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二一學堂
-
2 # 東哥知行
心外無物指的是如果我的心跟那個物沒有發生關係那麼在我心內就沒有那個物了。
比如,一支桃花在路邊,我不去看它,它就不跟我發生關係,就是心外無物,當我看到它之後,我讚美它的美麗,就是心內有物了。
也就是說,這個物不是客觀的物,是跟主體意識發生關係的物。
簡單的說,所有的物都是為人類服務的,如果不為人類服務就跟不存在一樣。
王陽明把人的意識高舉過於物,抬舉人的思想性,這點值得讚賞。
-
3 # 使用者7800501473153
心外無物的觀點,是對心即理的進一步發揮,也是對心即理的進一步論證。透過此論證,可以得出“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心外無義“的結論,為心學接下來所提出的道德學說作準備。
程朱的性,負載的是理,那麼陸王的心,負載的是什麼?是良知。
象山認為,人的本心(即良知)是至善的,後天的不善來自於兩個方面:其一是物慾對於本心的汙染,這種說法和道學一系的觀點一樣。其二是本心的“放失”,人心只向名利上求索,故而失掉了人之本心。名利實際上也可以說是一種物慾。
在近幾年,學習中國文化的熱潮中間,其中最被人津津樂道的人物之一就是王陽明。
透過回答這個提問,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王陽明的智慧。
我們在學中國哲學的過程中,沒有人能繞得開王陽明,王陽明應該說是中國哲學和中國文化史的一個符號。近幾年以來,關於王陽明的很多書,包括關於他的各種講座層出不窮,某種程度上是王陽明熱。
在王陽明的整個學說中間,很出名的一個命題,就叫“心外無物”。但是如果我們問這個社會上有誰能夠真正瞭解了心外無物,恐怕沒有多少人能夠真正領會。
王陽明心外無物究竟要表達什麼?王陽明心外無物究竟要表達什麼?在一般人看來,心外無物這個命題,似乎有點荒唐,為什麼這樣說?你比如說我們看能看多遠?我們聽能聽多遠呢?我們手能觸控多遠?也就是說,我們人類經驗的世界是非常有限的。那我要問,我們沒有看到的東西,我們的心沒有觀照到的東西,難道他就不存在嗎?
你比如說宇宙煙波浩渺,有太多不知道的星星、不知道的星體,或者宇宙未知的秘密,我們都沒辦法看到,我們的心都沒辦法關注到。難道我們心沒有關注到的,我們眼睛沒有看到的,他就不存在嗎?
那很顯然,無論是我們看到還是沒有看到,無論是我們關注到還是沒有關注到,他都是客觀存在的。但是王陽明就恰恰告訴我們“心外無物”。
王陽明為什麼這樣說?顯然,作為一個偉大的哲學家,肯定不是信口雌黃,他講這句話實際上有他自身的邏輯,以及他對整個人生和宇宙的深刻思考。那麼今天,我們就借這麼一個回答問題的機會,給大家做一點分享。
“心外無物”的故事王陽明先生的“心外無物”,《傳習錄》裡面有明確的記載,這個故事的原文給大家分享一下,叫“先生遊南鎮,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翻譯過來就是有一次先生在南鎮這個地方遊玩,與他同行的一個朋友就指著山上的一個花,就問陽明先生:您說天下無心外之物,可是這束花在深山中自開自落,無論是我們看到它還是我們沒有看到它,這個花都存在,可您為什麼說心外無物呢?這個朋友對王陽明的心外無物就提出了批評。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陽明就回答說:你沒看這個花時,這個花與你的心同時是寂靜的。言外之意就是你還沒有分別它,當你沒有關注它的時候,你沒有起心動念,或者這個花本身沒有進入你的眼簾,這個時候叫“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當你看它的時候你就起心動念了,這個花的顏色才在你的心裡邊呈現出來。陽明最後的結論“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陽明說,由此來證明你不用心的時候,這個花和你的心同時是寂,沒有對他進行分別;當你的心一分別的時候,這個花是什麼顏色或者這個花是什麼樣子,它才呈現出來,可見這個花不在你的心外。
這是王陽明先生對他觀點的一種維護,或者叫辯解。如果我們今天來看,陽明先生在這個記載中間對他的觀點,應該說論述的不是那麼詳細。陽明先生的“心外無物”,我們今天到底該怎麼看,因為我們的古人在當時,他有他自己說話的語境和表達的方式,500多年過去了,我們今天在重新閱讀《傳習錄》,閱讀陽明先生著作的時候,我們應該用今天的一套話語體系、邏輯體系和表達方式重新來詮釋,這樣一詮釋呢,我們就可能更清楚明白的瞭解王陽明,瞭解陽明先生到底想說什麼,我們瞭解之後,我們才能談陽明先生為什麼這樣說,這樣說對我們的人生、對我們的工作、對我們的生活有哪些幫助。
那麼陽明先生的“心外無物”,到底說了個什麼問題呢?我們人這一生,基本上講有三大問題:
第一個,就是我們要研究世界是什麼。大家想想,我們之所以看到桃子就能吃,但是看到有些東西,比如毒草,我們不吃,這是為什麼?
