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朝居士

    給你封王你也不好要啊,如果中央政府強大,封王就是個死,你真敢接?

    封王就不是臣子了,韓信和盧綰就是因為這死的,如果不是被封王,這兩個也不會死,

    當然,劉邦是怕臣權太大,威脅皇權,

    因為歷史上但凡篡位的權臣,基本路線都是一樣的,先做丞相、然後封侯、然後封王、然後加九錫、然後就可以準備篡位了。如果中央有了相權,地方又封王了,那篡位就方便了。

    所以他怕的不是皇帝給人封王,而是皇帝被逼封某人為王,比如韓信這類人。

  • 2 # 前程說歷史

    非劉氏而王者 ,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最早出自《史記,呂太后本紀》中高祖劉邦與大臣的‘’白馬盟約‘’,而記載與之相關人物的只有陳平,周勃,王陵等大臣;地位最高、功勞最大的張良,蕭何,曹參卻沒有任何記載!對於‘’白馬盟約‘’的時間,地點均含糊不清;甚至在《史記,高祖本紀》中都未提及!所以歷史上白馬之盟的真實性有待考證。所以大漢群臣答應劉邦‘’非劉而王,天下共擊之‘’本身就是偽命題!西漢建國之初由於根基不穩,以及天下臣民受周朝分封制的思想禁錮;為籠絡地方諸侯和開國功臣,除去蕃屬國共分封七位異姓王;高祖稱帝后相繼剷除六位異姓王,只有長沙王吳苪先後傳五代,因無嗣而終!高祖駕崩後,呂后臨朝稱制,為鞏固呂氏專權大封‘’呂姓王‘’,陳平、周勃等人迫於形勢並沒有反對;至此中國歷史出現了第一個實際掌權的女性政治家;雖然呂后獨斷專行,但呂后在政治上的建樹有利的維護了西漢初年的穩定,也為之後的‘’文景之治‘’打下堅實的基礎。呂后殯天后,劉氏宗室與朝中周勃,陳平等人裡應外合從外戚呂氏手中奪回權利,並廢殺少帝,迎代王劉恆繼位是為漢文帝。

    漢武帝時期對內頒佈‘’推恩令‘’限制劉姓王,進一步加強西漢中央權利;對外吞併蕃屬國南越等國,徹底剷除所有異姓王;一直到東漢滅亡的漫長歲月裡,僅僅只有西漢滅亡時的新朝王莽和東漢滅亡時的魏王曹操父子,兩次僭越‘’白馬盟約‘’!

    白馬盟約無論真實與否‘’非劉而王,天下共擊之‘’對於帝王而言都是出於家天下的一己私慾;是對皇權至上的維護,同時這種貪婪的慾望也開啟了中國歷史上各朝開國誅殺功臣的先河。而最初的群臣既陳平、周勃,王陵等人之所以認可白馬盟約是因為可以制止外戚專權對國家帶來的負面影響以及避免宮廷鬥爭中殃及池魚;由於‘’後少帝‘’與呂氏集團千絲萬縷的聯絡,劉氏與群臣擔心日後少帝掌權,也會像今日他們誅殺呂氏一樣被少帝清算;雖然少帝僅僅是個年少的傀儡,然而呂氏家族與少帝同胞兄弟全部被誅殺;被呂后立為皇帝的後少帝劉弘,在群臣的擔憂中被群臣廢黜,最後索性誅殺,以絕後患!所以群臣答應劉邦在這裡可以解讀為,受政治利益的驅使以及對人身安全的擔憂,群臣與劉氏集團各取所需,而相互妥協的產物!

  • 3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劉邦建漢後,封了韓信、英布、彭越、盧綰等十多個異姓功臣為諸侯王。結果因為劉邦疑心太重,把這些一個個利用“莫須有”的罪名除掉了。就連和劉邦穿一條褲子長大的盧綰也沒能倖免於難,最終無奈之下逃往了匈奴。

    劉邦清除乾淨異姓諸侯王后,便把劉氏宗親和自己的兒孫們封為諸侯王,以此來鞏固自己的統治,並幻想自己建立的漢氏江山能萬代流傳下去。

    但是他又害怕他死後,一些掌握朝中實權的大臣逆襲成為諸侯王,進而威脅到自己所建立的江山社稷,於是在他千百方計去堵這個漏洞。

    我們都知道,劉邦行軍打仗的本事不怎麼樣,但他最大的優勢就是會拉攏人。而他拉攏人心的最常見辦法就是拜把子。

    不管什麼人,不管什麼時候什麼地方,也不管白天還是夜晚,只要他認為這個人有利用的價值或者說有挖掘的潛力。他就會主動和人拜把子,結為異姓兄弟,以後就是靠著這層“兄弟”情義闖天下。

    當初項羽就是這樣上了劉邦的賊船的,他和劉邦那一拜,便把天下這大好江山拜給了別人。而在這個關鍵時候,劉邦只得又使出了自己的絕招,只是稍稍改了一下,把“拜把子”改成了“飲血酒”。

    他把朝中重臣召進宮來,然後叫人殺了一匹大白馬,再把馬血混合成血酒擺在眾人面前。劉邦端起了杯,鄭重宣誓:“從今而後,非劉氏而王,非有功而侯者,天下共擊之!”說完一口喝乾了杯中的血酒。

    結果群臣都端起血酒宣誓:“從今而後,非劉氏而王,非有功而侯者,天下共擊之!”說完也都飲下了血酒。

    一臉病態的劉邦臉上終於有了一絲笑意,大夥喝了這杯血酒就意味著要為這個誓言而為劉家朝廷盡忠職守一輩子。

    總而言之,大漢群臣之所以答應劉邦“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一方面是被劉邦“逼迫”所至,另一方面是因為有血淋淋的前車之鑑,群臣人都不敢再“造次”,從而順從的答應了劉邦的霸王條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ps如何給3張圖片做一個全景圖拼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