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坐古談今

    漢八旗其實就是滿化漢人,他們主要是在努爾哈赤、皇太極統治期間,投降後金政權的遼東漢人。入關後,清廷為了獎賞對清朝建立有功的漢人而把他們放入漢八旗。他們是滿族能夠成功入主中原並統治中國那麼長的重要原因。

    可以說,沒有漢八旗就沒有清朝治國267年。然而,到了乾隆朝,漢八旗的作用大幅度降低,乾隆出於財政需要、出於滿漢“大防”突出突出滿族的目的,對漢八旗進行長達百年的打壓。

    1.沒有漢八旗,清朝不可能立國百年

    皇太極於天聰九年(1635年)建立了八旗蒙古(2萬5千人),又於崇德七年(1642年)建立了八旗漢軍(3萬3千人)。清廷之所以能夠迅速入關並統治北方,主要是漢族官員的投降,連帶透過師生、同學、同鄉、同僚、同好等關係,連哄帶騙地勸降導致。漢八旗南下、西去的過程中也非常賣力。

    建國後,因為文明程度問題,清朝的政權主要依靠漢八旗打理,例如從順治四年(1647年)到雍正十三年(1735年),全國督撫大臣中漢軍八旗佔七成,滿人八旗三成,蒙古僅2人。

    洪承疇

    2.漢八旗人口越來越多,清朝在乾隆後開始對漢八旗進行裁減,重新成為漢人

    清廷其實對漢人乃至漢八旗從來沒真心相信過,“八旗”對他們來說是立國之本,面對漢八旗成為主體,清廷自然極為擔心。為啥漢八旗成為了主體?因為滿八旗、蒙八旗人數增長畢竟有限呀,人口基數在那裡呢。

    為此,乾隆一朝成為對漢族、漢八旗官員打壓最公開、最明顯的一朝。

    乾隆七年(1742年),乾隆下令除了在遼東的“陳漢軍”“老漢八旗”外全部出旗,當然過程是緩慢的。由此,漢八旗佔八旗(滿蒙漢)人數的八成(雍正元年1723年統計佔72%,所以乾隆時期恐怕得八成以上)下降到了嘉慶元年(1796年)的43%。

    田文鏡

    3.最後一批漢八旗的去向,大部分融入滿族,少部分歸入漢人

    到了宣統年旗人總計500萬人,漢八旗只有不到2.2萬人,可見,清亡之後,他們歸入了滿族居主。

    漢八旗中像岳飛的後人嶽忠琪、常遇春的部分後代、尚可喜的部分後代為代表的人都認為自己是滿族。

    漢八旗重新成為漢人是少數。民國和解放後的情況,咱們就不介紹了,說多了兩頭被罵沒必要。

  • 2 # 談笑有風生

    這裡補充一點,漢八旗不都是漢人,也有相當一部分女真人,因為漢化居住漢地(遼東),被編進漢八旗。比如王一屏,佟養性。王一屏本姓完顏氏,佟養性本姓佟佳氏

  • 3 # 史聃

    旗人就那麼點,要佔更多的地盤,自然要發展附庸,比如漢八旗。現在自然都漢化了,旗人也基本都漢化了。歷史要長遠地看,不要侷限於一時。

  • 4 # 鄧海春

    漢八旗又稱八旗漢軍。根據《八旗通志》的記載,八旗漢軍逐漸發展起來的途徑有以下三種

    1.囊括遼東民戶。早在天聰八年(崇禎七年,1634年)五月正式定名漢軍旗,就是由八旗內外的漢人和投降的明軍官兵中挑選人丁組編而成的。以後分編為二旗、四旗以至八旗,其人丁來源仍與建旗時是一樣的。發現天聰八年(1634年)和崇德八年(1643年)囊括遼東殘餘民戶(漢人),編立的佐領有40個之多,佔當時八旗漢軍全部167個佐領的32.9%,《清世祖實錄》記載:順治六年(1649年)正月通告,先年入關的遼東漢人“有願入滿洲旗者,即入旗內。”

