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空蕩—1979
-
2 # 崎峻戰史
這個與德國軍事勳賞制度的特點有關,在二戰時期很多德國勳獎章並不以勳略的形式佩戴,而是在日常就佩戴在制服上,以彰顯榮譽,而且德國軍事榮譽的形式和佩戴位置也較其他國家更加多樣,在制服正面左右兩側、雙臂外側及袖口都有佩戴勳獎章或其他勳賞的位置。
從這幅裝甲戰神魏特曼的肖像畫中可以很輕鬆地辨識出他的戰功和榮譽,在制服翻領上佩戴著二級鐵十字勳章和東線冬季作戰獎章的勳帶、在左胸上佩戴著一級鐵十字、裝甲突擊章和金質戰傷勳章,在領口佩戴有雙劍橡葉騎士十字勳章,左臂袖口上佩戴著部隊袖標。
具體舉例來說,德國勳獎體系中最高的騎士十字勳章就直接佩戴在領口上,如果獲得更高級別的橡葉飾、雙劍飾或鑽石飾,就在騎士十字勳章上方新增相應的勳飾就好,而且無論正式場合還是日常都是這樣佩戴,如果在戰場上通常會佩戴一枚複製品,以免真品遺失或損壞。再比如二級鐵十字,日常佩戴方式是將勳帶佩戴在制服正面第二個釦眼上,一級鐵十字勳章直接佩戴於左胸口袋正中,如果再獲得戰傷勳章、普通突擊章、裝甲突擊章等其他作戰獎章時,都佩戴於左胸上,位置低於一級鐵十字,這些勳章基本都不以勳略形式佩戴,同樣在右胸下方的位置用於佩戴德意志十字獎章和西班牙十字勳章,在左胸上方高於勳略的位置被用於佩戴戰爭中期之後設立的各類高等級戰鬥勳飾,如近戰勳飾、空軍作戰勳飾等等,除了制服正面,雙臂外側也可以佩戴勳賞,比如納爾維克盾章、克里米亞盾章、傑米揚斯克盾章等戰役盾章就佩戴在左臂上方,獨力擊毀坦克臂章佩戴於右臂上方,左右袖口也用於佩戴部隊榮譽袖標和戰役袖標,如非洲軍袖標、克里特戰役袖標等等。實際上,日常以勳略形式佩戴的勳獎章只限於國防軍長期服役獎章、鮮花獎章等少數幾種。顯而易見,相比尺寸窄小、辨識不易的勳略而言,德國軍人佩戴勳獎章的方式更為直觀,一目瞭然,而且勳章佈局錯落有致、等級明晰,形式多樣,有助於提升軍人的榮譽感,相比蘇聯及英美國家多采用勳略佩戴的形式更加醒目。
這張1943年12月倫德施泰特元帥與隆美爾元帥的合影提供了一個德國高階將領佩戴勳章的極佳範例;照片右側的隆美爾顯然更加正式,在領口佩戴有鑽石雙劍橡葉騎士十字勳章和一戰功勳勳章,左胸上佩戴著一級鐵十字、一戰鐵十字勳飾,裝甲突擊章、戰傷勳章和空軍飛行觀測獎章,其他勳獎章以勳略形式佩戴在左胸上部。倫德施泰特則低調很多,僅在領口佩戴騎士十字勳章,但足以彰顯他的功績。
-
3 # 重重如水
其實二戰後德國的軍事勳章是可以合法佩戴的,而一切政治勳章都是非法的。大多數影視中二戰德國軍人的帽徽都是點點,就可以看出其實對高層人士容易獲得的政治勳章是很避諱的。國防軍體系對當為對的不屑也讓德國軍人更喜歡佩戴軍工勳章。
大多數軍事勳章又有很明確的數量化要求。文中提到的騎士十字勳章其實對士兵與中低階軍官更容易獲得。因為高階將領基本沒有一線作戰份的機會。
所以不是高階軍官的功勳少,而是現在能看到的,允許看得的功勳基本上都在一線才有機會2獲得。
-
4 # 都市南鄉子
因為,提問不瞭解二戰德國的軍事榮譽制度。作為歐洲近現代史上,軍事傳統文化深厚的德國(包括它的前身普魯士王國),軍事榮譽勳功制度在二戰中達到巔峰。去除意識形態和政治元素,德國當時這方面的制度相對完備且具可操作性,標準相對統一和科學,可信度高。至今仍深受世界各國軍迷的認可。與之相比同期的其他參戰大國之中,一方面英美盟軍的榮譽勳功制度數量品種少,評功條件苛刻單一。除政治和外交因素外,一般對高階將領很少授勳。譬如,美軍二戰中成長聞名的9位五星上將,沒一個人榮膺過本國哪怕最低一級的戰鬥勳章;另一方面蘇聯則相反,即花樣繁多,標準寬鬆,有評功授獎過度過濫之嫌。而且,高階將領更是受益者,個個全身掛滿勳章(這方面北北韓更過分)。之所以,二戰德軍高階將領被授勳的人數,次數相對較少。正說明其相關制度比較客觀均衡,一則兼顧了整個軍人群體,讓大家的付出都能有所體現。二是保護了一線作戰人員優先評功受獎的積極性,畢竟他們才是真正的執行者,拿命去拼來的。另外,說一下那張貼圖:那是建國後,中國首次實行現代軍銜制度的“共和國大元帥”的制式肩章(55年)圖片。那時的毛主席以冷靜的政治家頭腦和宏大領袖氣魄,既不同意設立所謂“共和國大元帥”這一最高階軍銜,也拒絕領受任何勳章,最後的制度中就沒有了這個東西。如此舉措,十分英明。與二戰中的斯大林和蘇聯形成了鮮明對比。
-
5 # 經史子集說長道短
為什麼二戰德軍高階將領的功勳那麼少?
