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三國志·卷四十五·蜀書十五·鄧張宗楊傳第十五》記載,夏侯霸的前任車騎將軍鄧芝在延熙十四年(251年)逝世,而夏侯霸的後任張翼與廖化則在景耀二年(259年)分別擔任左右車騎將軍,在《資治通鑑》中延熙十八年(255年)時還有他的身影,那麼夏侯霸的逝世時間應該在256年—259年之間,享年七十多歲。
——————————————————————————————————
夏侯霸 - 歷史年表
219年,夏侯淵在對蜀戰爭中遇害,夏侯霸經常咬牙切齒,要征討蜀國報仇
魏黃初年間(221年-226年),夏侯霸在魏官至偏將軍,封關內侯
230年,魏國大舉伐蜀,曹真入子午道,招夏侯霸為先鋒。夏侯霸前進至興勢,與蜀軍交戰,一度被圍,最終被援軍救解.
239年,夏侯霸官至右將軍,屯住在隴西,訓練士兵,安撫少數民族,得到眾人的支援
魏正始年間(240年-249年),夏侯霸代替夏侯儒為徵蜀護軍,進封博昌亭侯,歸徵西將軍、夏侯霸的侄子夏侯玄統領。
247年,蜀將姜維伐魏,夏侯霸、郭淮率兵抵擋,姜維退回
249年,司馬懿發動政變,曹爽被殺,夏侯玄被調離,郭淮成為徵西將軍。夏侯霸心不自安,又與郭淮不和,遂逃入蜀國,在陰平迷失了道路,糧盡遇困。蜀國得知後,派人將他迎入蜀國。當初,張飛曾得夏侯霸從妹為妻,其女成為劉禪的皇后,故夏侯淵戰死後,張飛的妻子請求將其安葬。這次夏侯霸來投,劉禪親自釋放了他並說:“你父親是死於亂軍之中,不是我的父親親手所殺。”並厚待夏侯霸,任命他為車騎將軍。夏侯霸的兒子留在魏國,因夏侯淵的舊功免於死刑,被流放到樂浪郡
255年,夏侯霸隨姜維伐魏,大敗雍州刺史王經。不久,夏侯霸病逝於蜀國,得到了被追諡的榮譽。
簡要歷史傳記
夏侯霸,字仲權,魏名將夏侯淵次子。在魏官至右將軍、徵蜀護軍,屯住隴西,多次參見對蜀戰爭。後因司馬懿政變,曹爽被殺,夏侯玄被調離,夏侯霸心不自安,投奔蜀國,被封為車騎將軍,曾隨姜維伐魏,後病逝於蜀國,得到追諡的榮譽。
演義傳記
夏侯霸,夏侯淵的長子,弓馬熟嫻,被司馬懿推薦成為其部將,多次參加對蜀戰爭。後來司馬懿政變,曹爽被殺,夏侯玄被調離,夏侯霸看出司馬懿的野心,遂起兵造反,卻被郭淮擊敗,不得已降蜀。夏侯霸在蜀,隨姜維北伐,多有功勞,後在洮陽之戰中中埋伏被射死。
文學形象
小說《三國演義》改編夏侯霸為夏侯淵的長子而非次子。夏侯霸弓馬嫻熟,由曹爽推舉的心腹部將,多次抵禦蜀漢的侵擾。在征伐遼東公孫淵時,不到數回合砍掉遼東大將軍卑衍,遼東軍大亂。後來司馬懿政變,曹爽被殺,夏侯玄被調離,夏侯霸看出司馬懿的野心,遂起兵造反,卻被郭淮擊敗。走投無路不得已降蜀,夏侯霸投蜀時已經是一個年華老去的將領。夏侯霸在蜀時追隨姜維北伐,曾不到十回合打敗郭淮救出姜維,最終卻在洮陽之戰中鄧艾伏擊被射殺。