    2.收編投降官兵。崇德七年(1642年)清軍攻克錦州、松山、杏山,就把投降官兵補充八旗缺額者;順治元年( 1644年)清軍進關,以後陸續攻戰黃河和長江流域,以至嶺南、雲貴地方,沿途收降官兵入旗。順治二年(1645年)招降公、伯、侯、總兵、副將、遊擊等官374員,編入八旗;次年又分隸降官於八旗,編為牛錄。順治十八年(1661年)將新投降官員分旗安置;次年安置孫可望餘部官員均撥三旗。

    3. “三藩”佐領入旗。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朝平定“三藩”叛亂後,便把藩下佐領編入八旗漢軍。原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分別在天聰七年、八年投降,後金命名他們率領的官兵為天祐軍、天助軍,與八旗兵不同。崇德元年( 1636年)皇太極稱帝,封他們3人為恭順王,懷順王、智順王;崇德三年(1638年)沈志祥自石城島來降,次年被封為續順公。崇德七年(1642年)八月二十七日,他們4人“奏請以所部兵,隨漢軍旗下行走。上允其請,命歸併漢軍兵少之旗一同行走”(《清太宗實錄》卷62 )。

    “三藩”叛亂失敗後,吳三桂所屬佐領舊人沒有編入八旗漢軍,都被撥給北方驛站、官莊服役,據《遼左見聞錄》記載,東北地區驛站的壯丁大都是吳三桂部屬的後人。

    乾隆七年(1742年)上諭:除從龍人員子孫外,漢軍人丁自願出旗為民,准入民籍。但是同時申明“包衣漢軍(上三旗包衣佐領人丁)則皆系內府世僕,向無出旗為民之例,與八旗漢軍,又自有別,尤不應混行援引。”(《清高宗實錄》卷759)結果,不僅包衣漢軍不準出旗為民,就是八旗漢軍出旗為民的人數也寥寥無幾。

    《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是滿洲正白旗包衣管領下人,續補後四十回的高鶚也是滿洲鑲黃旗包衣人。在乾嘉時代,曹雪芹和高鶚本人以及所有旗民人等,都認定曹、高兩家是滿洲旗人,則是毫無疑義的。據說,曹雪芹家族的後人,在解放後是自報為滿族的。

  • 5 # 澤安君

    天命三年(1618年)4月13日,努爾哈赤在盛京“告天”誓師,宣讀了與明朝結有的七大恨的討明檄文,同時率步騎2萬嚮明朝發起進攻。

    努爾哈赤進入遼瀋地區,大量漢人被掠為奴,編入滿洲八旗之內,成為家內奴或拖克索(農莊)內從事生產的奴僕。同時,為擴大兵源,從為奴的漢人中抽出一些壯丁(規定每20人抽一人當兵),其所需馬匹器械由20名漢人共同出錢購買。其壯丁家為漢軍戶,對漢軍戶有優厚待遇,比如,可以全家遷入努爾哈赤所在的城中居住,以示信任。

    皇太極即汗位後,改變努爾哈赤對漢人的政策,不再把被征服地區的漢人編入滿洲八旗人家為奴,編莊別居,減少了滿漢之間的民族矛盾。對這些漢人,由投降過來的原明朝官員或後金提拔的漢人官員來管理。

