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卿卿Queen

    戴花在宋朝是文人最為時尚的裝飾。在宋朝,男女都愛花,男的戴花更是蔚然成風。宋朝文官穿便服、戴官帽出門會友時,常會在帽後面的折角處插一朵花。宋朝大文豪蘇軾也愛戴花。宋詞中常有花被風吹掉之類的詩句。甚至每逢重大節慶,皇帝都要賜花給臣僚。歷史記載,宋徽宗不僅崇尚戴花,還制定規則,他賜給衛兵每人衣襖一領,翠葉金花一枝。有宮花錦襖者,才能自由出入大內。細讀《水滸傳》會發現梁山好漢也是“花團錦簇”:浪子燕青,“鬢邊長插四季花”;阮小五“鬢邊插朵石榴花”。

  • 2 # 大鬍子說史

    男人頭帶一朵花,印象比較深刻的,就是梁山好漢裡有個 “一枝花”蔡慶,他是個劊子手。

    其實如果你看書很細緻的話,就會發現書中別的男人也喜歡戴花的,燕青“腰間斜插名人扇,鬢畔常簪四季花”,阮小五“斜戴著一頂破頭巾,鬢邊插朵石榴花”,楊雄“鬢邊愛插翠芙蓉”,周通“鬢邊插一枝羅帛像生花”,就連小嘍囉們也“頭巾邊亂插著野花”。西門慶生性風流,愛沾花惹草,他的賣弄風騷,偶爾娘炮一下,可以理解,其他的那些漢子們,個個性格彪悍,滿臉橫肉,卻頭戴鮮花,妖嬈多姿,想想就覺得不倫不類,滑稽可笑。

    宋朝人愛花之甚,早已超乎我們的想象。《鷓鴣天·上元》描述:“日暮迎祥對御回,宮花載路錦成堆。天津橋畔鞭聲過,宣德樓前扇影開。奏舜樂,進堯杯,傳宣車馬上天街。君王喜與民同樂,八面三呼震地來。”元宵節,舉國歡慶,君民同樂,人人頭戴鮮花,處處奼紫嫣紅,彷彿置身花的海洋,楊萬里對這一絢麗場景作了非常形象的描述:“春色何須羯鼓催,君主元日領春回。牡丹芍藥薔薇朵,都向千官帽上開”。姜夔也有詩曰:“萬數簪花滿御街,聖人先自靈景回。不知後面花多少,但見紅雲冉冉來。”

    宋徽宗想必更愛花,每次出遊回宮,都是“御裹小帽,簪花,乘馬”,身邊的宦官宮女,隨從侍衛,皆賜花簪戴。宋徽宗還規定,賜給貼身護衛每人衣襖一領,翠葉金花一枝。有宮花錦襖者,才能自由出入大內。那朵小花兒,就如現在中南海的通行證啊。《水滸傳》中“柴進簪花入禁苑”,宋徽宗上元節出遊,宮禁值班人員“幞頭邊各簪翠葉花一朵”,柴進騙了一朵混進了睿思殿。

    彼時簪花,儼然成為上層社會身份的標識和等級的象徵了,接受皇帝或權貴賞賜的花,則更是一種身份與殊榮。社會各個階層呢,為了得人心,取政績,獲利益,拉關係,相互贈花是一種必要的公關手段。身份越尊貴,賜予的鮮花也越珍貴。“此乃官家所賜,不可棄之”,就像珠寶碧玉一樣珍藏著。上之所好,下必甚焉,愛花簪花到了極致,逐漸成為當時的社會風氣,潮流時尚。

    君王推崇的簪花到了至高的地位,上升為非常重要的禮儀制度。《宋史·禮》記載:“前二刻,御史臺、東上閣門催班,群官戴花北向立,內侍進班齊牌,皇帝詣集英殿,百官謝花再拜”,皇帝召集朝會,戴花更是百官必須履行的程式。每逢婚慶,節日,壽辰、祭祀等大型活動時,每人頭上插戴著各種各樣的花,場面及其隆重。據《宋史·輿服志》記載“簪戴”:“幞頭簪花謂之簪戴。中興郊祀明堂禮畢迴鑾,臣僚及扈從並簪花。恭謝日亦如之”。

