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忠老師,麒派傳人、國家一級演員、梅蘭芳金獎獲得者、有名京劇表演藝術家、麒派名家。
話說1993年中央電視臺梅蘭芳金獎大賽當中,有兩位選手年齡是最大的,其中一位就是楊建忠。而且不光是年齡最大的,還是參加選拔,就是送錄影帶最晚的,報名時間最晚的,他現在最欣慰的就是這次大賽幸虧參加上,不然他就心裡挺遺憾的。因為什麼呢,因為當時下通知是二月份,這個大賽的最後決定是十一月份,二月份接到通知,這位主管的辦事員病了,通知給鎖在抽屜裡忘了,這個時候呢,有一個李小鞍給他打一個電話,還有孫毓敏,就是戲校院長,她給他打一電話,老兄,這梅蘭芳金獎大賽你沒超齡,你怎麼不來,他說什麼大賽呀,不知道,他說這第二天早晨,他說謝謝你,他趕緊跑文化局去了,文化局這位也忘了,開啟抽屜一看,二月份的通知,這得感謝他們鞍山的領導和省裡的領導,抓緊就這兩天的工夫趕緊把帶子,因為沒有,錄來不及了,把原來電視臺錄的資料趕緊往中央、往北一報,就是親自送去了。他也趕上,說走運吧,笑話說,那個時候1991年他剛在北京就是他十五年後重返北京,正好在北京也走紅了,當時跟孫毓敏合作《烏龍院》唱得挺紅,就是這個節骨眼評委們一看,這位得參加,這一下這帶子馬上就入選了,也沒看,幾位評委,老評委都說,沒問題,甭看了,他就參上了,好在是有驚無險,而且是在決賽當中兩齣戲,而且是從700多位選手當中,可以說是脫穎而出,最後他是生角組的金獎,一共六位金獎,其中有他一個。而且當時參賽劇目,是兩出跟城有關的,一個是《徐策跑城》這是麒派戲了,還有一出是《走麥城》,兩出截然不同的戲,他是以靈活的身段、渾厚的唱腔不僅征服了觀眾,而且是打動了他們的評委。但是當時也有個困難,當時下來通知說,一個是要傳統的照搬程式化的東西,另一個必須創新,就是演老戲你得創新,所以他那個《走麥城》能打動觀眾或者評委們,覺得還不錯,因為他確定把《走麥城》整個原來沒有的東西,整個來了一大創新,重新整個再創造。
他有一個藝名,應該算叫小麟童,這是他的藝名小麟童,師傅贈的,但是實際上他的名字叫三齡童,還有一個外稱叫小神童,那這麼一說三齡童、小神童,他實際上兩歲半他就唱戲了,那個時候唱戲的,他不像現在,那個時候是天天,一天好幾場戲,完了以後,他小時候怎麼唱的戲呢,他就是在他媽媽那兒吃著奶,舞臺上鑼鼓傢伙一響,他就不吃奶,就啊啊啊,他也不知道啊的什麼,所以他媽媽告訴他說,你小時候就這麼唱了戲了,完了在舞臺上就鬥,完了來圓場,他叫湘生,湘生來一圓場,瞪吧一個瞪吧一個,就來回跑,說這孩子能給咱們賺錢,完了這就開始給他教戲,教《徐策跑城》,教《徐策跑城》,那時候不能唱全出,就一個湛湛青天不可欺,是非善惡人盡知,完了往下這詞就不能再唱了,不會,兩歲半,就急急忙忙往前進,來一個跑,這一跑,觀眾這掌聲就上來了,就這麼著就唱了戲,完了,因為他掙錢了,觀眾就往臺上扔錢、扔東西,後臺那藝人都講義氣,把錢都抱到後臺,第二天該送當鋪的、送洋行的,有現鈔,完了大家有什麼分包銀,他就成搖錢樹了,那就更得唱戲了,今天小一出,明天小一出,所以他就起個名吧,掛報,得掛海報,海報就寫的三齡童,就按那個年齡的齡,一二三的三,三齡童唱戲。