    天聰七年(公元1633年)二月,明朝遼東總兵毛文龍被袁崇煥處死後(袁崇煥於崇禎二年公元1628年處死毛文龍),其部下孔有德、耿仲明等率軍從山東登州前來遼東投奔後金。皇太極對他們來投非常重視。當他們來到瀋陽城郊時,皇太極在渾河岸邊親自迎接,行滿族特有的抱見禮,可以說是非常之舉。為與滿洲八旗有別,命孔、耿所部使用白鑲皂旗幟,即白旗鑲黑邊,受皇太極直接統轄。這是第一次出現打著有別於滿洲八旗旗幟的漢軍。漢人既然可以編成軍,皇太極決定自己建立漢軍,下令從所屬的滿洲八旗的漢人壯丁中每十名抽出一名,組成一旗漢軍,這是皇太極組成漢軍的開始。隨著軍隊的發展,崇德二年(公元1637年),即皇太極稱帝改後金為大清的第二年,又分漢軍旗為兩旗。又過五年,崇德七年(公元1642年),把漢軍擴為八旗。至此,漢軍八旗正式出現,成為清朝三軍之一。所使用的旗幟和滿洲、蒙古相一致,即正黃、鑲黃,正白、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

    天聰五年(1631年)以前,後金軍中尚無大炮,攻城時難免會受到很大阻礙。於是在該年,皇太極因永平之戰俘獲的王天相會造炮,命其鑄造紅衣炮,並始編漢軍一旗,旗纛為青色,由額駙佟養性率領這支“重兵”。漢軍之所以在滿語中被稱為“重兵”也正是由於歸降漢人鑄造、掌管火炮而得名,因此可知漢軍創制之初扮演著八旗軍隊中“重炮兵部隊”的角色,火炮對於後金軍隊的重要性也使得漢軍地位獲得了提高。

    崇德二年(1637年)七月,漢軍擴建為二旗,旗纛仍為青色。兩年後(1639年)再增至四旗,旗纛為純青鑲黃、純青鑲白、純青鑲紅和純青色。不過,無論是漢軍一旗、二旗還是四旗時期,旗下人丁的本籍均屬滿洲旗分之下,當時漢軍的旗色只是為了對兵種加以區分。崇德七年(1642年)六月,由於清朝取得松錦大戰的勝利,將此戰降人和之前大淩河降人編立佐領,與原先的漢人佐領一同組建漢軍八旗,旗色與滿洲八旗相同,至此漢軍開始擁有獨立的旗籍。

  • 6 # 橘玄雅

    清太祖起兵之後不久,建立了以牛錄製為基礎的八旗制度。初期的牛錄製已經有出身的區別了,稱為滿洲牛錄,蒙古牛錄,漢姓牛錄等等。到了太宗皇太極的時期,八旗人口進一步增加,為了方便管理,劃分出來了蒙古八旗,就是將蒙古牛錄單獨管理。後來在崇德年間又增設漢軍八旗,跟蒙古八旗是一個道理,把漢姓牛錄分出來管理。

    清初八旗內的三分旗分都是在同旗色之下論利益的,比如說我為鑲黃旗爭優待,這個優待是給鑲黃旗滿洲、鑲黃旗蒙古、鑲黃旗漢軍的。但是入關之後,利益愈發以民族劃分看齊,比如說我是給滿洲八旗爭優待,還是給蒙古八旗,漢軍八旗。

    在清代,漢八旗的待遇和滿洲八旗和蒙古八旗是不同的,這在任官之上尤其明顯。清代八旗裡有三種漢姓人,一種是漢軍八旗,一種是包衣漢姓人,一種是旗奴漢姓人,其中旗奴漢姓人不能任官,漢軍八旗任官只能補漢缺,包衣漢姓人則可以補滿缺。清代八旗裡的一些高階兵缺,比如說親軍、護軍、前鋒,也都只從滿洲、蒙古旗分內選出。一些同等職官,比如說鑾儀衛,滿洲、蒙古、漢軍都用,等級相同,但是滿洲、蒙古出身的可以在皇帝身邊護衛,漢軍出身的只能在外圍。

    至於後裔,清代京旗漢軍的後裔多數在民國的時候已經申報為漢族,這是因為民國中期以來北京社會上對旗人有歧視,漢軍報漢族比較簡單,這樣就成功的隱藏了旗人的身份。而東北八旗的漢軍後裔則多數在新中國的時候報了滿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假如馬化騰和馬雲同時困在沙漠裡從你這裡買水,你會怎麼定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