後人有詩嘆曰:“大膽姜維妙算長,誰知鄧艾暗提防。可憐投漢夏侯霸,頃刻城邊箭下亡。”
——————————————————————————————————————
夏侯霸 - 參考文獻《三國志·魏書(九)·諸夏侯曹傳》
夏侯霸官至車騎將軍
注1、《魏略》曰:霸字仲權。淵為蜀所害,故霸常切齒,欲有報蜀意。
注2、《三國志魏書九夏侯淵傳》:“黃初中,賜中子霸,太和中,賜霸四弟,爵皆關內侯。”、《魏略》:“黃初中為偏將軍。”
注3、《魏略》:“子午之役,霸召為前鋒,進至興勢圍,安營在曲谷中。蜀人望知其是霸也,指下兵攻之。霸手戰鹿角間,賴救至,然後解。”
注4、《魏略》:“後為右將軍,屯隴西,其養士和戎,並得其歡心。”
注5、《三國志魏書九夏侯淵傳》:“霸,正始中為討蜀護軍右將軍,進封博昌亭侯,素為曹爽所厚。”、《魏略》:“至正始中,代夏侯儒為徵蜀護軍,統屬徵西。”
注6、《三國志魏書二十六郭淮傳》:“八年,隴西、南安、金城、西平諸羌餓何、燒戈、伐同、蛾遮塞等相結叛亂,攻圍城邑,南招蜀兵,涼州名胡治無戴復叛應之。討蜀護軍夏侯霸督諸軍屯為翅。淮軍始到狄道,議者僉謂宜先討定枹罕,內平惡羌,外折賊謀。淮策維必來攻霸,遂入渢中,轉南迎霸。維果攻為翅,會淮軍適至,維遁退。進討叛羌,斬餓何、燒戈,降服者萬餘落。”、《三國志蜀書十四姜維傳》:“十年,遷衛將軍,與大將軍費禕共錄尚書事。是歲,汶山平康夷反,維率眾討定之。又出隴西、南安、金城界,與魏大將軍郭淮、夏侯霸等戰於洮西。”
注7、《三國志魏書二十六郭淮傳》:“九年,姜維出石營,從強川,乃西迎治無戴,留陰平太守廖化於成重山築城,斂破羌保質。淮欲分兵取之。諸將以維眾西接強胡,化以據險,分軍兩持,兵勢轉弱,進不制維,退不拔化,非計也,不如合而俱西,及胡、蜀未接,絕其內外,此伐交之兵也。淮曰:“今往取化,出賊不意,維必狼顧。比維自致,足以定化,且使維疲於奔命。兵不遠西,而胡交自離,此一舉而兩全之策也。”乃別遣夏侯霸等追維於沓中,淮自率諸軍就攻化等。維果馳還救化,皆如淮計。進封都鄉侯。”
注8、《魏略》:“時徵西將軍夏侯玄,於霸為從子,而玄於曹爽為外弟。及司馬宣王誅曹爽,遂召玄,玄來東。”、《三國志魏書九夏侯玄傳》:“頃之,為徵西將軍,假節都督雍、涼州諸軍事。”
注9、《魏略》曰:“玄自從西還,不交人事,不蓄華妍。魏氏春秋曰:初,夏侯霸將奔蜀,呼玄欲與之俱。玄曰:“吾豈苟存自客於寇虜乎?”遂還京師。”
注10、《魏略》:“霸聞曹爽被誅而玄又徵,以為禍必轉相及,心既內恐;又霸先與雍州刺史郭淮不和,而淮代玄為徵西,霸尤不安,故遂奔蜀。”
注11、《魏略》:“南趨陰平而失道,入窮谷中,糧盡,殺馬步行,足破,臥岩石下,使人求道,未知何之。蜀聞之,乃使人迎霸。”