因為這個世界是什麼我們得搞清楚。我們利用煤、利用石油,我們發展物理學、發展生物學、發展化學等等。我們人類如果想很好的生存,一定要了解世界是什麼,比如《神農本草經》有幾百味草藥,它們的屬性是什麼,產地是什麼,如何炮製,它的藥性是什麼,它解決什麼疾病。這種學科它建立在“世界是什麼”的研究。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人是什麼”。大家讀《道德經》叫“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們老說“人貴有自知之明”。希臘的哲學家蘇格拉底曾經明確地提出一句話,叫“認識你自己”。
當然,“認識你自己”這句話不僅是蘇格拉底的名言,同時也是雅典拉斐爾神廟門口寫的一句叫“認識你自己”。“認識你自己”這句話不僅是蘇格拉底的名言,同時也是雅典拉斐爾神廟門口寫的一句話,應該就代表了古希臘的哲學家所思考的一個永恆問題,就是認識我們人類自己。
人到底是什麼?這對我們人來講,是一個終極的命題。康德講了三大批判,有《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可是康德到了晚年的時候,他自己寫文章總結,他說其實我寫的三大批判,歸根結底就是一個問題,就是人是什麼。我們只有對“人是什麼”做了精深地研究和思考以後,我們才能從容的安排自己的生活,我們才能在瞭解自己的基礎上,讓我們的生活變得很幸福。如果我們對自己是什麼都不瞭解,我們沒辦法很好地安排我們的生活。
第三個問題,人和世界的關係是什麼?大家想想,我們是人,我們要研究人自己,這就叫人是什麼。我們生活的宇宙中間,我們研究天地自然是什麼?包括各種物理學化工啊等等,這就是世界是什麼。可是人和世界的關係是什麼?這又是我們一定要搞清楚的問題,我們只有正確地建立了人和世界的關係,人類才能過得好,才能發展得好。
比如說人類在滿足自己欲求的時候,去開採礦產資源、去砍伐森林等等,人在做這種事情的時候,經過長期以後,忽然發現人類的環境是有承載力的極限,當我們超過這個極限以後,自然環境會變得極其惡化,最終人類毀滅的將是自己。如果我們總結為什麼會出現環境的惡化,究其原因就是人類沒有很好地認識到世界和人類的關係。如果我們能夠清楚地認識到人和世界的關係是什麼,那麼我們就能夠正確地採取行動,正確地處理好人和外界的關係。
那麼在人和世界的關係中間,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這個世界對人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這就是人和世界關係中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陽明先生的心外無物這個命題,他其實不是思考世界是什麼,主要回答的問題就是在人和世界的關係當中,外部的環境會不會影響到人,或者多大程度上會影響到人,這個問題歸根結底是由誰決定的?是由人類自己決定的。
心外無物其實是講在人和世界或者人和外部環境的關係問題上,外部的環境多大程度上影響到我們,不是由外部的環境和人決定的,而是由我們的內心決定的,他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談的“心外無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