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847486145697

    《戲贈杜甫》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

    全文:

    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

    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翻譯:

    至今記得,在飯顆山上遇到老朋友杜甫,頭上戴著竹笠日頭剛好是中午。

    請問老兄自從分別以後為何如此消瘦?恐怕都因為這一段歲月裡作詩太費辛苦。

    此詩前兩句運用鋪敘的手法來描繪出一幅李白在飯顆山上遇見頭戴著竹笠的杜甫的重逢情景;末兩句為李問杜答,新穎別緻,給人以信增親切之感,似是玩笑之話而實為肺腑之言。

    全詩通俗易懂、言簡意賅,生動詼諧地塑造了杜甫苦心作詩的形象,亦暗喻自已也“為作詩苦”,情深意濃,體現了李白與杜甫之間的真摯友誼。

    擴充套件資料:

    此詩首見於《本事詩》,宋蜀本《李太白集》未收,《全唐詩》收為李白詩,或應作於唐玄宗天寶五年(746年)秋天李白與杜甫在兗州最後一次相遇時。

    雖然在年齡上,李白與杜甫相差了十一歲,他們卻成了忘年之交。對詩歌藝術的狂熱喜好和高深造詣,促使他們成為志同道合的知交,而共同的遠大抱負、正義立場以及在政治上的失意境遇,更使他們情同骨肉,終身不逾。

    這高尚的友情,和他們的詩歌一樣,垂諸千古。在李白和杜甫的詩歌交往中,相互贈和很多。李白的這首《戲贈杜甫》,引起過前人的誤解,都出在這個“戲”字上。

    郭沫若對此有過精闢的辨析。自從唐人孟棨解說為李白譏笑杜甫作詩拘束之後,似乎成了定論。郭沫若不然其說,是高明的見解。郭對詩的末兩句解釋為李問杜答,信增親切,不失為一說。

    其實,“戲”字並不都是譏笑的含義,也可以解作“開玩笑”。古人寫詩題為“戲贈”,並不都是嘲弄,有許多都表示善意的玩笑語,而玩笑語之中,往往是些真情實話,倍覺親切可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魔獸懷舊奧山崇拜匕首怎麼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