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七姐是自古有之的漢族民俗“迎紫姑”衍生而來的。中國古代對於人神的祭祀,只不過是一種很原始的崇拜,是從農耕生活中產生出來的純功利主義的迷信。它是十分功利,實用主義的。所以我們的民族是一個多神崇拜的民族。(參見《讀鄉土建築這本書》陳志華1991.9《讀書》)。春節起源於農業,《說文》載:“年,谷孰(熟)也”為祝禱年豐,要舉行隆重而虔誠的祭祀活動,除有迎喜神、接財神、敬八仙、拜星君、祭玉帝、祭社神……等諸多風俗外,還有紫姑的風俗。《顯異錄》載:“紫姑被壽陽李景納為妾,為大婦曹氏所嫉,正月十五陰殺於廁間。上帝憐之,命為廁神,故世人以其日迎祝,以佔眾事。”《荊楚歲時記》雲:“正月十五日,以夕迎紫姑以卜將來蠶桑”。《嶺南雜記》載:“南雄風俗,婦女每在元夕設酒菜於月下,罩以竹箕,以青帕覆之,以一箸倒插於箕上,左右二人摙之作書,問事吉凶。又畫花樣,謂之(踏月)。姊令未嫁幼女,且唱且拜,謂之(踏月歌)。”紫姑又名七姐、七姑,迎紫姑又稱之為“迎七姐”、“接七姑”。自古直至民末“迎紫姑”之俗仍盛。董永賣身葬葬父感動天帝,七仙女下凡婚配的神話傳說婦孺皆知。七仙女在孝感婦女心目中,不僅是一位禳災降福的神,而且是一位追求愛情熱愛生活的女神,她們還認為七仙女是最能夠理解姑娘們心事的貼心人少女們尊她為七姐,年老婦女尊她為七姑,孝感漢族民間將每年的春節期間“請七姐”原本為請紫姑之俗,衍生為“請七仙女”之俗,亦是順理成章的事。請七姐風俗,是一個喜氣活潑熱鬧的場面,飽含著對幸福的祈盼。從漢族民俗中的諸多活動以及歌謠中可體現出少女們對七仙女是情同姐妹那麼親熱。七姐是一位被神化了的女人。請七姐問年成,問婚姻等眾事,只不過是孝感的婦女姑娘們的綜合心理反應而已。
請七姐十分講究,首先,把做飯時瀝米湯的竹篾箕一端用紅頭繩綁上一根竹筷,便用一塊紅花頭巾蓋上,以似仙姑化身。然後,用一茶盤裝上一些沙,或是少許米,把茶盤底薄薄覆蓋上為宜。這些裝有沙或米的茶盤放在桌上,放在仙姑化身的前面,作為仙姑點化用。這些做完後,便由兩位姑娘坐在桌子的兩旁,分別用左右手託著那仙姑化身,那筷頭頂著茶盤。事畢,燒些冥錢,開始念唱。那唱腔唱詞都十分好聽。在我不滿十歲時,我常吵著跟那些大姐姐們玩,因我小,她們做這種活動,也就不介意我是男兒身了,所以,對那唱詞唱腔還記的一些。
“正月正,麥草青/請七姐,問年成/一問年成真或假,二問年成假或真/正月十五玩花燈,花燈玩的梭螺子轉,”這詞好長好長。有時念唱一遍,七仙姑就顯靈了,有時念唱幾遍那化身都沒反應,這會,託著那化身的人就要換了,或許是不誠心,或許是七仙姑不喜歡這兩人。當七仙姑顯靈時,那低頭頂著茶盤的仙姑化身,或抬起頭來,或在沙盤中畫畫。這時,姑娘們就可以問話了。求問的話,大都是婚事。沒找婆家的,問未來婆家在那個方向,對方幹什麼的?找到婆家的,問到婆家享不享福。常是一問一答,答者沒聲,那化身只管仰頭點頭,有時也還在沙盤中寫些字,畫上一些畫。看上去十分活現。究竟寫的,畫的是什麼全靠人去意會。
傳說在請七姐的時候,由於七姐因為忙,不在家,有時會請到其她姐姐下凡,那她說話就不靈了。