可能是提問的人不瞭解二戰時期德國的軍事榮譽評定製度,作為歐洲乃至世界進現在史上,軍隊傳統文化深厚的德國,功勳制度也達到了二戰時期的巔峰,功勳上的評比也相對統一科學,可信度高,至今仍然受各國學者的認可,
1939年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希特勒恢復了鐵十字勳章制度,並且進行了細緻的改良,並且系統地分為三個系列,鐵十字勳章,騎士鐵十字勳章以及大十字勳章。而希特勒也打破了傳統是每個士兵都能存在著獲得資格,其中鐵十字勳章和騎士鐵十字勳章就是專門為前線士兵準備的。
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一共製造了7000多枚騎士鐵十字勳章,但是僅僅頒發了800多個橡葉十字勳章,和150多個橡葉帶劍騎士鐵十字勳章,只有27人授勳了鑽石鑽石橡葉帶劍鐵十字勳章,也只有一人獲得了鑽石金橡葉金帶劍鐵十字勳章,足以見的德國在授勳勳章方面上是足夠謹慎的。
並且在戰爭期間,也只有3位元帥獲得了最高級別的鑽石橡葉帶劍騎士勳章,分別是隆美爾元帥、莫德爾元帥和阿爾貝特·凱塞林元帥。
同時期的英美盟軍相比相,英美的獲得條件更為苛刻且單一,除了特殊因素外,一般很少對本國的高階將領獎授勳低階的戰鬥獎章,而同時期的蘇聯則恰恰相反,花樣繁多,標準極其寬泛,但凡有點戰功就能進行授勳,而且高階將領更是受益者,幾乎每個人身上都是掛滿的勳章。
所以,二戰時候的德國將領之所以授勳人數少,恰好說明授勳值得比較客觀均衡,一方面照顧了整個軍人群體,讓整個執行部門的人付出都能看到希望,二是保護了一線的作戰人員評功受獎的積極性,畢竟那些在前線拼殺的兵才是真正的執行人,如果沒有一個完整體系的功勳系統,那麼納粹德國也不可能在1941年擁有1000多萬的兵,所以並不是納粹德國高階將領獲得的功勳少,而是納粹德國比同時期的其他國家有更完備的功勳體系,沒有讓功勳氾濫。
-
6 # 木藍史記
為了更直觀地回答這個問題,我準備從蘇軍與德軍對比的角度來說。因為兩者正好可以說是極與極的對比了。相信看完這篇回答的你,不僅會弄懂為什麼二戰德軍高階將領的功勳那麼少,也會明白為什麼二戰蘇聯高階將領的功勳那麼多,甚至是氾濫了。
我們看二戰題材的影視劇或者看二戰時期的照片,往往會產生一種印象,就是蘇軍高階將領,胸前掛滿勳章,而德國的高階將領胸前的勳章卻很少,人們就會產生一種直覺印象,就是德軍高階將領的功勳少。那麼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情況呢?
