成章去了企業,以後也就不再從事純學術研究了。

    純學術工作需要興趣

    我理解的純學術工作,包括純理論研究,或者是完全不考慮實際工程制約的原理性驗證工作等。

    純理論模擬的工作,個人覺得沒什麼成就感。比如有的人讀博,隨便用國外的軟體做點模擬就可以灌水很多論文,至於理論能怎麼指導工程,怎麼轉換為實際的生產力,他們完全不用考慮。

    第二種: 不考慮實際工程制約的原理性驗證工作。就是在實驗室裡,不計成本,用科學儀器驗證一些理論,或者基於某些理論做出一些樣機,能實現某種功能就好。這種比純理論要好一點,但是也是以驗證為主,離實際產品還有很大距離。

    綜上,純學術研究和實際工程應用還是有很大差距的。純學術研究只是科學家,實際工程應用必須考慮工程應用,更像是工程師。不論哪種職業,其實博士都可以勝任的。

    從科學到技術

    如果不從事純學術研究,那麼博士畢業後,可以考慮走技術轉換路線,比如去企業做產品研發,實現新技術開發利用等。

    個人感覺,這個其實更有成就感。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大科學家,但是利用已知的理論技術,研發新的產品,創造價值,更容易產生成就感。

    相對而言,去企業的博士一般薪資更高。還有很多的博士利用手中的技術創業。中國很多企業現在越來越重視研發了,博士畢業後去企業的也越來越多。

    當然,搞學術也不一定不好。但是,如果你沒有大科學家的天賦,那就需要慢慢熬,從青年教師,慢慢熬成教授,最後熬成領域內的知名學者,一樣可以功成名就。

    具體哪個更好,過程已經說清楚了,怎麼選擇還是要看個人興趣和自身情況。

  • 2 # 不一樣的人ww

    博士畢業後不做學術相關工作,這個結局和問題比較普遍。更關鍵的是,你的所學的博士所對應的學科門類,也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能不能有機會做學術相關的工作?

    博士學習所屬的學科門類也很多,而對應傳統的博士去向一一學術部門,如研究院所和高等院校等,雖數量不少,但畢竟越來越少有機會。如果是人文、理科等學科的博士,對應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機會,就更為減少。

    前幾天在有關問題回答中,就越來越多的博士去考公務員的顯性現象,做了比較細緻的分析。如果是人文、理科類的博士,現在想找個傳統對應的學術類事業單位工作,真的不易,也會越來越難。所以考公務員,甚至成為了人文、理科類博士的必選路之一。再到深圳某高中和杭州某街道辦的熱點新聞,雖然還沒到博士競爭的境地,但誰又敢說,賓士、寶馬不多,退而求小巴,好歹公務員、初高中老師,何況一個穩定有地位,一個錢多有道去。

    我是個深接地氣的大學老師,在優秀企業工作了15年,回到母校當老師又已21年。我深知現在的博士進入科研院所和高校當老師,真的越來越艱難,不禁讓我想到了高考的對應。高考,就象是一場買票上車的競速和競爭。你考了全國前5千名,各省前1~200名,你就會從容登上清北高鐵,呼嘯而去。又來了一輛985賓士,又來了一輛211小巴,又來了一輛雙非一本大巴……直到把所有高考生,各安其位。因為你手裡邊抓著不同的“高考分”票。

    而一出大學校門,儘管你可能是博士,亦非高枕無憂。因為你的學科對應的就業之路寬窄不一。而中國一直有這樣一種思維定式,就是博士畢業了,就該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一般的二本和高職高專還不太願意去。但現實是,就這樣的機會也會越來越少,而且一定會枯竭。

    我們千萬不要忽視,更不該忘記,民辦的科研機構和院所,該越來越多,華為研究院、達摩研究院等等,應該越來越多,不僅是研究,更該是研究後的應用。否則,博士所學豈是無用?只研究不創造,只教書不產出。這才是中國培養未來博士們的方向和出路。博士們研究的,可被對應的,當然不該只是工科、醫科的實際研究,還可以是更多的智庫,調查、分析、研究、提供解決方案等對應的人文理學民辦研究機構。

    越來越多的博士畢業,當然該有越來越緊迫的解決之道,對應方向。也期待有越來越多的公司企業,能對應發展而拓寬思路,不僅要實惠賺錢,還當投入事先研究和長遠發展。

    博士,不只是對應學術相關,也能與企業對流,與時俱進,開發產品,應對市場,造福社會。

  • 3 # 升值有道

    謝謝邀請!建議首先問自己,你希望得到怎樣的體驗?你要這體驗的目的是什麼?這將決定你下一步的選擇。這是針對你提出的問題而言。個人感覺,應該跳出這個問題來思考,自己未來希望在哪方面發展,即使體驗、學習、工作都可以考慮進入那個領域,而未必是企業。譬如想做教育研究,還是建議去具體做老師,體驗不同等級、不同環境下的老師和學生的心理變化,他們的需求,如何提升教育的質量等等。正如你題目說的,比直接進入研究機構要好很多,這種經歷將對自己終生受益,當然也絕不是進入研究機構後去學校實習,這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投入和收穫。總之,做什麼情前,需要認真考慮,自己的目的,然後思考達成這個目的的因素分析,然後考慮自己的差距,這就有了奮鬥的目標,而且也不容易走彎路。謝謝了,只能想到這麼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女人要嫁給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