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執筆論古今
-
2 # 南豪星會
儘管劉伯溫對朱元璋的重要性比不上蕭何、張良對漢高祖劉邦,卻是不可或缺的。
劉伯溫,浙江人,聰明過人,小時就有“神童”稱號,十二歲考上秀才,十七遊學,興趣廣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二十三歲赴京會試,一舉成名,世稱“諸葛孔明之才”。正逢元末吏治腐敗,橫徵暴斂,苛捐雜稅,農民起義,兵荒馬亂,民不聊生,劉基只好辭官歸隱。
當時,在民間,劉基的名聲很大,朱元璋到了金華,便“三顧茅廬”,卻被劉基拒絕。朱元璋想盡辦法,透過孫炎來請劉基,劉基這才同意。
一出山,劉基顯露他的才能,跟當年諸葛亮為劉備定製的“三分天下”計策一樣,他分析天下大勢,為朱元璋提供戰略路線。深得朱元璋重用。
當時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三足鼎立,朱元璋能以少勝多,最終一統天下。劉伯溫分析大勢,得出先攻陳友諒的戰略,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儘管功勞很大,最後劉伯溫只封了伯爵。後期太過於聰明,鋒芒畢露,功高震主,被朱元璋賜死,他的兩個兒子也不得善終,令人惋惜。
-
3 # 牧十安
有句流傳很久的話“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王朝劉伯溫”,其實劉伯溫和張良很相似,都是傳言得神人傳授天書有通天徹地之能。對朱元璋而言,劉伯溫是他創立大明朝的重要功臣。
我們簡單從軍政兩方面來看一下劉伯溫為什麼是必不可缺。
一、“先漢後周”之計
漢是指朱元璋西面的陳友諒,佔據的地盤以武昌為中心,江西大部分地區為主的漢政權;周是朱元璋東面的張士誠,蘇州為中心,向北到淮北建立了一個相對狹小的政權。
陳友諒強勢而張士誠較弱,所以朱元璋手下大將們很不明白“先漢後周”的意圖,反而覺得張士誠好打又富有,打了不僅能解決自身的後顧之憂,還能獲得大量錢糧物資。
但劉伯溫卻認為陳友諒這人野心很大,又處在上游,兵多船堅,時刻都想著打過來;而張士誠就是個守財的地主,只求安穩,也能更好的說服他保持中立。“先漢後周”之計實際上就是劉基給朱元璋提出的奪取天下的整體策略,避免了兩線作戰的局面。
而在陳友諒以優勢兵力進攻朱元璋時,一路勢如破竹,朱元璋手下將領大都猶豫投降或撤退,只有劉伯溫以為“凡言降者或議逃者,應盡誅之,以免擾亂軍心”。他提出陳友諒驕氣衝溢,目空一切,根本不把對手放在眼裡,所以應利用其驕傲自滿、聽不進其他意見的時機,誘敵入伏,一舉重創之,滅其銳氣。
劉伯溫勸朱元璋說:“天道後舉者勝,吾以逸待勞,何患不克,莫若傾府庫,開至誠,以固士心,伏兵伺隙擊之,取威制勝,以成王業,在此舉也”。這寥寥數語,也讓朱元璋下定了正面迎戰的決心。
二、助朱元璋得民心
最初時,朱元璋是打著“小明王”韓林兒的旗號,於是劉伯溫一方面建議朱元璋脫離韓林兒並自立勢力,另一方面又以“大明”為國號來招攬天下義士。朱元璋採納這個建議後逐漸與韓林兒分割開來,其勢力逐漸得到增強,有才之士慢慢收歸到麾下,為後續爭奪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治軍
最初在軍隊建設上讓朱元璋最苦惱的就是軍紀律鬆弛問題,雖然施行嚴刑峻法,對於敗壞軍紀者嚴懲不貸,但是效果依舊不明顯。
直到劉伯溫與他闡述農民起義軍的“九惡”,所謂的九惡,就是歷代農民起義都不能避免的九條失誤:一惡:“不敬孔孟,褻瀆聖人之道,敗壞天理人倫”;二惡:“攻伐無度,形同流寇”;三惡:“時降時反,相互猜疑”;四惡:“糧餉不能自足,臨陣不知兵法”;五惡:“掠人妻女財產,只知取之於民,而不知養於民”;六惡:“為將者心胸狹隘”;七惡:“為士者缺乏訓練,作戰形同群毆”;八惡:“勝時聚集,敗時作鳥獸散”;九惡:“此義軍與彼義軍之間,相互猜疑,互相攻伐”。並下定論,說“九惡”不除,難成大事。