    沈括的《夢溪筆談·補筆談》還記錄了一個有趣的簪花典故。北宋時期,韓琦任揚州太守,他家的後花園種植了一株芍藥,盛開時花瓣呈紅色,一圈金黃蕊圍在中間,俗稱“金纏腰”,也叫“金帶圍”。一次,王珪、王安石兩個人來到揚州,韓琦便邀他們一同觀賞此花。當時韓琦還邀請了另外一位官員前來,正巧這位官員身體不適,就臨時邀了路過此地的陳昇之參加。幾個好友品酒賞花,當時正好花開四朵,應了四花之瑞的吉祥,“至中筵,剪四花,四客各簪一枝,甚為盛集。後三十年間,四人皆為宰相。”這就是有名的“四相簪花”的故事,金帶圍也由此成為吉瑞之花,傳說此花一開,主人就會官運亨通。後來這一段佳話被許多文學名家所提及,藝術家也時常把“四相簪花”作為創作題材,“揚州八怪”之一的黃慎就曾以主題繪製了一幅《四相簪花圖》條軸和一幅《金帶圍圖》扇面。在這個故事裡,“金帶圍”只是噱頭,是精神寄託而已,背後的根源是人們追求榮華富貴,奢侈生活的美好願望,其中,還有官本位的封建執念控制著人們的思想。

    中國歷史悠久,朝代眾多,每個朝代的文化精神和審美意識不同,因此對事物的認知和領悟會呈現多種姿態。緣於各個時代的政治經濟、社會風氣等不同的氣象,從而生髮出諸多搖曳多姿,耐人尋味的文化風貌。

  • 3 # 清瘦客

    堤上游人逐畫船,

    拍堤春水四垂天。

    綠楊樓外出鞦韆。

    白髮戴花君莫笑,

    六麼催拍盞頻傳。

    人生何處似尊前。

    這是宋 代歐陽修以清麗質樸的語言,敘述作者春日載舟潁州西湖上的所見所感。詞中描摹明媚秀麗的春景和畫舫中宴飲的情況,著重抒情。整首詞意境疏放清曠,婉曲蘊藉,意在言外,別有意趣。

    “白髮戴花君莫笑”是此詞的妙處,“白髮”---詞人自指。古稀老人頭插鮮花,自己不感到慚愧,也不怕別人恥笑,儼然畫出了他曠放不羈、樂而忘形的狂態。

    那麼為何宋代的男性喜歡在頭上插花?這一習俗因何而來?

    要知道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用花裝飾自己並非女人的特權。古代男子用時令鮮花或金銀製、綢制、絹製假花插於髮髻、鬢角或冠上以作為裝飾或禮儀程式的一種風俗。所簪之花樣式多奇,多隨社會潮流而變化。華夏儒家文化推崇“禮義廉恥”,花因為絢麗多姿的外表及其芳芬香韻,成為了一種美好事物的象徵。繼而被儒家認為是一種文化修養的像徽,愛花戴花同時也就成了志趣高潔的行為。事實上在先秦時代已經成為了一種比較流行的風俗了。到兩漢時期,九月九日茱萸會佩花、食餌、飲酒、登高以經成為一種習俗。到了隋唐盛世,開放大度的社會環境使男人戴花成為時尚並在全社會普遍流行。大唐明皇不僅自己戴花而且也對自己寵信的人賜花。《開元天寶遺事》曾有如下詳細記載:“長安春時,盛於遊賞,園林樹木無間地。故學士蘇頲應制雲:“飛埃結紅霧,遊蓋飄青雲”。帝覽之,嘉賞焉,遂以御花親插頲之巾上。時人榮之”;能夠獲得皇家天子所賜之花是極其難得。因為它標誌無限的恩典和肯定。這種榮耀感催生了男子簪花文化的興盛。