注12、《魏略》:“蜀聞之,乃使人迎霸。初,建安五年,時霸從妹年十三四,在本郡,出行樵採,為張飛所得。飛知其良家女,遂以為妻,產息女,為劉禪皇后。故淵之初亡,飛妻請而葬之。及霸入蜀,禪與相見,釋之曰:“卿父自遇害於行間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指其兒子以示之曰:“此夏侯氏之甥也。”厚加爵寵。”
注13、《三國志魏書九夏侯淵傳》:“以淵舊勳赦霸子,徙樂浪郡。”
注14、《晉書羊祜傳》:“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郡將夏侯威異之,以兄霸之子妻之。夏侯霸之降蜀也,姻親多告絕,祜獨安其室,恩禮有加焉。”
注15、《資治通鑑》:“維問於霸曰:“司馬懿既得彼政,當復有徵伐之志不?”霸曰:“彼方營立家門,未遑外事。有鍾士季者,其人雖少,若管朝政,吳、蜀之憂也。”士季者,鍾繇之子尚書郎會也。”
注16、《益部耆舊傳》曰:“時車騎將軍夏侯霸謂嶷曰:“雖與足下疏闊,然託心如舊,宜明此意。”嶷答曰:“僕未知子,子未知我,大道在彼,何雲託心乎!原三年之後徐陳斯言。”有識之士以為美談。”
注17、《三國志蜀書十四姜維傳》:“後十八年,復與車騎將軍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經於洮西,經眾死者數萬人。經退保狄道城,維圍之。魏徵西將軍陳泰進兵解圍,維卻住鍾題。”、《資治通鑑》:“..同年七月,大將軍司馬師病亡,司馬昭控制魏國朝政。蜀將姜維乘司馬師病亡之機,督車騎將軍夏侯霸、徵西大將軍張翼等數萬人攻魏,時新上任的雍州刺史王經對陳泰報告,蜀姜維、夏侯霸率軍分三路向祁山”、《三國志魏書二十二陳泰傳》:“淮薨,泰代為徵西將軍,假節都督雍、涼諸軍事。後年,雍州刺史王經白泰,雲姜維、夏侯霸欲三道向祁山、石營、金城,求進兵為翅,使涼州軍至枹罕,討蜀護軍向祁山。”
注18、《三國志蜀書六關張馬黃趙傳》:“夏侯霸遠來歸國,故復得諡。”
根據《三國志·卷四十五·蜀書十五·鄧張宗楊傳第十五》記載,夏侯霸的前任車騎將軍鄧芝在延熙十四年(251年)逝世,而夏侯霸的後任張翼與廖化則在景耀二年(259年)分別擔任左右車騎將軍,在《資治通鑑》中延熙十八年(255年)時還有他的身影,那麼夏侯霸的逝世時間應該在256年—259年之間,享年七十多歲。
——————————————————————————————————
夏侯霸 - 歷史年表
219年,夏侯淵在對蜀戰爭中遇害,夏侯霸經常咬牙切齒,要征討蜀國報仇
魏黃初年間(221年-226年),夏侯霸在魏官至偏將軍,封關內侯
230年,魏國大舉伐蜀,曹真入子午道,招夏侯霸為先鋒。夏侯霸前進至興勢,與蜀軍交戰,一度被圍,最終被援軍救解.
