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舒心暢意
-
2 # 穿插游擊隊
你肯定聽過這首歌,“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都是小星星……”在晚上的時候,如果天氣好的話,你抬頭看天上,能看到許多亮晶晶的星星。
要是仔細觀察,你還會發現,星星在一閃一閃,好像在眨眼睛一樣。那你有沒有想過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星星真的會眨眼睛嗎?今天我就來跟你說說這個問題。
(閃爍的星星)附圖一
其實,星星之所以會一閃一閃,跟光的折射有關係。
光可以在很多東西中傳播,比如在空氣裡傳播,在水裡傳播。不過,只有在同一種均勻的物質裡傳播的時候,光走的路線才是直線。
要是在一種不均勻的物質裡傳播,或者是在兩種不同的物質之間傳播,光的路線就會發生偏轉,不走直線了。
咱們講過這個現象,在一個玻璃杯裡裝清水,再把一根筷子插進這杯水裡,從外面看起來,筷子好像折斷了。
這就是光的折射現象。因為光從空氣裡進入水裡之後,傳播的方向發生了改變。
(光的折射現象)附圖二
看到這兒,你應該也就能猜到了,天上的星星為什麼會一閃一閃了。
咱們的地球是被大氣層包圍的,天上的星星發出的光,要穿過大氣層,才能被我們看見。
不過,大氣層並不是均勻的,而且大氣層裡的空氣還會經常流動。所以,星星發出來的光,在傳播的過程中,方向就會發生好多次偏轉。
你可以想象一下,一道光忽左忽右、忽上忽下,看起來是不是就很閃了呢?
現在你知道了吧,星星之所以一閃一閃的,是因為,星星發出的光在大氣層裡發生了好多次折射。
-
3 # 扒姐微生活
事得從折射定律開始說起。當光穿過密度不一樣的介質的時候會發生偏折,偏離原來的傳播方向,就像這樣:
而空氣,不是鐵板一塊的。隨時隨地都會產生湍流。對的,就是坐飛機的時候空姐經常說的“顛簸”的原因。飛機飛過之後的空氣、風扇吹出來的風都可以算是湍流。
(所以對小飛機來說,跟在大飛機後面馬上起飛可是會翻車,哦不,翻機的哦~)
以上的是大的湍流,空氣裡還有小的湍流,可能因為空氣上下溫度不均、或者有冷暖鋒要過境了而形成的。即使在晴空萬里,看起來空氣非常寧靜的正午,空氣中也還是有很多小湍流的,就像燒水的時候透過水壺口看後面的牆壁會有一點變形一樣,因為地面(水壺口)不斷在產熱,下面的空氣向上跑。空氣最寧靜的時候一般是晚上,空氣基本上都冷卻下沉到地面,與上層的空氣交換變少(所以搞天文的才要熬夜?)。
而這些或大或小的湍流,使空氣的密度變得不均勻。本來恆星的光是平行光,兩個透鏡就可以使光會聚,在焦平面上看到一個清晰的像:
當然完全成為一個點是不可能的,因為還有衍射在,艾裡斑。
現在不均勻的空氣就使星光發生偏折,相當於加上了很多奇怪的透鏡,就變成了這樣:
湍流元的速度一般是10米/秒,所以如果站在一個地方不動,亮區和暗區就會輪流掃過觀測者,看到星星時明時暗。這種現象在望遠鏡裡用肉眼觀察尤其明顯,特別是對準地平線附近的恆星的時候,會抖得很厲害。
而在拍攝中,因為相機可以曝光比較長的時間,就會看到很多個恆星像在不同的地方:
這會使我們比較難分辨出恆星。那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機智的天文學家們(到目前為止)想出了三個解決辦法。
第一是把望遠鏡扔到天上去:太空中沒有大氣,當然就沒有湍流啦,一了百了。但是這個方法貴啊,不是每個國家都有能力扔一個十來噸重的東西上天啊。
所以我們就在地面上下手:自適應光學
既然空氣會將星光偏折。也就是把光的波前搞的歪歪扭扭:
那麼我就把望遠鏡也搞得歪歪扭扭:
就搞定了。一般鏡面的形變大小不大(幾微米左右),但是空氣變化很快,這就要求望遠鏡在0.5到1毫秒之內完成形變,然後準備下一次的形變。那我們怎麼知道空氣是怎樣形變的呢?答案是人工造一顆“星”出來。
這是歐南臺的VLT在用大功率鐳射器造出一顆“星”來獲取空氣抖動的情況。當然這種鐳射器因為功率太大會造成危險,所以在附近有飛機的時候會暫時關閉。
最後一種就直接破罐子破摔了,空氣要抖就讓它抖去吧~這種技術叫做幸運成像,一張照片照出來是這個樣子的:
然後我們重複5000次,把5000張照片疊在一起,這樣最亮的地方基本上就是恆星所在的地方:
之後再把每張照片最亮的地方移到一起,看起來就不是一坨亮光了:
再挑出最好的500張照片(標準我不是很清楚)疊加,效果拔群:
明顯看到有三個天體了吧?
所以星星一閃一閃這事,一般人看起來可能聽好玩,但是對於搞天文的來說還是挺大的問題...