事實上,並不是德軍高階將領的功勳少,而是因為德國跟蘇聯的授勳制度不同,同時也由德軍和蘇軍將士佩戴勳章的位置不同。
沙漠之狐隆美爾佩戴的各種勳章
授勳制度與蘇聯不同德軍高階將領的實際功勳並不少。因為二戰時期,德軍橫掃歐洲,吞併了十多個歐洲國家,其中包括法國這樣的軍事強國,連蘇聯的大片領土都被德國侵佔。這樣的戰績整個人類史上從未有過,這可都是德軍的高階將領們打下來的。但是說到勳章,德軍的高階將領卻有些寒磣,特別是從直觀上看上去,他們身上佩戴的勳章卻非常之少。
德國曆來都非常重視用勳章來鼓勵將士立功,二戰時期也不例外,但是德國的授勳制度卻不同於其他國家,特別是不同於蘇聯。挑起二戰以後為了節約資源,希特勒就改革了德國的鐵十字勳章制度,他把勳章分為三類——鐵十字勳章,騎士鐵十字勳章以及大十字勳章。按照德軍的傳統,每個士兵都有資格獲得勳章,但是改革之後,卻規定只有前線戰士才可以獲得鐵十字勳章和騎士鐵十字勳章。
德國鐵十字勳章
整個二戰期間,德國製作的騎士鐵十字勳章只有7000多枚,而頒發高級別勳章更少:橡葉十字勳章800多個,橡葉帶劍騎士鐵十字勳章150多個,鑽石橡葉帶劍鐵十字勳章27個。而獲得鑽石橡葉帶劍騎士勳章的元帥只有3位,分別是莫德爾、隆美爾和阿爾貝特·凱塞林。
反觀蘇聯印製的勳章,單是衛國勳章,蘇聯就印製了2700多萬枚,用於獎勵在二戰中立功的將士和平民。而用於獎勵軍級以上軍官的一級庫圖佐夫勳章,就頒發了668枚。至於用來獎勵更高級別軍官——指揮過方面軍的高階將領的勝利勳章,也授予了20枚。用於獎領中高階將領的列寧勳章,對受獎者沒有數量限制,只要立功,可以一年授予一枚。朱可夫就獲得了9枚列寧勳章,烏斯季諾夫元帥更是獲得了11枚。
上圖是蘇聯的勳章,佩戴集中是不是就顯得多了。
佩戴位置也與蘇聯不一樣還有一個因素,就是勳章的佩戴方式不同。蘇軍將士都把勳章佩戴到胸前,很多將士整個前胸都被勳章遮擋,讓人感覺此人立功無數。而德軍佩戴勳章的方式卻與此不同。
德軍將士的勳章不僅可以佩戴在前胸,而且還可以佩戴在領口、袖口和雙臂兩側。比如最高級別的勳章——騎士十字勳章,德軍將士會把它佩戴在領口。在騎士十字勳章中,橡葉飾、雙劍飾、鑽石飾級別依次越來越高,如果獲得這樣的勳章,佩戴者只須在騎士十字勳章上方加上相應的勳飾即可。如果上前線打仗,佩戴者就會換上一枚複製品,避免打仗時損壞或者丟失。
一級鐵十字勳章,一般佩戴在左胸口袋正中;二級鐵十字勳章,一般佩戴在軍服正面的第二個釦眼處。至於普通突擊章、裝甲突擊章和戰傷勳章這些比較普通的勳章,則一般佩戴在一級鐵十字勳章的下面。另外,像納爾維克盾章、克里米亞盾章、獨立擊毀坦克臂章、傑米揚斯克盾章等勳章則佩戴在雙臂外側,而一些榮譽袖標會佩戴在左右袖口。這樣,德軍將士佩戴的勳章就比較分散,特別是領口、袖口和雙臂外側的勳章往往被視為衣服的裝飾,而不被看作勳章。
德軍頒發的勳章原本就少,再加上佩戴方式分散,在直觀上讓人覺得,德軍將士帶的勳章要少很多,而德軍高階將領佩戴的勳章也同樣比其他國家的高階將領少。
德國戰爭紀念館陳列的海軍陸戰隊榮譽十字勳章
-
7 # 少陵講歷史
勳章是軍人的榮譽象徵,是國家對軍人戰功的肯定,彰顯了受勳者在戰場上的英勇表現。
德軍的勳章以做工精良著稱,極具收藏價值。一些盟軍士兵在俘獲德軍之後,會留意他們的軍裝上有沒有鐵十字或者馬耳他十字。趁長官沒注意再一把薅下來佔為己有。
但是跟蘇聯將領比起來,德國將領的功勳實在太少,“裝甲軍之父”古德里安獲勳13枚、“沙漠之狐”隆美爾找得到記載的是4枚。反觀蘇聯,朱可夫元帥生前的軍裝禮服被俄羅斯中央軍事博物館收藏,作為鎮館之寶。這件戰衣上足足掛滿了61枚勳章。
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一生獲勳共104枚,至今是吉尼斯世界紀錄的保持者。這些勳章掛滿軍裝足以構築一面金屬防彈牆。此人執政之後,每隔十年大壽,都會給自己發一枚“蘇聯英雄”勳章。