還唱了很多戲,他跟他媽唱的戲,那時候登的報都是兒子打媽媽,就是他小時候唱《包公打鑾駕》,媽媽殺個兒子,就是《殺子報》,那麼正式的,所謂學戲拜師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就是小麟童這個名字了,那就是到了1950年了,1950年按週歲,楊建忠他是9歲,毛歲就是10歲,11歲,他虛兩歲,完了他從四川重慶,因為他是山東人,就南方,他爸離開南方都十幾年了,完了以後要建國了,他是在武漢建的國,就是武漢有一箇中南區京劇院,從四川重慶到了武漢,從武漢就到了青島,山東人,到了青島你得唱戲,如今路費吃飯都沒有,他不像現在、國家管著,那時候自己唱戲拿錢,就這樣在青島光陸大戲院頭天打泡《追韓信》,正好趕上奎童師傅,就是周信芳的內弟,叫劉奎童,是麒派創始人之一,就他老人家正好在青島休息,完了一看戲,這孩子麒派的料,我收了吧,他就給奎童師傅磕頭了,當時奎童師傅說,南有麒麟童,北有小麟童,你叫小麟童吧,這個三齡童就不叫了。
那麼接下來什麼時候又正式拜的周信芳先生,周信芳先生他就不能拜了,因為當時他們老規矩,不像現在,當時就拜一個師傅,再拜就有點兒欺師滅祖了,那只是傳教了,就是點傳了,這個時候是1953年,在1953年之前,他是從青島1950年到的天津,津門子,得唱紅天津,他唱紅了天津,就進的北京,進了北京,當時在北京他沒有團,當時是萬子和先生,給他組建了一個小麟童京劇團,當時像馬長禮、谷春章、楊至樸、焦民龍這些人,羅榮亭、羅榮貴都在他的劇團,他們是青年京劇團報賽,完了萬子和把這個團給他建了,他就在北京像長安吉祥,那時候他都唱了,他唱的戲為什麼受歡迎,一個是9歲,大的11歲,小啊,完了他唱的戲,跟京朝派的東西不一樣,他在長安演《秦香蓮》,前王延齡後包公,一趕二,那個戲在北京來說,那是很新鮮,所以他不見得那個時候藝術水平高,那就是小孩,特別好玩,確實很紅,很紅完了以後,他1953年到上海,1953年到上海趕上什麼呢,四臺包公,怎麼叫四臺包公,你看正好趕上上海天蟾舞臺是活包公李如春,他是《清官出朝》,大眾戲院,是華東區京劇院《秦香蓮》,周信芳前王延齡後包公,李玉茹的秦香蓮,這個中國大戲院唐韻笙《鍘包勉》,光陸大戲院標準小包公,他,但是,他是現在後來他想,那不是有意識的,按當時的那個,好像那個氣氛,跟那報紙評論,那就有點打擂臺的意思,他後來想他就等於是初生的牛犢不知深淺,他也不懂,反正前臺經理接,他(咱)們就上上海去唱去吧,就這麼唱,因為這麼一唱不要緊,周先生那人特別愛才,別看是小孩,他也覺得什麼,這就正好,他就把奎童師傅寫的那個介紹信給了劉繼臣先生,劉繼臣先生,上海的經勵科,就主管像現在經濟人,他迎接他到周公館,完了周先生一看這個信,也看了戲了,就這麼開始,周先生有自己的大練武廳,三面都是鏡子就一個門,他養六條大狼狗,他都嚇的,他現在都害怕,狗也奇怪,見唱戲的不咬,還跟你舔,他現在想那會兒小,楊建忠他就在他練功廳裡練《徐策跑城》,周先生愛看書,看完之後,有時候出來看一眼,因為他跟奎童師傅學的,他就點,你這個髯口往那兒挑,你怎麼往這兒挑,就這麼點,學了幾齣代表戲,這幾齣戲不能說學,就是點傳的,哪兒不到位,或者周先生又發揮創造,實際上來說他太愛戲了,楊建忠他覺得周先生真是愛太戲了。