239年,夏侯霸官至右將軍,屯住在隴西,訓練士兵,安撫少數民族,得到眾人的支援
魏正始年間(240年-249年),夏侯霸代替夏侯儒為徵蜀護軍,進封博昌亭侯,歸徵西將軍、夏侯霸的侄子夏侯玄統領。
247年,蜀將姜維伐魏,夏侯霸、郭淮率兵抵擋,姜維退回
249年,司馬懿發動政變,曹爽被殺,夏侯玄被調離,郭淮成為徵西將軍。夏侯霸心不自安,又與郭淮不和,遂逃入蜀國,在陰平迷失了道路,糧盡遇困。蜀國得知後,派人將他迎入蜀國。當初,張飛曾得夏侯霸從妹為妻,其女成為劉禪的皇后,故夏侯淵戰死後,張飛的妻子請求將其安葬。這次夏侯霸來投,劉禪親自釋放了他並說:“你父親是死於亂軍之中,不是我的父親親手所殺。”並厚待夏侯霸,任命他為車騎將軍。夏侯霸的兒子留在魏國,因夏侯淵的舊功免於死刑,被流放到樂浪郡
255年,夏侯霸隨姜維伐魏,大敗雍州刺史王經。不久,夏侯霸病逝於蜀國,得到了被追諡的榮譽。
簡要歷史傳記
夏侯霸,字仲權,魏名將夏侯淵次子。在魏官至右將軍、徵蜀護軍,屯住隴西,多次參見對蜀戰爭。後因司馬懿政變,曹爽被殺,夏侯玄被調離,夏侯霸心不自安,投奔蜀國,被封為車騎將軍,曾隨姜維伐魏,後病逝於蜀國,得到追諡的榮譽。
演義傳記
夏侯霸,夏侯淵的長子,弓馬熟嫻,被司馬懿推薦成為其部將,多次參加對蜀戰爭。後來司馬懿政變,曹爽被殺,夏侯玄被調離,夏侯霸看出司馬懿的野心,遂起兵造反,卻被郭淮擊敗,不得已降蜀。夏侯霸在蜀,隨姜維北伐,多有功勞,後在洮陽之戰中中埋伏被射死。
文學形象
小說《三國演義》改編夏侯霸為夏侯淵的長子而非次子。夏侯霸弓馬嫻熟,由曹爽推舉的心腹部將,多次抵禦蜀漢的侵擾。在征伐遼東公孫淵時,不到數回合砍掉遼東大將軍卑衍,遼東軍大亂。後來司馬懿政變,曹爽被殺,夏侯玄被調離,夏侯霸看出司馬懿的野心,遂起兵造反,卻被郭淮擊敗。走投無路不得已降蜀,夏侯霸投蜀時已經是一個年華老去的將領。夏侯霸在蜀時追隨姜維北伐,曾不到十回合打敗郭淮救出姜維,最終卻在洮陽之戰中鄧艾伏擊被射殺。
後人有詩嘆曰:“大膽姜維妙算長,誰知鄧艾暗提防。可憐投漢夏侯霸,頃刻城邊箭下亡。”
——————————————————————————————————————
夏侯霸 - 參考文獻《三國志·魏書(九)·諸夏侯曹傳》
夏侯霸官至車騎將軍
注1、《魏略》曰:霸字仲權。淵為蜀所害,故霸常切齒,欲有報蜀意。
注2、《三國志魏書九夏侯淵傳》:“黃初中,賜中子霸,太和中,賜霸四弟,爵皆關內侯。”、《魏略》:“黃初中為偏將軍。”
注3、《魏略》:“子午之役,霸召為前鋒,進至興勢圍,安營在曲谷中。蜀人望知其是霸也,指下兵攻之。霸手戰鹿角間,賴救至,然後解。”
注4、《魏略》:“後為右將軍,屯隴西,其養士和戎,並得其歡心。”
注5、《三國志魏書九夏侯淵傳》:“霸,正始中為討蜀護軍右將軍,進封博昌亭侯,素為曹爽所厚。”、《魏略》:“至正始中,代夏侯儒為徵蜀護軍,統屬徵西。”
注6、《三國志魏書二十六郭淮傳》:“八年,隴西、南安、金城、西平諸羌餓何、燒戈、伐同、蛾遮塞等相結叛亂,攻圍城邑,南招蜀兵,涼州名胡治無戴復叛應之。討蜀護軍夏侯霸督諸軍屯為翅。淮軍始到狄道,議者僉謂宜先討定枹罕,內平惡羌,外折賊謀。淮策維必來攻霸,遂入渢中,轉南迎霸。維果攻為翅,會淮軍適至,維遁退。進討叛羌,斬餓何、燒戈,降服者萬餘落。”、《三國志蜀書十四姜維傳》:“十年,遷衛將軍,與大將軍費禕共錄尚書事。是歲,汶山平康夷反,維率眾討定之。又出隴西、南安、金城界,與魏大將軍郭淮、夏侯霸等戰於洮西。”