請七姐是自古有之的漢族民俗“迎紫姑”衍生而來的。中國古代對於人神的祭祀,只不過是一種很原始的崇拜,是從農耕生活中產生出來的純功利主義的迷信。它是十分功利,實用主義的。所以我們的民族是一個多神崇拜的民族。(參見《讀鄉土建築這本書》陳志華1991.9《讀書》)。春節起源於農業,《說文》載:“年,谷孰(熟)也”為祝禱年豐,要舉行隆重而虔誠的祭祀活動,除有迎喜神、接財神、敬八仙、拜星君、祭玉帝、祭社神……等諸多風俗外,還有紫姑的風俗。《顯異錄》載:“紫姑被壽陽李景納為妾,為大婦曹氏所嫉,正月十五陰殺於廁間。上帝憐之,命為廁神,故世人以其日迎祝,以佔眾事。”《荊楚歲時記》雲:“正月十五日,以夕迎紫姑以卜將來蠶桑”。《嶺南雜記》載:“南雄風俗,婦女每在元夕設酒菜於月下,罩以竹箕,以青帕覆之,以一箸倒插於箕上,左右二人摙之作書,問事吉凶。又畫花樣,謂之(踏月)。姊令未嫁幼女,且唱且拜,謂之(踏月歌)。”紫姑又名七姐、七姑,迎紫姑又稱之為“迎七姐”、“接七姑”。自古直至民末“迎紫姑”之俗仍盛。董永賣身葬葬父感動天帝,七仙女下凡婚配的神話傳說婦孺皆知。七仙女在孝感婦女心目中,不僅是一位禳災降福的神,而且是一位追求愛情熱愛生活的女神,她們還認為七仙女是最能夠理解姑娘們心事的貼心人少女們尊她為七姐,年老婦女尊她為七姑,孝感漢族民間將每年的春節期間“請七姐”原本為請紫姑之俗,衍生為“請七仙女”之俗,亦是順理成章的事。請七姐風俗,是一個喜氣活潑熱鬧的場面,飽含著對幸福的祈盼。從漢族民俗中的諸多活動以及歌謠中可體現出少女們對七仙女是情同姐妹那麼親熱。七姐是一位被神化了的女人。請七姐問年成,問婚姻等眾事,只不過是孝感的婦女姑娘們的綜合心理反應而已。
請七姐十分講究,首先,把做飯時瀝米湯的竹篾箕一端用紅頭繩綁上一根竹筷,便用一塊紅花頭巾蓋上,以似仙姑化身。然後,用一茶盤裝上一些沙,或是少許米,把茶盤底薄薄覆蓋上為宜。這些裝有沙或米的茶盤放在桌上,放在仙姑化身的前面,作為仙姑點化用。這些做完後,便由兩位姑娘坐在桌子的兩旁,分別用左右手託著那仙姑化身,那筷頭頂著茶盤。事畢,燒些冥錢,開始念唱。那唱腔唱詞都十分好聽。在我不滿十歲時,我常吵著跟那些大姐姐們玩,因我小,她們做這種活動,也就不介意我是男兒身了,所以,對那唱詞唱腔還記的一些。
“正月正,麥草青/請七姐,問年成/一問年成真或假,二問年成假或真/正月十五玩花燈,花燈玩的梭螺子轉,”這詞好長好長。有時念唱一遍,七仙姑就顯靈了,有時念唱幾遍那化身都沒反應,這會,託著那化身的人就要換了,或許是不誠心,或許是七仙姑不喜歡這兩人。當七仙姑顯靈時,那低頭頂著茶盤的仙姑化身,或抬起頭來,或在沙盤中畫畫。這時,姑娘們就可以問話了。求問的話,大都是婚事。沒找婆家的,問未來婆家在那個方向,對方幹什麼的?找到婆家的,問到婆家享不享福。常是一問一答,答者沒聲,那化身只管仰頭點頭,有時也還在沙盤中寫些字,畫上一些畫。看上去十分活現。究竟寫的,畫的是什麼全靠人去意會。
傳說在請七姐的時候,由於七姐因為忙,不在家,有時會請到其她姐姐下凡,那她說話就不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