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暴易暴”形容殘暴的統治代替殘暴的統治。此典出自《史記·伯夷列傳》:“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華人立其中子。於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老,盍往歸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號為文王,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採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於首陽山。”殷朝時,有個小國叫孤竹國,是殷湯封的。孤竹國君有三個兒子,大的叫伯夷,最小的叫叔齊。依照傳統,接替君位的應是伯夷,但孤竹國君卻想將君位傳給叔齊,後來孤竹國君死了,叔齊要將君位讓給伯夷,伯夷不願接受,逃走了。叔齊也不願做國君,也悄悄逃走了。華人便立孤竹國的二兒子為國君。伯夷、叔齊兩人聽說西伯昌很得人心,便去投奔,誰知到了那裡以後,西伯昌已經死了,他的兒子(周武王)用車載著西伯昌的神位,到東方討伐殷紂王,伯夷、叔齊一起上前去勸阻,武王的左右要抓捕這兩個人,姜太公把二人放走了。不久武王滅了殷紂王,自稱周武王,封他父親為周文王,整個國家便在他的管轄範圍內了。伯夷、叔齊卻誓死不吃周朝的米,他們居住在首陽山中,採野菜充飢,餓得快要死了,做了一首歌,其中有兩句是:“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意思是說:周武王用他的暴行除去了殘暴的君王殷紂王,結果仍然是一暴換一暴,他們自己真不知道這樣做是錯誤的。殷紂王荒淫暴虐,百姓痛苦不堪,周武王率諸侯討伐,正是順從民意,伯夷、叔齊的見解,迂極,愚極,可嘆又可笑!
“以暴易暴”形容殘暴的統治代替殘暴的統治。此典出自《史記·伯夷列傳》:“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華人立其中子。於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老,盍往歸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號為文王,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採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於首陽山。”殷朝時,有個小國叫孤竹國,是殷湯封的。孤竹國君有三個兒子,大的叫伯夷,最小的叫叔齊。依照傳統,接替君位的應是伯夷,但孤竹國君卻想將君位傳給叔齊,後來孤竹國君死了,叔齊要將君位讓給伯夷,伯夷不願接受,逃走了。叔齊也不願做國君,也悄悄逃走了。華人便立孤竹國的二兒子為國君。伯夷、叔齊兩人聽說西伯昌很得人心,便去投奔,誰知到了那裡以後,西伯昌已經死了,他的兒子(周武王)用車載著西伯昌的神位,到東方討伐殷紂王,伯夷、叔齊一起上前去勸阻,武王的左右要抓捕這兩個人,姜太公把二人放走了。不久武王滅了殷紂王,自稱周武王,封他父親為周文王,整個國家便在他的管轄範圍內了。伯夷、叔齊卻誓死不吃周朝的米,他們居住在首陽山中,採野菜充飢,餓得快要死了,做了一首歌,其中有兩句是:“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意思是說:周武王用他的暴行除去了殘暴的君王殷紂王,結果仍然是一暴換一暴,他們自己真不知道這樣做是錯誤的。殷紂王荒淫暴虐,百姓痛苦不堪,周武王率諸侯討伐,正是順從民意,伯夷、叔齊的見解,迂極,愚極,可嘆又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