一、傳承百年的“鐵十字”
至於為什麼會產生這種差異。還得從德國戰功勳賞制度說起。
1813年,在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的帶領下,普魯士發起了反抗拿破崙統治的戰爭。期間,威廉三世提議設計一款勳章,以表彰戰功,展現德意志民族的驕傲和榮譽。古典藝術家申克爾委受重任,並以條頓騎士團的十字架為參考基調,設計出了鐵十字勳章。
鐵十字勳章起初分為三個等級,一級、二級和大鐵十字勳章。1813年版大鐵十字的獲得者是布呂歇爾將軍。拿破崙戰爭結束後,勳章停止頒發,直到1870年普法戰爭和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恢復頒發。和平時期不設勳賞。
1939年9月,二戰全面爆發。根據德國傳統,希特勒重啟了鐵十字勳章頒發計劃,推出1939年版鐵十字勳章。
這一版本的勳章取消了王冠和標誌皇室的字母,背面刻字1813,正面1939。並且多了一個全新的等級———騎士鐵十字勳章。
除了“鐵十字”系列勳章之外,德國還推出了一系列紀念性質的勳章,授予參加過特定戰役的有功之人。比如參與入侵蘇聯,並且熬過第一個冬天的負傷、立功者,可獲得“凍肉”勳章。吞併某某國家之後,將領們會被授予紀念勳章。其他的還有反遊擊勳章、服役資歷勳章。
二、不夠完善的勳賞制度
德國的戰功勳章屬於臨時政策,僅在戰爭時期實行。這使得該制度只能在戰時修改補充。
德國勳章體系存在一個斷層,就是鐵十字之下沒有任何表彰戰功的勳章可以授予。這一問題在二戰時期越來越突出。鐵十字的門檻太高了,很多人有立功,但功勞在二級鐵十字之下,所以無勳可授。
為了讓這部分人有勳可賞,納粹政府在鐵十字之下設立了以馬耳他十字為外型的“戰功十字勳章”,分兩級,有帶劍和不帶劍的版本。
物以稀為貴,任何一套勳章發太多了都會導致其價值的縮水。為此,德國在戰功十字勳章之下設立戰功十字獎章,鐵十字勳章之上設立騎士十字勳章。把戰功勳賞分得更細,使其結構更完整。
至此,德國的勳章體系才得到完善,可這時候已經1944年了。相比之下,同時期的蘇聯勳賞種類多達20種,面面俱到。
納粹德國實行勳章等級累進位制,先獲得二級,才能進階一級。“騎士十字勳章”可以依據戰功表現升級為“橡葉騎士鐵十字勳章”。同一個人同一款勳章一般不會被頒發兩次,除非此人被授予過1914年版本的鐵十字,在二戰後會再授予一枚1939版本的。
但在蘇聯不同。朱可夫元帥一生獲得的勳章當中,重複授予的包括金星勳章4枚、勝利勳章2枚、列寧勳章6枚、紅星勳章3枚。
並且德軍的勳章佩戴和蘇聯不一樣。蘇聯將領出席閱兵或者其他禮儀活動的時候,可以把所有的勳章依據級別每排從左到右,上下多排佩戴。
但德國將領佩戴勳章的時候,只佩戴等級最高最具代表性的幾枚。比如手裡有高階的“鐵十字”,就不能佩戴相對低階的“馬耳他十字”。一級鐵十字勳章為胸章,二級鐵十字勳章佩戴在制服第二顆紐扣扣眼處。大鐵十字和騎士鐵十字為頸飾。
三、頒發數量上的差異
我沒有質疑任何一方的意思。任何一枚勳章都是戰士用鮮血換來的,不是摻水的,這無可厚非,特別是作為反侵略一方的蘇聯戰士。但蘇聯勳章的頒發量明顯大於德國,誠然,這是兩者的授發標準不同造成的。
蘇聯解體之後,蘇聯戰士及其子女為補貼家用,只能把當年的勳章出售給收藏家。在加拿大著名勳章批發網站Emedal上,我們可以找到很多白菜價的蘇聯勳章真品,價值低到一百多塊的都有。
這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某些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的老兵現狀是真的苦,二是蘇聯頒發的勳章是真的多。
