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莉莉分

    思念是一種很玄的東西,“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是不是矯情?這個成語源自《詩經·王風·采葛》,全詩如下: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違別未幾日,一日如三秋”,這首詩表達了對采葛(蕭/艾)心上人的強烈思念。

    “三月”和“三歲”均很好懂,“三秋”到底指什麼?“秋”介於月和年之間,因此當作“季”來理解比較合理

    這首相思詩中,思念指數呈幾何倍數增長,情人之間的時間觀到底是如何玄妙呢?

    科學也許深奧,但從小到大,我們對南柯一夢,地上一天、天上一年這些傳說一點兒也不陌生。

    我們不能把古人樸素的時間觀與相對論科學體系相提並論,但它可以輔助我們對時空相對性進行理解。

    周星馳電影《少林足球》中有句臺詞:“歡樂的時光總是過得很快。”

    科研表明:“當人面對險境會感覺到時間變慢。”

    這裡突顯出的快與慢,是對時空相對性的延續。

    情人之間,相逢時“一眼萬年”、相離時“一日三秋”,何嘗不是一種時空相對性的體驗呢?

    2.長與短,鏡頭下的心理特寫

    讀《采葛》,總有似曾相識的感覺。不錯,《詩經·子衿》中有類似的表達:“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漢代司馬相如的《鳳求凰》,異曲同工:

    有一美人兮,見之不忘。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

    透過藝術化的誇張,思念被放大、持續時間被拉長。這就好比,我們所經歷的事情都變成了升格的慢動作,每個入微的細節,都被捕捉到。

    《采葛》是由“一日不見”發散開來的心靈電影,猶如《長安十二時辰》一樣,讓我們從一案件全盤感受到盛唐氣象,一日內的反覆揣摩,以至產生日長似歲、度日如年的感覺。

    總結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源自《詩經·采葛》,它把思念具體化、形象化,這是古人樸素時間觀的表達,歷史上被多次沿用,如“一日抵三秋,半月如千歲”“只言期一載,誰為歷三秋”等。它也是情緒的細膩表達,讓我們在時光顯微鏡下讀懂愛情。

  • 2 # 漂漂仙人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比喻度日如年的心情(常用來形容情人之間思慕殷切,也可用於形容良師益友之間的思念之情)。三秋泛指時間很久,“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具體指多長時間,其實並無意義。

    出自:出自:《詩·王風·采葛》

    詩文賞析:

    《采葛》寫一個男子對他情人的思念。這兩句是用比喻方法構成的誇張句。“三秋”,這是指三個季度。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用這種誇張之詞形容他對情人的殷切思念,實是情至之語。同時本體“一日”,喻體“三秋”,高下相形,對比鮮明,也有力地增強了感情的表達效果。成語“一日三秋”即源出此詩。

    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譯文:

    那個采葛的姑娘啊。一日不見她,好像三個整月長啊。

    那個採蒿的姑娘啊。一日不見她,好像三個秋季長啊。

    那個採艾的姑娘啊。一日不見她,好像三個週年長啊。

    參考資料

    古文翻譯網:http://yw.eywedu.com/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Java和UI哪個就業前景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