    到了兩宋時期,皇帝賜花已經形成了一種禮儀和制節,文史資料有著更多詳細的記載,《宋史》卷一百一十三:“前二刻,御史臺東上閣門催班,群官戴花北立,內侍進班奇牌,皇帝詣集英殿,百官謝花再拜,又再拜就坐。”“少頃,戴花畢,與宴官詣望闕位立,謝花,再拜屹,復升就坐。” 每逢朝廷大典、節日、歲時祭祀等喜慶時節, 宮廷都會大宴群臣。在宴會過程中, 有一個禮儀程式, 就是皇帝詔命給群臣賜花。參加宴會的大小官員, 以及在場的侍衛、隨從都會簪花、戴花。一時間, 宮廷內外充滿鮮豔的花朵、淡雅的香氣和喜氣洋洋的歡樂祥和。這種喜慶禮儀場面經常被詞人讚頌吟唱, 也就形成了固定的簪花、戴花意象。由這按部就班的禮節我們可以看出宋代的賜花已經從唐代皇帝表示對臣子的寵信變成了一種莊嚴的禮儀了。簪花風俗在宋代達到了鼎盛。各方人士因簪花文化與賜花示寵和等級象徵而極端熱捧,加之又複合民俗文化,所以使宋代男子簪花之風漸盛在整個社會非常流行並發展極致,這與宋代社會的高度繁榮以及花卉文化的成熟密不可分。可以說,作為一種在宮廷和民間都十分廣泛存在的男子簪花風俗,因為宋代皇族的推廣,又被賦予了奢華內涵成為了一種整個社會的符號。這是促進男子簪花在宋代成為流行風尚的重要原因。然而,正是這種貪圖安逸奢靡享受的風氣是宋代走向衰敗直至滅亡的根源。

    最後,我們以北宋愛國重臣洪皓描寫男人戴花的《驀山溪·鰲山鳳闕》作為本次問答的結束:

    鰲山鳳闕,多少飛瓊侶。顒俟翠華臨,慶新春、金波盈五。蓮燈開遍,侍從盡登樓,簪花赴。傳柑處。咫尺聆天語。

    厭厭欲罷,宣勸猶旁午。扶上玉花驄,更踟躕、梨園四部。追思往事,一夕九迴腸,皇恩溥。歸期阻。引領江南路。

  • 4 # 安小念說情感

    關於宋代男性喜歡在頭上插花,這完全是一種美的體現。當然了,不止在宋代,早在先秦時期也同樣會有男文青戴花,只是與戴頭上不同,先秦時期的男人們喜歡把花草佩戴在腰間,這是一種身份的象徵。

    對於古代男人頭戴花這件事,完完全全是因為當時頭戴花是一種追求美的時髦行為,也是一種習俗與禮儀。

    唐代的男人們頭戴花,宋代的男人們更是要戴花,就連皇帝也不例外,舉辦宴會時不僅自己要戴花,並且規定朝中參加宴會的官員們也要戴花,這就相當於今天大家出席晚宴穿禮服屬於一種禮儀。所以說,男性頭戴花並不能說明他“不正經”,而是一種對人的尊重與彰顯自身氣質的行為,更是彰顯了自己上流人士的身份與地位。

    大文豪蘇軾寫“人老簪花不自羞”,由此可見,男人頭戴花不分年齡,只要出席一些重要的場合必定會戴花。

    大家耳熟能詳的《水滸傳》裡很多好漢們也要戴花呢,比如浪子燕青“鬢邊長插四季花”,還有魯智深、西門慶等等都會在頭上戴花,因為這是時代潮流一定要跟上步伐。

  • 5 # 國粹繁榮絢麗日

    兩宋男人頭上“插花”蔚然成風。據載男子戴花,唐代已有之。可大宋民間敢如此肆意地頭頂花朵,當然是有官方的時尚潮流在前面引領。其中最具“標實作用”的當數一代風流君主宋徽宗。宋徽宗趙佶每次出遊回宮,都是“御裹小帽、簪花、乘馬”,從駕的臣僚、儀衛,也都賜花簪戴。

    宋徽宗不僅崇尚戴花,且御製規則,他賜給隨身的“內衛”每人衣襖一領,翠葉金花一技。有宮花錦襖者,方能自由出入大內。男人“簪插”發展到宋朝,幾近極致。一朵小小的簪花,甚至成為上層社會身份的標識、品級的象徵。

    每逢重大節慶,郊祀迴鑾、宮廷會宴、新進士聞喜宴等,皇帝都要賜花給臣僚。賜花時,還按官員的品階決定多少。可謂尊卑有序,多寡有數。宋代史料筆記《鐵圍山叢話》裡,對此記錄詳細:皇帝御賜的簪花有品位之別,春秋兩宴,用美麗的羅帛花,陪同皇上游玩的小宴,用珍巧的滴粉縷金花,生辰大宴又有遼使在場時,則用絹帛花等。

    可見,民間“依聖而行、尊龍仿效”,時髦的“插花簪戴”習俗,惟有兩宋鬚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編老師可以開養豬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