他曾自言,那可受益太大了,因為周先生他覺得他老人家對這個戲,那就是愛的自己用語言沒法表達,但是你像他們學生有的唱得就這樣,你學麒派戲你不要學我,你要有更新、創新,有自己的東西,他不像老藝人你得四直八穩學,他不是,他自己就那樣,你看他也向歐陽予倩先生學戲,學話劇的表演,他應用到京劇的內心感受上,再表露給觀眾,交代給觀眾,那多深刻,所以說周先生這點來說,也使得他向周先生學他那個創新的辦法,他也就不知深淺的再自己創新。
他在學習麒派藝術的過程當中,有沒有自己的一些理解對於麒派藝術,各類門路的流派,都有自己珍貴的精品,但是麒派藝術也有它的精品,它的精品那就是特別柔中有剛,剛勁有力,嗓音的這個挺拔,聲音渾厚、吐字清晰,特別這個人物和觀眾的交流簡直是內心互相通心似的,就是你的表演,必須把觀眾拉到你的這個人物和你的心裡來,那就是演什麼像什麼,他覺得在麒派藝術當中確實挺難,你看就當今來說,學麒的還是少,不是不願意學,就那文的武的動作表演,你說麒派唱腔,是不是沒嗓子不行,你有嗓也不行,沒嗓也不行,他那個韻味必須達到聲情並茂,另外還有一點,他覺得周先生的戲,包括他幾個電影,都是那種忠臣良將,剛直不阿、抱打不平,就說好像自己表演在舞臺上就有這感覺,理直氣壯就這事,自己得表演出來,像什麼風流才子這戲,他好像很少,不太適合,所以他就覺得這種戲對他也是個做人的一層刻畫,做人的一層要求。另外一個他有革新創新的一些非常珍貴的東西。他還是那句話,他也願意學這東西。
楊建忠老師,麒派傳人、國家一級演員、梅蘭芳金獎獲得者、有名京劇表演藝術家、麒派名家。
話說1993年中央電視臺梅蘭芳金獎大賽當中,有兩位選手年齡是最大的,其中一位就是楊建忠。而且不光是年齡最大的,還是參加選拔,就是送錄影帶最晚的,報名時間最晚的,他現在最欣慰的就是這次大賽幸虧參加上,不然他就心裡挺遺憾的。因為什麼呢,因為當時下通知是二月份,這個大賽的最後決定是十一月份,二月份接到通知,這位主管的辦事員病了,通知給鎖在抽屜裡忘了,這個時候呢,有一個李小鞍給他打一個電話,還有孫毓敏,就是戲校院長,她給他打一電話,老兄,這梅蘭芳金獎大賽你沒超齡,你怎麼不來,他說什麼大賽呀,不知道,他說這第二天早晨,他說謝謝你,他趕緊跑文化局去了,文化局這位也忘了,開啟抽屜一看,二月份的通知,這得感謝他們鞍山的領導和省裡的領導,抓緊就這兩天的工夫趕緊把帶子,因為沒有,錄來不及了,把原來電視臺錄的資料趕緊往中央、往北一報,就是親自送去了。他也趕上,說走運吧,笑話說,那個時候1991年他剛在北京就是他十五年後重返北京,正好在北京也走紅了,當時跟孫毓敏合作《烏龍院》唱得挺紅,就是這個節骨眼評委們一看,這位得參加,這一下這帶子馬上就入選了,也沒看,幾位評委,老評委都說,沒問題,甭看了,他就參上了,好在是有驚無險,而且是在決賽當中兩齣戲,而且是從700多位選手當中,可以說是脫穎而出,最後他是生角組的金獎,一共六位金獎,其中有他一個。而且當時參賽劇目,是兩出跟城有關的,一個是《徐策跑城》這是麒派戲了,還有一出是《走麥城》,兩出截然不同的戲,他是以靈活的身段、渾厚的唱腔不僅征服了觀眾,而且是打動了他們的評委。但是當時也有個困難,當時下來通知說,一個是要傳統的照搬程式化的東西,另一個必須創新,就是演老戲你得創新,所以他那個《走麥城》能打動觀眾或者評委們,覺得還不錯,因為他確定把《走麥城》整個原來沒有的東西,整個來了一大創新,重新整個再創造。