依照劉伯溫的建議,朱元璋決心整治軍隊,設大都督府,並定下二十二條軍規,公開斬首幾十名犯事軍官,震懾全軍。
自此後明軍實力漸漸提升,後期正面硬剛蒙古鐵騎也能勝之,成為征戰天下的最大依仗。
四、結語
劉伯溫生性較為淡泊名利,晚年也是主動辭去官爵,隱退山野。而因為他擅長陰陽風水,民間也多把他傳作可測鬼神手段通天的神人形象,更增加了他的神秘性。
回覆列表
眾所周知劉伯溫是處在元末明初的一位文韜武略樣樣兼備的能人謀士,但是由於元朝末年統治者昏庸腐敗,只是一味聽從奸邪小人的一面之詞而不分忠奸好壞。一直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劉伯溫在一次次被忽視才能之後,終於明白了元朝統治並不能讓他施展拳腳,也明白了這個腐敗的統治無法讓百姓安居樂業。於是對這個政權徹底失去信心與期望的劉伯溫開始為自己和百姓另謀出路,他選擇了朱元璋,這個發動農民起義想要推翻元朝統治的人,他想要與朱元璋一起重新建立一個可以讓百姓免於戰亂之苦,一個讓賢才可以得到重用而不至於被埋沒的政權。因為他在朱元璋身上看到了希望,所以劉伯溫幫助朱元璋開國建明的故事便拉開了序幕。
至正二十年,辭官還鄉的劉伯溫收到了朱元璋的邀請,希望劉伯溫可以作為朱元璋的謀士一同前往前線作戰,徹底放棄元朝統治的劉伯溫欣然答應前往。在摸清局勢後他向朱元璋建議以區域性作戰,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對幾位元朝將領進行打擊。朱元璋採納了劉伯溫的建議,巧妙地避開了與多個兵線一同作戰,而是聲東擊西集中兵力逐個攻打。劉伯溫精妙的戰略和朱元璋驍勇的實戰配合的天衣無縫,很快便將張士誠等勢力一舉殲滅。眼見朱元璋的羽翼開始豐滿,劉伯溫開始勸說朱元璋自立門戶離開小明王的勢力,與此同時劉伯溫開始幫助朱元璋打響了為民建國的口號,開始籠絡各地將相謀士的心。
可是好景不長,元朝名將陳友諒帶領的軍隊重整旗鼓一舉佔領了太平,想要向東進發消滅朱元璋的紅巾軍,氣勢逼人。見此局勢朱元璋手下的將領開始沉不住氣了,他們有的人勸說朱元璋放棄抵抗投降,有的建議他以守為攻守住南京好為日後東山再起做好萬全準備。猶豫再三的朱元璋只好向劉伯溫求助,這事的劉伯溫早已有了決斷。他認為凡是想要投降和逃跑的人都應當依照軍法處置,不可以讓害群之馬的胡言擾亂了軍心使得人心渙散。劉伯溫告訴朱元璋,陳友諒一貫目中無人,此次佔領北平更是讓他的虛榮心極度膨脹,此時正是他警戒心最低的時候,所以應該藉助這個機會誘敵深入,進行埋伏從而一舉殲滅陳友諒的軍隊。朱元璋聽其所言大喜,立刻指揮軍隊按照劉伯溫所說進行作戰,果不其然陳友諒打敗。
劉伯溫不僅在軍事戰略上給與朱元璋輔佐,同時他也沒有忘記為了百姓的初心,一心勸諫朱元璋為善。劉伯溫得到朱元璋重用後第一件事便是請求朱元璋平反一些冤假錯案,洗刷一些百姓的冤屈,朱元璋應允後久旱的天氣居然立刻下起瓢潑大雨,可見劉伯溫的行為連上天都被感動。為了防止冤假錯案再次發生,不讓百姓無辜枉死,劉伯溫上書請求朱元璋重新修訂律法,釋放元朝時期被囚禁的一些囚徒,朱元璋都一一同意。一時之間,朱元璋收服無數民心,劉伯溫也是被百姓們視為救世主一般的存在。由於民心所向朱元璋的建明之路走得格外順暢,元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登基,大明朝正式建立。
有了元朝滅國的前車之鑑,在建國後不久劉伯溫便啟奏朱元璋修改軍法,嚴明軍紀。他認為前朝之所以滅亡是統治者輕信小人奸臣所言,更是由於前朝管理不嚴使得惡人可以徇私枉法。於是他建議朱元璋定下規矩,將相王侯與庶民同罪,不論是大小過失都要依據法律公正裁決,不可有包庇的行為,更不可貪汙受賄讓罪人逍遙法外。朱元璋聽後點頭稱是,立刻採納了劉伯溫的建議。由於他的公正嚴明劉伯溫在朝中樹敵無數,可他依舊不為所動一心為明朝穩固政權做貢獻,即使奸人陷害也依舊不改初心。朱元璋對此無比感動一度想要給他加封官爵,可他絲毫不為所動。其一片赤誠之心感天動地,是我們後人應當學習發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