解釋為什麼肉眼能看到的行星不閃。行星的光跟恆星的一樣,都會收到湍流的影響;但是他們閃爍的程度不一樣,這是因為恆星與行星的大小不一樣:行星大, 恆星(除太陽以外的)小。
行星距離我們比較近,所以一般視直徑在幾角秒到幾十角秒之間:水星:5.6",金星:12.7",火星:4.1",木星:43.4",土星:17.3" (用的是Stellarium今天的資料)當然不同時間視直徑會有一些差別。恆星雖然實際直徑比行星大好多,但是架不住距離遠。離我們最近的比鄰星(4.3光年)如果按2000個太陽直徑(維基百科巨大恆星列表裡面最大的再四捨五入)來算的話也只有7"。所以實際上恆星的視直徑遠比這個小(實際的比鄰星直徑只有0.15個太陽半徑,對應0.00053"),至少可以認為比行星的視直徑小一個量級(除以一個10)。
而不管天體的大小怎麼改變,湍流元的大小是不變的。天體的大小變大了說明它可以包含更多的湍流元。然後我們來做(kai)近(nao)似(dong)~~假設一個湍流元可以在單位時間內使湍流元所在的區域變暗,變暗的程度服從一個高斯分佈:這個區域的亮度就是原來的亮度乘上變暗的程度:這樣在不同的時刻看來這片區域就有不同的亮度,也就是在閃爍了。我們假定對一個畫素在某段時間測量得到的亮度的標準差(彌散程度)為
,根據統計學的公式,可以知道如果在這段時間內有
個畫素,我們對它們同時進行測量的話,這
個畫素的亮度平均值
的標準差為:顯然湍流元的數量越多,平均亮度的標準差(彌散程度)越小。
我們假設恆星佔了a個畫素,而行星佔了b個畫素;顯然a<b,有所以行星的平均亮度隨時間變換的浮動程度更小,也就是閃爍程度更不明顯。而行星雖然大,但是也只有十來個角秒,人眼仍然分辨不出它是個面源,所以拿行星的總亮度來估計實際亮度是可以的。
光有理論不是很直觀,我們還可以紙(bian)上(ge)談(cheng)兵(xu)一下。
假設這是一顆恆星,它的直徑是7個格子,面積大約是39個格子;假設有一顆行星,直徑是14個格子,那麼面積就大約是154個格子。每個格子的亮度遵從上面說的分佈,那麼它們的標準差的比就應該是0.5032。拿MATLAB各做5000次模擬。
(哦你問為什麼不拿70當行星直徑?因為MATLAB跑得慢......)
恆星的結果:
浮動比較大,標準差是0.0457。
行星的結果:
浮動比較小,標準差是0.0232。0.0232/0.0457=0.5077Bingo.
不過這樣的腦洞肯定跟實際情況有出入,畢竟這裡假設了每個格子的亮度都均勻,但是實際上恆星的亮度分佈是點擴散函式;而且亮度的隨機性也不是簡單地服從高斯分佈。這樣的假設只能定性的說明行星閃爍程度更低罷了(攤手~)。
最後建議大家拿望遠鏡看看大氣湍流下的行星和月亮,觀察一下它們是怎麼被我們呼吸著的大氣扭曲的吧~~
-
4 # 量子科學論
“一閃一閃亮晶晶”這是我們最熟悉的兒歌,每個人都知道星星在閃爍。當我們抬頭仰望夜空,幾乎所有的星星亮度和強度都在迅速波動。
為什麼會這樣呢?它肯定和恆星本身沒有任何關係,因為我們的太陽看起來不閃啊,不僅如此,夜空中還有一些不閃爍的物體:月球、行星和衛星都不閃啊
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星星會一閃一閃的?以前提出兩種理論。
一種是地球的大氣層造成了星光閃爍。當暖空氣和冷空氣的小塊湍流在大氣中移動時,它們會導致光的穿不路徑發生改變,造成了相對的亮度和暗度。而行星、衛星、月亮和太陽不會閃爍,因為它們的表觀尺寸太大,不可能受到這種微小變化的影響,但是微小的點狀恆星就會受到影響。
另一種理論認為太陽、月亮、衛星和行星都離我們很近,但是在太陽系邊緣奧爾特雲的分子氣體雲可能會擾動星光,導致遙遠星光發生閃爍。
那麼,到底是哪種解釋正確呢?這個問題不許用各種舉例論證,因為我們只需要乘坐載人太空梭去外太空看星星!這已經透過載人航天飛行測試的一項科學成果!
前宇航員沃爾特·坎寧安曾經寫過一本關於這個問題的文章。標題為:
觀察恆星不會在地球大氣層之外閃爍的重要性。所以是地球的大氣層的干擾引起了星光的閃爍!而不是太陽系邊緣的氣體雲。
回覆列表
你不知道,星星眨眼睛嗎!滿天星星都是恆星,會發光發熱的。絕大多數都比太陽大很多,由於相距太遠,我們才感覺它們很小。而且我們看到的光,都是遙遠的光,那閃爍的光可能在幾千幾萬年前發散的,那時我們可能還是猿人,而現在發出那束光的星星也可能已經不復存在了。我相信時光是交錯的,最遙遠的距離應該是時間,看看《時間機器》這部電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