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徽銳
-
2 # 大聲希音3
這就是民族氣節問題了,楊業舊主北漢王畢竟是漢民,是內鬥是兄弟間打架,誰向誰低頭都是正常的。而遼國就不一樣了,那是蠻族外夷,降遼就是背叛民族,是叛徒漢奸,這是大義,是不能忘的,所以楊業可以不拘小節而降宋卻寧死不忘民族大義而降遼,這就是中華文明傳承的核心,是中華民族千年不滅的根本。
-
3 # 緣來韓雨玄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說一個人,那就是司馬公刺客列傳中的豫讓。
春秋後期,曾經的五霸之一的晉國雖然依舊是龐然大物,但是,朝政基本被六卿控制,是為,智氏,範氏,中行市,韓氏,趙氏,魏氏。豫讓本來是正規化的家臣,後為中行氏家臣,等到智伯吞併了正規化中行氏兩家,豫讓又成了智伯的家臣。
智伯為了吞併其餘三家,先是聯合韓魏攻打趙國,經過趙襄子的點撥,韓魏兩家終於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聯手滅了智伯,是為三家分晉,戰果開始。
豫讓為了替智伯報仇,刺殺趙襄子,被抓住了,趙襄子念他是個義士,便放他離開。豫讓反而毀容吞炭,多年後,再次刺殺趙襄子,還是失敗了。趙襄子無奈,問道,確實是我殺了智伯,可是智伯也曾經殺了你的主人,你為什麼不找他報仇,非要找我報仇。
豫讓說道,範氏,中行氏,待我如常人,我便待他如常人,智伯待我如國士,我便以國士待他。
這便是士為知己者死。最後的結局是,豫讓請求趙襄子把他的披風交給自己,刺披風代替刺人,然後自殺了。
我之所以說這樣的故事,只是為了說明,在古代士人眼中有著一個標準,他們的所作所為都圍繞著這個標準,這個標準超越了一切,包括自己的性命。
楊業也是有著自己的標準,那就是忠義!
自孔夫子說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後,已經給後人定下了一個標準,到後來就衍生為天地君親師。
先說說楊令公的降宋。安史之亂後,唐王朝輝煌不再,這個還不太亂的攤子再經過黃巢的一番攪和,徹底炸開了鍋。藩鎮自立,群雄割據。
中原地區,便是梁唐晉漢周,五個王朝交替,而在其他地區,也依次出現了十餘個政權佔據一方,這便是五代十國。
陳橋兵變後,趙匡胤被黃袍加身,建立宋,柴榮雖為一代梟雄,可是他忽然離世,留下的孤兒寡母又怎麼是趙匡胤的對手,宋取代後周。
趙匡胤雖然稱帝,可是整個中華大地上自立為王的就有近十個,在趙普的建議下,決定先南後北,統一戰爭開始了。
趙匡胤先後平後蜀,定江南,統一南方。之後因為斧聲燭影,皇位莫名其妙的到了他弟弟趙光義的手上,而楊令公的投降就是這次趙光義攻打北漢。
此時的天下已經不如當初那般諸侯爭霸,整個南方以及中原基本都是屬於宋,天下一統已經是必然趨勢。此時,如果北漢全力反抗,雖然可以勉強固守幾年,可是決然已經迴天無力,只是徒增傷亡,等待城破的時候,後漢之主可能連性命都保不住。
楊令公忠於君,他更忠於天,所以他以蒼生百姓為先,投降了。
接下來,再說說遼。華人自古以來便以中原為正統,四周邊外之族稱之為蠻夷。不管是當時的遼,還是夏,金,在華人看來,都是蠻荒不教之人,他們奪我土地,殺我子民,這是天大的恥辱,也是是不共戴天的仇恨。
所以,楊令公可以死,不可以降。
總而言之,投降大宋,是為了順應天命,歸順正統;死抗大遼,是為了家國社稷,漢人血脈!
其實,說白了,他只是為了心中的那個標準,不折不扣的堅守著!
-
4 # 紀巖松
1.楊家屬於中原正統勢力
楊業一家屬於五代的地方豪強。
五代十國中的後唐、後晉、後漢及北漢雖然屬於沙陀突厥建立,但是都屬於中原王朝。楊家依附的後周、後漢及楊業所在的北漢,都是以正統自居。
因此,後晉石敬瑭割讓幽雲十六州、引狼入室才會被人罵“漢奸”、“兒皇帝”。
在這種背景下,楊業抗擊契丹遊牧民族數十年,而且素有名聲。
2.楊業勸舊主投降屬於遠見天下大勢,分久必合。
當時背景下,五代十國統一局面已成:趙匡胤的步伐由趙光義接替,只剩下北漢未平,天下統一已是大勢所趨、民意所向。
所以,楊業才勸舊主投降。
這哪是貳臣?
回覆列表
對楊業請勿稱二臣,希望對歷史正面人物慎用不敬之詞。。在一千年前的當時,雖政權割據,宋漢均屬大漢民族,大遼屬外族,楊業棄漢投宋,是審時度勢,順勢而為。。而如叛宋投遼,則完全背離這時主流意識,是忠君楊業萬萬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