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
2 # 在下葵小胖
我是向日葵,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張郃確實是被司馬懿坑死,他不僅給諸葛亮在北伐之戰送了一個大戰果,還剪除了一個曹氏的一個近臣,司馬懿坑殺張郃的真實目的,就是為了削弱曹魏的嫡系人馬,助力自己能夠一家獨大,成為曹魏的權臣。
下面筆者將透過還原歷史來闡述分析這個問題。
被射成馬蜂窩的魏國張郃第一,曹魏的三架馬車,以去其二,張郃成為司馬懿成為軍政權臣的阻礙,所以必須除之。曹丕在彌留之際,給曹魏下一任皇帝,留下三位輔政大臣,一位司馬懿,一位曹休,一位曹真,但這二人先後因為戰事失力,內心惶恐不安,司馬懿一看魏國政界在沒有人能夠制約自己,因此產生了不臣之心,他現在要做的就是培育自己的集團勢力,剪除曹氏的嫡系人馬,而已經成為老將的張郃映入司馬懿的眼裡。
《三國志》:真病還洛陽,帝自幸其第省疾。真薨,諡曰元侯,《三國志》:肇有當世才度,為散騎常侍、屯騎校尉。明帝寢疾,方與燕王宇等屬以後事。帝意尋變,詔肇以侯歸第。正始中薨。因此針對張郃一場“謀殺”就開始了,此時,諸葛亮率軍第四次北伐,與魏軍相互對峙,經過一場大戰,諸葛亮決定退兵,這個時候,領兵追擊的張郃恐防有詐,便喝令停止追擊,但是作為主帥的司馬懿卻讓張郃必須追擊,張郃告訴司馬懿:“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但是,司馬懿不聽,讓張郃必須去追,要不去,軍法從事,所以張郃沒法,率軍追擊,結果在木門谷被蜀軍射殺。張郃一死,曹魏嫡系名將盡喪,
《三國志》:諸葛亮復出祁山,詔郃督諸將西至略陽,亮還保祁山,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郃右膝,薨,綜上,司馬懿強權迫使張郃就範,率兵追擊蜀軍,身死人手,使的司馬懿的計劃得以實現。
司馬懿強權命令張郃追擊蜀軍(上圖)和張郃追擊,身死人手(下圖)第二,司馬懿坑殺張郃,與諸葛亮打默契牌張郃乃曹魏名將,用兵機變無雙,懂得戰術變化,擅於安營佈陣,蜀軍與他作戰基本討不上什麼便宜,並且在街亭被他大敗,蜀國參將馬謖也因為此事,被諸葛亮斬首,以慰軍心,所以說蜀國大將都很害怕與他作戰。
這個時候的司馬懿為了除掉張郃這位曹魏人馬,果斷和蜀漢諸葛亮打了一手”默契牌“,我出計,你出幹活的人,兩個人聯手幹掉張郃,諸葛亮因為街亭大敗,馬謖之死,早就對張郃恨之入骨,當張郃追擊蜀軍的時候,諸葛亮就已經想到了司馬懿為他送大禮來了,張郃畢竟當世名將,不可能不知道歸軍勿追的道理,他讓張郃前來,肯定是來送死的,因此,諸葛亮果斷接受了這個大禮,將張郃射殺,報了馬謖和街亭之仇。
綜上,兩位有乾坤治世能力的諸葛亮和司馬懿,打了一出默契牌,合力幹掉了張郃,各取所需。
諸葛亮和司馬懿打了一次默契牌,各取所需。第三,張郃與其讓司馬懿坑殺,還不如自己送死,自己坑殺自己。
我們都知道張郃原先是袁紹的部將,後來因為官渡兵敗,才投降了曹操,現在,司馬懿搞的一系列動作,張郃都看在眼裡,司馬懿曾經暗示過張郃加入他的陣營,但是因為張郃是個重名節的人,不想做三姓家奴。
並且曹操對張郃很好,張郃感君之恩,不會做這個事情,在加上張郃和曹真等曹魏宗親關係很好,因此他不願助力司馬懿,但是他又鬥不過司馬懿,這個時候曹魏裡曹氏宗親中,曹休先死,曹真後亡,沒有一個可以依靠的人物,因此,張郃權衡了利弊,決定送死,因此接受了司馬懿的命令,追究蜀軍。結果可想而知,張郃被射死。
綜上,張郃被射死,是出於自我保護,他這樣保護了自己的家族不被司馬懿所屠殺,司馬懿見了張郃已死,也不會在痛下殺手了,朝廷這方面,則對戰死沙場的張郃進行賞賜。歌頌其戰功。
《三國志》:諸葛亮復出祁山,詔郃督諸將西至略陽,亮還保祁山,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郃右膝,薨,諡曰壯侯。子雄嗣。郃前後征伐有功,明帝分郃戶,封郃四子列侯。賜小子爵關內侯。張郃決意赴死綜上所述,張郃之死,確實是司馬懿的“傑作”,但其中也有張郃自願赴死,以保家族平安的原因。並且諸葛亮在這件事情配合了司馬懿,打出了一幅雙農夫鬥地主的默契牌。
-
3 # 亭殿閣
對於張郃追擊諸葛亮中埋伏身死一事,很多人說是張郃不聽司馬懿勸阻貿然出兵咎由自取。因為三國演義記載說,司馬懿詢問將士誰敢追擊諸葛亮,張郃主動請纓,司馬懿認為張郃性格急躁怕他又閃失不讓他去追。可張郃卻認為自己是先鋒,這麼好的立功機會怎麼可能不爭取。司馬懿又提醒張郃說諸葛亮一定會在險要處設定埋伏,讓張郃小心,張郃卻不以為然,還立下軍令狀要追擊諸葛亮。
懿大喜曰:“孔明已退,誰敢追之?”先鋒張郃曰:“吾願往。”懿阻曰:“公性急躁,不可去。”郃曰:“都督出關之時,命吾為先鋒;今日正是立功之際,卻不用吾,何也?”懿曰:“蜀兵退去,險阻處必有埋伏,須十分仔細,方可追之。”郃曰:“吾已知得,不必掛慮。”懿曰:“公自欲去,莫要追悔。”郃曰:“大丈夫捨身報國,雖萬死無恨。”——《三國演義》
可是在歷史上,卻是張郃不願意追諸葛亮,司馬懿強行命令張郃追擊諸葛亮的:
亮軍退,司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郃不得已,遂進。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髮,矢中郃髀。諡曰壯侯。——魏略
魏將軍王雙率騎追亮,亮與戰,破之,斬雙。——三國志
幾年之前,王雙中埋伏被諸葛亮安排的戰例魏國眾將記憶猶新,司馬懿怎麼會不知道諸葛亮是埋伏的高手?