蘇聯總共生產了580萬枚紅旗勳章,約15人7次獲得紅旗勳章。超過50人6次獲得勳章,近350人5次獲得勳章。
而德國的鐵十字勳章從二級升一級並不容易,一般人只拿過一次二級鐵十字勳章,拿到一級的少之又少。一級鐵十字勳章僅授發30萬枚。
四、戰敗國的末路
聞名二戰的蘇聯將領中,有不少曾經給沙皇當過兵,他們身上的勳章歷經一戰、十月革命、大陸戰爭、二戰。
並且德國的勳章無論是1813版本、1870版本、還是1914版本,都僅在戰爭時期頒發。即使是紀念性質的勳章,也僅在1939年之後有授。
但對俄羅斯人來說,頒發勳章和閱兵典禮一樣是家常便飯。即使是和平年代,每逢各大戰役紀念日,都要給當年的有功之人發一兩枚勳章。
與同時期的蘇俄/蘇聯相比,德國多出了16年的“授勳空檔期”。1918年,一戰結束。戰敗的德國進入短暫的魏瑪共和國時期,新政府廢除了鐵十字勳章,並且沒有頒發其他勳章。直到二戰爆發,才逐漸恢復勳章授發。
蘇聯人立功的機會太多了,政權壽命也比第三帝國長。戰爭勝利後,蘇聯將領除了有本國的勳章等著他們領取之外,還要接受外國的友誼性勳章。例如朱可夫元帥收過來自英、法、美、中、意、波蘭在內十個國家的24枚戰功勳章。
第三帝國的最高級別勳章一共12枚,由希特勒監製,全稱“鑽石金雙劍金橡葉騎士十字勳章”,比清朝賞賜的紅寶石一品花翎頂戴還拗口。
這些勳章按原計劃是要在軸心國完勝之後授予12名戰功赫赫之人的。但第三帝國生於不仁、亡於不義,元首也沒能活到親自冊封12位“鐵帽子王”的那一天。最終,這一級別的勳章僅在1944年破格授予一名空軍上校。
而參加過二戰的德國高階將領們,沒被判處絞刑的,也都已經退役,不會再有人給他們頒發勳章了。這才是德國高階將領功勳少的根本原因。
-
8 # 榆木疙瘩牌慧根
就來說說他們之中最典型的一位——曼施坦因的缺點。
1.口才欠佳,
其實從庫爾斯克會戰結果看,曼施坦因的見地最高明——要不就乘俄軍防禦體系還未完成先發制人,要不就耐心等待俄華人主動進攻離開防線後防守反擊,希特勒對哈爾科夫之戰後的曼施坦因還是足夠尊重的,本來這一次元首耳根子軟的出奇,聽了古德里安的覺得先動手沒把握,聽了蔡茨勒的又覺得後發制人太保守,偏偏曼帥想對了可惜詞不達意。
2.管理不善,
俄軍對哈爾科夫進攻中,“蘭茨”戰役叢集(包括黨衛隊裝甲軍和“勞斯”步兵軍)從哈爾科夫城撤退時,德軍把物資和彈藥全部棄之不顧,卻沒有忘記把搶來的地毯、油畫甚至蘇聯打字機裝上汽車帶走。大為光火的希特勒撤了蘭茨的職,取而代之的是肯普夫將軍,就變成了“肯普夫”戰役叢集。作為南方德軍實際主管,曼施坦因難辭其咎。
3.戰術過時,
曼帥發明了"機動防禦"一說,可是機動來機動去,戰線在不斷後退,希特勒那點兒金貴的預備隊也更沒剩多少了,盤算盤算,那個悶頭做事的莫德爾似乎更有點用。畢竟,曼施坦因勝率雖高,可是需要生力軍,但元首手裡只有殘兵敗將。
4.自視甚高,
沒有打仗的時候,甚至軍方反對希特勒之時,人家元首也生訛過來了第三帝國近一半的家底,想當初你曼施坦因也是阿道夫慧眼識珠,從一大票業務高手裡單單挑中了你的策劃書,如今有什麼好屌的。
5.人品不行,
戰後個人總結中大撇責任,什麼都是領導的不好,希特勒向來預感驚人,也不是不可能感覺到了什麼……
從曼帥的身上,其實我們看到的是國防軍的影子。
回覆列表
不少德國軍官把代表NB的鐵十字勳章刮領口,或者鐵十字章勳帶別在第二個釦子上。胸口就省地方了。毛子是很多一章多發的,某些將領得了好幾個“金星”就都帶上。。。其次也可以看出這個國家軍事歷史悠久和其軍事文化的傳統。毛子有“勝利”勳章,漢斯有“鑽石金橡樹葉十字”勳章牛牛有個維多利亞十字章。。。在看米帝那勳章一點底蘊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