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丘山史君

    澶淵之盟說白了就是遼軍入侵宋朝,在澶淵(今河南濮陽)和宋朝簽訂的停戰盟約,史稱“澶淵之盟”

    人說漢朝建立時,有白登之圍的屈辱,最終強漢征服匈奴!

    唐朝建朝初期時,有渭水之盟的窘迫,最後盛唐滅了突厥!

    北宋有個澶淵之盟,最後——“哥倆好”!這多少使得宋朝建立之初就塗上軟弱的色彩。

    也有人說,宋朝用很少的代價換得和平,利國利民這是很明智的。

    一、澶淵之盟的背景

    遼朝崛起:耶律阿保機早在宋朝建立半個世紀之前就統一了契丹各部,建立遼朝,耶律阿保機在位期間徵用漢人,建造城郭,發展農業,把一個“遊牧帝國”改造成為一個管理有度、組織有序、人口穩定的契丹帝國,這是一個可以和宋朝持久抗衡的穩定王朝的前提。

    耶律阿保機雕像

    五代時期後唐清泰三年(936年),石敬瑭與李從珂對抗,向契丹耶律德光乞援,承諾奪得帝位以後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奪取這些地方的契丹不僅給遼國帶來成熟精細的農耕技術和手工業,還使得華北平原無險可守,北方少數民族可以長驅南下,威脅和攻略中原。這就是遼朝的經濟、戰略基礎。

    燕雲十六州地圖

    宋朝北伐失利: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攻滅北漢,致使宋、遼雙方在邊界線上有了直接的對話。宋太宗滅了北漢之後,自信心也是極度膨脹,所以直接揮師北上進攻遼朝。經過持續數月對北漢作戰,這時的宋軍可謂是“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在幽州的高梁河慘遭敗績,宋太宗在激戰中也受了箭傷。

    雍熙三年(986年),覺得遼朝“契丹主少,母后專政,寵幸用事”的宋太宗決定再次北伐,並且兵分東、中、西三路進攻遼國,在中、西兩路節節勝利的時候,東路軍隊急於爭功冒進,以致慘敗。宋軍撤退時,西路軍副將楊業掩護大家撤離,因為允諾接應他的宋軍失信沒來,拼死力戰被俘,後絕食而亡,“楊無敵”之死對宋軍打擊沉重,宋朝也元氣大傷。

    二、澶淵之戰對峙

    至道三年(997年)太宗去世,真宗即位,向遼國表達了和好的意向,受到了遼朝的冷淡。因為遼朝知道此時的宋朝正在受到西北党項人的困擾,現在是一個十足的“軟柿子”。鹹平二年(999年),遼朝趁宋真宗剛剛即位大舉入侵河北,在保州田邵斌、石普那裡受到了挫折,後來又在遂城楊延昭處碰了釘子,這個楊延昭就是楊業之子,人稱“楊六郎”。兩年以後遼軍又入侵北宋,這些都是試探性的侵略。

    在景德元年(1004年)遼聖宗和蕭太后以“收復關南之地”為由大舉南侵,一路攻入宋朝腹地,兵至澶州。這一下北宋朝廷徹底慌了,澶州(也稱澶淵)距離北宋首府開封不過一百里,宋真宗本想著腳底抹油往南跑,最後還是宰相寇準以宗廟社稷勸宋真宗北上親征。

    宋真宗來到澶州正在猶豫上不上北城樓的時候,一件意外的事情發生了,遼軍主帥肖撻凜本想著身先士卒給大家做一個表率,結果被宋軍的弓箭射中,當晚就去世了,遼軍計程車氣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寇準像

    一邊是宋真宗御駕親征士氣大振,一邊是主帥陣亡軍隊情緒低落,遼軍陷入進退維谷的境地,其實蕭太后和遼聖宗明白,深入宋朝腹地以後沿途州縣大部分還是在宋軍手裡,戰爭拖得越久越對自己不利,於是決定儘快和宋朝議和,擺脫這個尷尬的境地。

    三、澶淵之盟

    兩軍對峙之下,大家都明白遼軍不可能在澶州擊敗宋軍,雖然遼軍深處宋朝腹地,但宋軍一口吃掉遼軍,也沒這個力量,這樣平衡的軍事對壘是這次澶淵之盟順利達成的基礎。

    遼宋對峙

    盟約規定:

    遼宋為兄弟之國,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後世仍以世以齒論。 以白溝河為國界,雙方撤兵。(遼歸還宋遂城及瀛、莫二州。)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  宋方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 雙方於邊境設定榷場,開展互市貿易。四、結語

    遼朝頻頻騷擾宋朝,但似乎沒有想過徹底征服和統治中原地區,南下漁利也會招致宋朝報復,最終兩敗俱傷,宋朝強大的經濟軍備力量也令自己忌憚。

    反觀宋朝“澶淵之盟”雖然總給人一種“城下之盟”的屈辱感覺,但是從其經濟角度講,三十萬兩的“歲幣”並沒有構成沉重的經濟負擔,相反雙方貿易還讓宋朝獲得大量盈餘。

    澶淵之盟開啟了遼宋一百二十年的和平,使“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識干戈”這種新型的地緣政治平衡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但是它也帶來了消極的影響,盟約使宋朝君臣從此忘戰去兵,羞言武備,奢談太平,放鬆警惕,一直後來與金國議和時不惜喪失民族尊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虎斑頸槽蛇為什麼喜歡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