他有一個藝名,應該算叫小麟童,這是他的藝名小麟童,師傅贈的,但是實際上他的名字叫三齡童,還有一個外稱叫小神童,那這麼一說三齡童、小神童,他實際上兩歲半他就唱戲了,那個時候唱戲的,他不像現在,那個時候是天天,一天好幾場戲,完了以後,他小時候怎麼唱的戲呢,他就是在他媽媽那兒吃著奶,舞臺上鑼鼓傢伙一響,他就不吃奶,就啊啊啊,他也不知道啊的什麼,所以他媽媽告訴他說,你小時候就這麼唱了戲了,完了在舞臺上就鬥,完了來圓場,他叫湘生,湘生來一圓場,瞪吧一個瞪吧一個,就來回跑,說這孩子能給咱們賺錢,完了這就開始給他教戲,教《徐策跑城》,教《徐策跑城》,那時候不能唱全出,就一個湛湛青天不可欺,是非善惡人盡知,完了往下這詞就不能再唱了,不會,兩歲半,就急急忙忙往前進,來一個跑,這一跑,觀眾這掌聲就上來了,就這麼著就唱了戲,完了,因為他掙錢了,觀眾就往臺上扔錢、扔東西,後臺那藝人都講義氣,把錢都抱到後臺,第二天該送當鋪的、送洋行的,有現鈔,完了大家有什麼分包銀,他就成搖錢樹了,那就更得唱戲了,今天小一出,明天小一出,所以他就起個名吧,掛報,得掛海報,海報就寫的三齡童,就按那個年齡的齡,一二三的三,三齡童唱戲。還唱了很多戲,他跟他媽唱的戲,那時候登的報都是兒子打媽媽,就是他小時候唱《包公打鑾駕》,媽媽殺個兒子,就是《殺子報》,那麼正式的,所謂學戲拜師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就是小麟童這個名字了,那就是到了1950年了,1950年按週歲,楊建忠他是9歲,毛歲就是10歲,11歲,他虛兩歲,完了他從四川重慶,因為他是山東人,就南方,他爸離開南方都十幾年了,完了以後要建國了,他是在武漢建的國,就是武漢有一箇中南區京劇院,從四川重慶到了武漢,從武漢就到了青島,山東人,到了青島你得唱戲,如今路費吃飯都沒有,他不像現在、國家管著,那時候自己唱戲拿錢,就這樣在青島光陸大戲院頭天打泡《追韓信》,正好趕上奎童師傅,就是周信芳的內弟,叫劉奎童,是麒派創始人之一,就他老人家正好在青島休息,完了一看戲,這孩子麒派的料,我收了吧,他就給奎童師傅磕頭了,當時奎童師傅說,南有麒麟童,北有小麟童,你叫小麟童吧,這個三齡童就不叫了。
那麼接下來什麼時候又正式拜的周信芳先生,周信芳先生他就不能拜了,因為當時他們老規矩,不像現在,當時就拜一個師傅,再拜就有點兒欺師滅祖了,那只是傳教了,就是點傳了,這個時候是1953年,在1953年之前,他是從青島1950年到的天津,津門子,得唱紅天津,他唱紅了天津,就進的北京,進了北京,當時在北京他沒有團,當時是萬子和先生,給他組建了一個小麟童京劇團,當時像馬長禮、谷春章、楊至樸、焦民龍這些人,羅榮亭、羅榮貴都在他的劇團,他們是青年京劇團報賽,完了萬子和把這個團給他建了,他就在北京像長安吉祥,那時候他都唱了,他唱的戲為什麼受歡