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狼行天下576
-
2 # 蕭陶
題主的這個問題問得真有問題。什麼是新傳統相聲?是指用傳統手法寫的新相聲,還是經過改良的傳統相聲?既然題主沒有給“新傳統相聲”下定義,別人自然無法回答這個問題。不過,從問題的前半句看,我猜測題主問的應該是用傳統手法寫的新相聲,而不是經過改良的傳統相聲。因為再怎麼改良,傳統相聲還是傳統相聲,不是新相聲。
至於解放後創作的相聲有多少屬於用傳統手法寫的新相聲,估計沒人能回答得了,因為沒人做過認真的統計,事實上也統計不了。
儘管如此,我還是想借此多說幾句。解放後,中國相聲代表性人物有兩位,那就是侯寶林和馬三立。他倆都是從舊社會走進新社會的相聲演員,而且還是相聲大師。解放前,他們說的是傳統相聲;解放後,尤其是相聲革新改良之後,他們都說了不少新相聲。這是他們的共同之處,但他倆也有各自的特點。
侯寶林說傳統相聲時一定不會完全照老前輩留下的段子說。他不僅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且會加入新的元素。換句話說,他說的傳統相聲都是經過改良的傳統相聲。而馬三立說新相聲時,用的都是傳統相聲的技法,跟別人說新相聲不太一樣。換句說,馬三立說的新相聲多數都可以歸為用傳統手法寫的新相聲,而侯寶林的新相聲則不能一概而論。
-
3 # 我平凡31654067
傳統相聲是經過數代藝人的改進和錘鍊,最終獲得觀眾認可的作品。它集相聲表演藝術之大成,涵蓋了“說學逗唱”之精華,表現了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百態。
解放後創作的相聲不乏精品,但精品僅僅是好的意思,可稱為經典,不是傳統。比如馬三立大師的《買猴》、候寶林大師的巜夜行記》是新作,在群眾中的影響力要比馬大師的《吃元宵》、侯大師的《批三國》要大的多,但《吃元宵》和巜批三國》可稱傳統,巜買猴》和《夜行記》卻稱經典。
所以說解放後創作的相聲,再好也不能稱為傳統,這要後輩相聲演員不斷的改進和傳承,更要廣大相聲觀眾的認可。
記得看李金斗紀念高英培先生誕辰的時候說過,他老師告誡他,有四個人的相聲不能比,各佔一個字,李伯祥佔一個快字,蘇文茂佔一個雅字,高英培佔一個爆字,馬季先生佔一個新字,這個新字就是所謂的"新傳統相聲"了,在建國後,以侯寶林大師為首一批相聲老藝人開始改造傳統相聲,把相聲變成更貼近當時時代生活的藝術,並共同培養了馬季為新相聲的代表,馬季的幾乎所有段子都是新相聲代表作,在當時那個歷史環境下,這些段子都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也都是那個文化荒漠的時代給千家萬戶帶去歡樂的,不論現在的人們怎麼評價,那時候的相聲確實讓人笑的前仰後合,也具有很強的時代意義,馬季先生的一干弟子,也都秉承先生的教導,把一段段新相聲送給了老百姓,特別是春節聯歡晚會的開啟,在最初幾年,笑點和全家歡樂的時刻都是相聲帶來的,所以也就有了全國十大笑星,馬先生的"宇宙牌香菸""五官爭功"姜昆李文華的"祖爺爺的煩惱"劉偉馮鞏的"虎年談虎""電影趣談"還有笑林李國盛的"笑林廣播電臺",侯耀文石富寬的"打岔",李金斗陳湧泉的"送春聯"都是很經典的段子,那時候也笑的很實在,從來沒有考慮過相聲還有什麼雅俗一說,更不知道什麼叫主流非主流,給老百姓帶來歡樂的,沒有教人違法亂紀,誨淫誨盜的我覺得都是好相聲,相聲的沒落不是小品的擠壓,而是自身的不求進取,把市場做的不對路,又放不下身段去街頭巷尾的小劇場去演出,明明是民間藝術,偏偏去弄個金碧輝煌的大包裝,就出現了水土不服了,迴歸民間,相聲現在不是蒸蒸日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