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時間煮雨春光美

    威縣,位於邢臺市東南部,總面積1012平方公里,人口約60萬,是邢臺市人口第二、面積第三大縣。

    威縣歷史悠久,相傳大禹之父鯀曾在此築堤防洪、拯救眾生,現存“鯀堤”遺址,鯀堤內的古黃河水在華北大地上任意流動,到春秋時期脫離原有河道遷徙,形成一條條新河道。

    現在威縣境內的鯀堤遺址長約20公里,儲存較為完好,大致規模十存五六,高7米,寬15米,雖經千百年風雨侵蝕,猶能顯示出堤陡水湍的痕跡。

    威縣曾為元朝威州州治所在地,“威”字源於宋代天威軍曾駐紮威州所轄區域,寓意“威武”。

    湧現出宋朝名相範質、明朝兵部尚書賈待問等眾多歷史名人。

    威縣還是聞名的革命老區、“冀南紅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冀南黨政軍機關及附屬機構曾在此駐紮七年之久,劉伯承、鄧小平、徐向前等老一輩革命家都曾在這裡生活工作過,湧現出大批志士仁人、革命英烈,特別是曾走出廣東省委書記任仲夷、河南省委書記劉傑、四川省委書記李子元等三位省委書記。

    威縣曾是典型的農業大縣、工業小縣、財政窮縣,棉花一業獨大,工業近乎空白。近年來堅持以快補晚、後來居上,縣域綜合實力在河北省的排位5年上升62個位次,創造了“威縣速度”,被譽為欠發達地區後發崛起的典範。

    2018年9月,威縣首批退出河北省貧困縣序列。

    威縣曾是全國十大優質專用棉基地縣之一,種植面積、總產量連續三十多年居河北省第一,素有“中國棉花之鄉”之稱。這裡溫暖的Sunny,碧藍的天空,悠然的白雲,把大地點綴成銀色的世界。

    因為盛產棉花,威縣老粗布紡織歷史悠長,可追朔到元末明初。透過口授家傳或農民相互借鑑,其紡織工藝曾廣為普及,已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威縣以“公司+農戶”形式,不斷推進全縣老粗布紡織業健康發展,土布紡織技藝煥發生機。

    目前,威縣有紡織作坊20餘家,從業人員達到4萬多人,產品銷往北京、南京等大中城市,並出口義大利等國家,已成為威縣文化產業的一大亮點。

    歷史上的威縣,曾經繁華,對於美食,也許出現過許多挑剔的美食家,而肉餅應該是人們普遍喜愛的口感,現在威縣鉛華洗盡,肉餅卻還是那樣的肉餅。

    餅卷肉是威縣特色名小吃之一,以麵粉、牛肉為主要原料,遵循祖傳配方和特殊工藝精製而成。牛肉選用本地優質黃牛,從牛肉的泡製時間到燉制的火候大小,都有明確規定及講究,成品肉質酥爛、色佳味美。

    麵餅的烙制也秉承古法,從麵粉選擇到用水溫度、和麵力道再到醒面時間,均有嚴格限制。麵餅烙成後,薄如紙張,色澤爽淨。兩者絕技合成,渾然一體,餅借肉香,肉借餅味,綿軟非凡,少長咸宜,使人過齒不忘,被譽“中國老百姓的肯德基”、“河北第一餅”等稱號。

    亂彈是河北地方戲曲劇種,產生併發源於威縣。“亂彈”是一種獨特的聲腔藝術,在中國戲曲史上曾與崑腔相提並論,至今南北不少劇種仍保留著“亂彈腔”。亂彈腔高亢粗獷,唱腔獨特,音樂流暢,武功見長。

    威縣亂彈,曾經唱紅大江南北,被專家稱為戲曲研究的活化石,在戲曲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位置。

    如此看來,威縣似乎粗獷豪放,屬於粗線條的。其實不然,威縣只是一個固守本意、寵辱不驚的地方。

    當前,威縣結合各城鎮現狀職能特徵和未來發展方向,對城鎮職能進行調整,具體思路是:強化中心城區的綜合經濟實力和對外服務職能,促進城鎮間的分工協作。

    比如七級鎮,就定位為縣域北部的重點鎮,以新型建材加工業為主導的“工業小鎮”。重點發展結構性製品加工業、新型牆體材料加工業、環保裝飾裝修加工業、新型防水材料加工業、新型保溫隔熱材料加工業等。

    梨園屯鎮定位,就是縣域東部重點鎮,以橡膠、汽配和商貿服務業為主導產業的“工業小鎮”。章臺鎮定位為縣域北部一般鎮,以商貿物流為主導產業的“商貿小鎮”。賀營鎮定位為,以商貿、物流為主導產業的“物流小鎮”。賀釗鄉、常屯鄉、棗園鄉等,就定位為以迴圈生態農業為主的農貿型小城鎮。

    威縣早就不威武了,但卻與故土、念舊、勤儉和樸素等感情連在一起了。渠裡的水像歲月那樣經久不息地流淌,怎能不勾起家鄉的記憶、兒時的記憶?當你來到威縣身旁,你會發現它就是你夢中的家園,那夢,來自心靈,也來自風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還不上房貸,房子被收,你會報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