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詩詞曲精品庫

    晚唐藩鎮割據,國內政局動盪,唐文宗開成三年,日本決定停止派遣譴唐使,在唐學習的佛法和其他學問的請益僧和學問僧,以後便改乘商船往來。

    詩人韋莊在虢州村居時,結識了到中國訪學的僧人敬龍,兩人友情頗篤,後來敬龍學成,乘船歸國時,韋莊寫下了此詩為他送行。詩曰:

    送日本國僧敬龍歸

    唐·韋莊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東更東。

    此去與師誰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風。

    開頭兩句“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東更東”,極言敬龍回國路途遙遠。扶桑,在中國古代傳說中,多指東方神木的所在地,或者指太陽昇起的地方,比如《山海經·海外東經》中說:“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郭璞題注:“扶桑,木也。”然而《梁書·扶桑國傳》中卻說“扶桑在大漢國東二萬餘里”,因此到了後來,扶桑便沿用代指日本。

    但韋莊在這裡,並不是實指日本,而是一語雙關,既代指日本國,也表示神木所在之地,因為神木本就是渺茫難尋的東西,而敬龍的家鄉還在更東頭,本就沒有邊際可尋,現在更加飄忽不定了。其實詩人將敬龍的家鄉寫得這樣飄渺,並不是為了突出神秘感,而是表現了對朋友的關心,並將一帆風順的話頭暗示一下,為後文作鋪墊。

    要知道,船行大海之中,最怕暴風驟雨,因為當時的造船技術還沒有那麼成熟,所以譴唐使的大船,常有失事,商船的危險係數就更高了。路途如此遙遠,即便是到達日本,往往也需要很久的時間,這些韋莊心知肚明,所以詩人便以此起意,遙祝朋友順利。他說:“此去與師誰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風。

    詩人首先預祝他平安抵達家鄉,所以用了一個“到”字,而“明月”意味著好天氣,“一帆風”意味著順風順水,妙在詩人將這兩種事物人格化了,彷彿它們一起伴隨著友人,另外,明月和風帆,也意味著海上的好景色,讓美景伴隨友人平安抵達家鄉,這也是一種美好的祝願,只不過,在韋莊筆下,更具詩意罷了。

    韋莊的這首詩,雖然知名度不是很高,但是詩中所表現的真摯友情,送別的美好祝願,卻是情真意切,尤其是最後一句“一船明月一帆風”,可以用在對朋友送別之時,可謂詩意滿滿,詩情無限。

  • 2 # 置喙鳥

    "一船明月一帆風"自是古人送別佳句。古詩有比興的傳統。清風、明月、江流和遠帆往往象徵離情別意。類似的還有"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還有柳永之"楊柳岸曉風殘月。″如今的人類,出行近程為汽車,遠端為高鐵,越洋為飛機。幾千裡山川之遙都能朝發夕至。沒有古人"此去經年,不復相見″之愁苦離情。更何況手機時代,影片讓人們如影隨行。今天人們的時空概念和駕馭自然的能力已是"換了人間″。古人寄於小舟,馬車,清風和明月的古典美物。已不再引起今人的共鳴!

  • 3 # 阿帥話文史

    “一船明月一帆風”這句詩先不管它是何意,光看意境已經是極美的,被稱為送別佳句也是實至名歸。至於現代是否還能夠引用,自然根據場合而定。

    要解析這句詩的意思,當然離不開語境和當時的社會背景,那麼讓我們先從此處著手。

    “一船明月一帆風”出自晚唐詩人韋莊的《送日本國僧敬龍歸》,全詩如下: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東更東。此去與師誰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風。

    詩的首句“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東更東。”是為了說明敬龍的家鄉很遠,回鄉之途定當不易。“扶桑”是神話傳說中日出的地方,中國古籍多處有相關記載。其中《楚辭·九歌·東君》記載:

    暾將出兮東方,照吾檻兮扶桑。

    扶桑都已經渺茫不可見了,何況敬龍的家鄉還在扶桑的東邊。這一句除了道出回鄉路途遙遠,同時也指明瞭船隻開往的方向是東方,每天都迎著太陽昇起的方向前進,好一副日出東方海平線的美景。

    接下來“此去與師誰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風。”這一聯是詩人的自問自答。“師”指的就是日本僧人敬龍。當時已經是唐朝晚期,國內動亂,日本國已經停止派遣使者。敬龍回國乘的是商船,商船一般都比較小,但是相對快一些。敬龍乘船沒有其他伴侶,與船上人又不識,自然孤單。所以詩人問這次與你一同回家的會有誰呢?只有一艘船一輪明月陪伴你一帆風順到家了。這裡將明月擬人化,其實是唐詩中常用的手法,其中最出名的莫過於詩仙李白的一句:

    舉杯邀明月,對飲成三人。

    此外,“一船明月一帆風”,詩人除了將明月擬人化,作為陪伴僧人敬龍回鄉的伴侶。同時還描繪了一幅靜謐的海面夜景。商船飄蕩在海面上,一輪圓月掛在天空,風吹得船帆獵獵作響,更顯夜的靜。這樣的海面夜景不由得讓人想到了張九齡的名篇《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講完全詩,毫無疑問這就是一篇經典的送別詩。雖然這首詩算不上家喻戶曉,但是“一船明月一帆風”被稱為送別佳句絕對是實至名歸。那麼現代人要引用也不是不可以,只是注意語境和場合靈活運用,說不定還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收穫。

  • 4 # 青春長在649

    古時多是帆船,有風方可行駛,此時的一船明月一帆風應該是送別時間是晚上,明月照在船內,正好有風起帆,寓意一帆風順!

  • 5 # 梧桐樹邊羽

    “一船明月一帆風”何意?為何被稱為是送別佳句?現代還能夠引用嗎?

    “一船明月一帆風”出自晚唐詩人,花間派詞人代表韋莊的七絕《送日本國僧敬龍歸》: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東更東。

    此去與師誰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風。

    韋莊的詩,都是在唐落之前。由於中進士很遲,所以在年輕、中年時期一直在幕府謀生和閒居。他的詩歌作品,上承中唐白居易詩風,是很正的門路,和詞作雖然文脈相連,卻也大有不同。

    韋莊四十歲左右,在虢州村居時結識了到中國訪學的日本僧人敬龍,後來敬龍學成歸國時,便寫了這首詩給他送行。

    這是一首平起平收,押平水韻“一東”部的七絕。

    “扶桑已在渺茫中”。

    扶桑國啊,本來就遠在縹緲之地。

    “家在扶桑東更東”。

    可是聽你說,你的家鄉,好像還在扶桑的東邊。

    有可能敬龍是日本關東或者北海道的人,即使到了日本,還得往東走很遠。

    這兩句就是說敬龍和尚家鄉很遠,東渡扶桑之後還要往東。

    “此去與師誰共到”,這也是大白話。

    法師你這一去,有誰和你一起到達呢?

    “一船明月一帆風。”

    陪你到達的,只有這滿船的月光和滿帆的風。

    這裡的“一”,其實是“滿”的意思。“一船明月”除了滿的意思,還有孤獨前行的況味,體現出送別的不捨和淡淡哀傷。

    同時,因為明月與風是天下共有,也就代表著你我雖隔千里,友情不斷。

    讀到韋莊這首送別詩,很自然就想起李白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這種唯美意象的重複運用,很難說韋莊不是化用李白的詩句。

    當然,“一船明月一帆風”有自己的特色和感慨在裡面,我們讀著韋莊的作品,卻想起李白的詩,其實這就是這首詩的成功之處,意象在我們的感受中自然拓寬了。

    時空都在一瞬間展開了,這是化典無形的作用。

    最後一句當然是好句,不但字詞明白,還風月無邊。

    是好句當然可以引用,至於如何引用,用在什麼文體之中,當看創作的具體情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在禁韓令發出後,還有腦殘粉不改過自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