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宏傑
-
2 # 彼得潘19303
所謂的脫亞不過是指脫離中日韓的圈子,雖然同屬漢文化圈,但從文化距離上來說,中國原生文化,南韓依附文化,日本則以吸收文化為主,它在這個圈子裡形成相對獨立的文化特質,相對於中國寧願落後也不能拋棄祖宗之法來說(南韓除了到了現代,歷史上幾乎沒有自主選擇文化方向的能力和意願),日本更容易拋棄傳統文化的桎梏,因為本身對它來說,那也是外來文化。
自古以來,日本人的骨子裡滿滿都是現實主義,大家都說日本是典型的欺軟服硬。而福澤諭吉提出脫亞入歐的時機,正是日本被西方列強開啟大門內憂外患之際,要知道哪怕在歷史上日本也沒有被強大如近鄰中國欺負成這樣,所以不過是大勢所趨,順應潮流而已。
福澤諭吉本人的經歷也有影響,因為自小在貧窮的單親家庭,小時候沒有讀過書,直到十幾歲才開始學舊學,沒幾年蘭學也就是西學在日本興起,他就轉向蘭學,後來又有機會走訪歐美。本身作為底層對傳統那套就不感冒的他,面對先進的西方文化,眼看著東亞圈子的衰落,自然全盤接受轉向,拋棄傳統封建體制文化,他認為跟弱者做朋友會被當作弱者,會被強者不接受,劃清界限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提出脫亞入歐,其實也是很多日本人的想法。
這個人雖然沒有當過官,但他著作比較多,本身又是搞教育的,對於日本的影響力非常巨大,現在日本紙幣上印的就有他的頭相,作為華人大家得記住這個傢伙是鼓吹對外侵略擴張的狂人,特別對中國的態度,基本後來都是沿襲他的思路乾的。
福澤諭吉二十歲那年,日本歷史上發生了一個重大事件,也就是黑船來航,日本開國。這一事件深刻地影響了所有日本人的命運。
黑船來航使日本更加註重國防,研究炮術成為一時風氣。於是二十一歲的福澤離開故鄉,到長崎學習“蘭學”。福澤在長崎攻研荷蘭語原著,學習了生理學、物理學、化學等西方近代的自然科學知識。
在西方文化的傳播過程中,自然科學通常能夠發揮巨大的作用,因為它邏輯嚴密,體系完整,立竿見影,使人信服,為西方文化帶來一種整體可信的面貌。在學習了西方近代的醫學和生理學知識後,福澤就開始對中醫持否定態度,認為中醫所學不過是些“空虛、抽象、莫名其妙的課程”,同時也開始對儒學產生了初步的反感,感覺儒學不是實學,空疏無用。
後來與西方文明的多次直接接觸,使他對中國文化和西洋文化的長短優劣有了深入的對比,思想觀念發生了深度轉變。天生叛逆的他迅速接受西方人的天賦人權、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原本在他看來非常高明的儒家思想,與西方文化比起來,竟然一下子變成了“糟糠”。福澤徹底接受了“西方中心觀”,認為西方文化是當時最先進的文化,而儒學只是一種“半開化”的文化。
他與儒學分道揚鑣,在思想上“脫亞入歐”,從此投入巨大熱情,向日本人介紹和宣傳西方文化,對普通民眾進行啟蒙。
1885年,福澤發表《脫亞論》一文,福澤寫道:
日支韓三國相對而言,支韓更為相似,此兩國的共同之處就是不知國家改進之道,在交通便利的現世中對文明事物也並非沒有見聞,但卻視而不見,不為心動,戀戀於古風舊習,與千百年前的古代無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