迎,一個是9歲,大的11歲,小啊,完了他唱的戲,跟京朝派的東西不一樣,他在長安演《秦香蓮》,前王延齡後包公,一趕二,那個戲在北京來說,那是很新鮮,所以他不見得那個時候藝術水平高,那就是小孩,特別好玩,確實很紅,很紅完了以後,他1953年到上海,1953年到上海趕上什麼呢,四臺包公,怎麼叫四臺包公,你看正好趕上上海天蟾舞臺是活包公李如春,他是《清官出朝》,大眾戲院,是華東區京劇院《秦香蓮》,周信芳前王延齡後包公,李玉茹的秦香蓮,這個中國大戲院唐韻笙《鍘包勉》,光陸大戲院標準小包公,他,但是,他是現在後來他想,那不是有意識的,按當時的那個,好像那個氣氛,跟那報紙評論,那就有點打擂臺的意思,他後來想他就等於是初生的牛犢不知深淺,他也不懂,反正前臺經理接,他(咱)們就上上海去唱去吧,就這麼唱,因為這麼一唱不要緊,周先生那人特別愛才,別看是小孩,他也覺得什麼,這就正好,他就把奎童師傅寫的那個介紹信給了劉繼臣先生,劉繼臣先生,上海的經勵科,就主管像現在經濟人,他迎接他到周公館,完了周先生一看這個信,也看了戲了,就這麼開始,周先生有自己的大練武廳,三面都是鏡子就一個門,他養六條大狼狗,他都嚇的,他現在都害怕,狗也奇怪,見唱戲的不咬,還跟你舔,他現在想那會兒小,楊建忠他就在他練功廳裡練《徐策跑城》,周先生愛看書,看完之後,有時候出來看一眼,因為他跟奎童師傅學的,他就點,你這個髯口往那兒挑,你怎麼往這兒挑,就這麼點,學了幾齣代表戲,這幾齣戲不能說學,就是點傳的,哪兒不到位,或者周先生又發揮創造,實際上來說他太愛戲了,楊建忠他覺得周先生真是愛太戲了。他曾自言,那可受益太大了,因為周先生他覺得他老人家對這個戲,那就是愛的自己用語言沒法表達,但是你像他們學生有的唱得就這樣,你學麒派戲你不要學我,你要有更新、創新,有自己的東西,他不像老藝人你得四直八穩學,他不是,他自己就那樣,你看他也向歐陽予倩先生學戲,學話劇的表演,他應用到京劇的內心感受上,再表露給觀眾,交代給觀眾,那多深刻,所以說周先生這點來說,也使得他向周先生學他那個創新的辦法,他也就不知深淺的再自己創新。
他在學習麒派藝術的過程當中,有沒有自己的一些理解對於麒派藝術,各類門路的流派,都有自己珍貴的精品,但是麒派藝術也有它的精品,它的精品那就是特別柔中有剛,剛勁有力,嗓音的這個挺拔,聲音渾厚、吐字清晰,特別這個人物和觀眾的交流簡直是內心互相通心似的,就是你的表演,必須把觀眾拉到你的這個人物和你的心裡來,那就是演什麼像什麼,他覺得在麒派藝術當中確實挺難,你看就當今來說,學麒的還是少,不是不願意學,就那文的武的動作表演,你說麒派唱腔,是不是沒嗓子不行,你有嗓也不行,沒嗓也不行,他那個韻味必須達到聲情並茂,另外還有一點,他覺得周先生的戲,包括他幾個電影,都是那種忠臣良將,剛直不阿、抱打不平,就說好像自己表演在舞臺上就有這感覺,理直氣壯就這事,自己得表演出來,像什麼風流才子這戲,他好像很少,不太適合,所以他就覺得這種戲對他也是個做人的一層刻畫,做人的一層要求。另外一個他有革新創新的一些非常珍貴的東西。他還是那句話,他也願意學這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