注7、《三國志魏書二十六郭淮傳》:“九年,姜維出石營,從強川,乃西迎治無戴,留陰平太守廖化於成重山築城,斂破羌保質。淮欲分兵取之。諸將以維眾西接強胡,化以據險,分軍兩持,兵勢轉弱,進不制維,退不拔化,非計也,不如合而俱西,及胡、蜀未接,絕其內外,此伐交之兵也。淮曰:“今往取化,出賊不意,維必狼顧。比維自致,足以定化,且使維疲於奔命。兵不遠西,而胡交自離,此一舉而兩全之策也。”乃別遣夏侯霸等追維於沓中,淮自率諸軍就攻化等。維果馳還救化,皆如淮計。進封都鄉侯。”
注8、《魏略》:“時徵西將軍夏侯玄,於霸為從子,而玄於曹爽為外弟。及司馬宣王誅曹爽,遂召玄,玄來東。”、《三國志魏書九夏侯玄傳》:“頃之,為徵西將軍,假節都督雍、涼州諸軍事。”
注9、《魏略》曰:“玄自從西還,不交人事,不蓄華妍。魏氏春秋曰:初,夏侯霸將奔蜀,呼玄欲與之俱。玄曰:“吾豈苟存自客於寇虜乎?”遂還京師。”
注10、《魏略》:“霸聞曹爽被誅而玄又徵,以為禍必轉相及,心既內恐;又霸先與雍州刺史郭淮不和,而淮代玄為徵西,霸尤不安,故遂奔蜀。”
注11、《魏略》:“南趨陰平而失道,入窮谷中,糧盡,殺馬步行,足破,臥岩石下,使人求道,未知何之。蜀聞之,乃使人迎霸。”
注12、《魏略》:“蜀聞之,乃使人迎霸。初,建安五年,時霸從妹年十三四,在本郡,出行樵採,為張飛所得。飛知其良家女,遂以為妻,產息女,為劉禪皇后。故淵之初亡,飛妻請而葬之。及霸入蜀,禪與相見,釋之曰:“卿父自遇害於行間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指其兒子以示之曰:“此夏侯氏之甥也。”厚加爵寵。”
注13、《三國志魏書九夏侯淵傳》:“以淵舊勳赦霸子,徙樂浪郡。”
注14、《晉書羊祜傳》:“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郡將夏侯威異之,以兄霸之子妻之。夏侯霸之降蜀也,姻親多告絕,祜獨安其室,恩禮有加焉。”
注15、《資治通鑑》:“維問於霸曰:“司馬懿既得彼政,當復有徵伐之志不?”霸曰:“彼方營立家門,未遑外事。有鍾士季者,其人雖少,若管朝政,吳、蜀之憂也。”士季者,鍾繇之子尚書郎會也。”
注16、《益部耆舊傳》曰:“時車騎將軍夏侯霸謂嶷曰:“雖與足下疏闊,然託心如舊,宜明此意。”嶷答曰:“僕未知子,子未知我,大道在彼,何雲託心乎!原三年之後徐陳斯言。”有識之士以為美談。”
注17、《三國志蜀書十四姜維傳》:“後十八年,復與車騎將軍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經於洮西,經眾死者數萬人。經退保狄道城,維圍之。魏徵西將軍陳泰進兵解圍,維卻住鍾題。”、《資治通鑑》:“..同年七月,大將軍司馬師病亡,司馬昭控制魏國朝政。蜀將姜維乘司馬師病亡之機,督車騎將軍夏侯霸、徵西大將軍張翼等數萬人攻魏,時新上任的雍州刺史王經對陳泰報告,蜀姜維、夏侯霸率軍分三路向祁山”、《三國志魏書二十二陳泰傳》:“淮薨,泰代為徵西將軍,假節都督雍、涼諸軍事。後年,雍州刺史王經白泰,雲姜維、夏侯霸欲三道向祁山、石營、金城,求進兵為翅,使涼州軍至枹罕,討蜀護軍向祁山。”
注18、《三國志蜀書六關張馬黃趙傳》:“夏侯霸遠來歸國,故復得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