王雙的慘狀,魏軍至今心有餘悸,既然有王雙這個前車之鑑,誰還敢追擊諸葛亮。所以司馬懿下令追擊諸葛亮地時候沒有人敢主動請纓,司馬懿難道不知道這是送死麼?可是司馬懿明知道追擊諸葛亮,九死一生,還是強行命令張郃追殺諸葛亮。即使張郃提出了非常有理有據的建議“兵法上說了,圍城一定要留一條出路,逃跑回國的軍隊不要追擊。”司馬懿還是無視了張郃正確的建議,以軍令為理由,強行讓張郃追擊諸葛亮,自己則在營中等待好戲上演,窮寇莫追的道理在座的將領都懂,唯獨司馬懿不懂麼?
後來,諸葛亮因病去世,蜀漢軍隊撤退的時候,司馬懿追到一半居然跑路不敢追了,後來還為自己找理由說“窮寇莫追”。恐怕不是因為不想追而是不敢追吧。諸葛亮的能力司馬懿是瞭解的,自然不可能不知道張郃去追,是給諸葛亮送人頭。這種情況下還無視張郃正確的判斷,強行要求張郃追擊。
顯而易見,司馬懿是在借刀殺人。
郃識變數,善處營陳,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自諸葛亮皆憚之。——三國志
歷史上的張郃,可是魏國名將,為魏國立下汗馬之功,諸葛亮都為之忌憚不已。張郃對於地形特別瞭解,按理說是最不應該中埋伏的,可惜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帥要將亡將不得不亡。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張郃明知道此行再無歸期,依然奉命追擊諸葛亮。可惜一代名將,張郃沒能壽終正寢,甚至不是以身殉國,是死在自己人手上。
那麼司馬懿為什麼要借刀殺人呢?因為張郃的能力太強了,雖然職位不如司馬懿。但是無論是用兵謀略還是軍中威望,都遠遠高於司馬懿。作為大魏最後的良將,自然深受野心勃勃的司馬懿忌憚。諸葛亮北伐,張郃多次提出正確的建議。司馬懿沒有聽從,導致丟盔卸甲,正史中所有的功勞都是張郃的,司馬懿屢戰屢敗,如果讓張郃或者回去受封,恐怕司馬懿位置難保。司馬懿想擁兵自重,想自立為王,自然要想方設法殲滅忠於曹魏的勢力。張郃不除,馬兒難安。所以,司馬懿不惜放諸葛亮安然撤退,不惜讓魏國失去頂樑柱,也要借刀殺人,要讓張郃死。
張郃一死,除了司馬懿,魏國再也沒有能夠對抗諸葛亮的人才了,不得不繼續給他兵權,司馬懿也再無威脅。如果張郃不死,明帝託孤,恐怕就沒有司馬懿什麼事情了。司馬懿這一招真的陰毒,不追,軍法當斬,追,必死無疑。張郃只好選擇追,死也要死在戰場上。司馬懿真是狼子野心呀,難怪說西晉得國不正了。
參考文獻:
陳壽《三國志》
-
4 # 歷史哈哈哈
1.因為諸葛亮北伐,因為魏國的軍隊裡已經沒什麼將領可以對抗他了,而能對抗諸葛亮的司馬懿又有著自己的一些小心思。
2.於是魏國的領導者就讓司馬懿做統帥,但是卻在他的身邊安排一個聲望極高的老將做副將。這樣就可以很好的防止了司馬懿在軍中搞一些派系。
3.而後來給司馬懿做副將的就是張頜和徐晃了,而張頜也是因為這個才被司馬懿算計可以說張頜的死,正是老謀深算的司馬懿借刀殺人,因為在當時的軍隊中,由於司馬懿在與蜀軍交戰中一味的只知道防守導致了很多的將士不滿,這種不滿情緒的結果就是貶低司馬懿而抬高張頜,如果張頜不死,在群眾的壓力下,很可能不假時日張頜就會頂替司馬懿擔任大將軍的職務。為了除掉自己最忌憚的對手,司馬懿只有讓張頜死才能保證自己的職位永固。
-
5 # 我是星星之火
三國末期,諸葛亮為完成劉備遺志也為實現當年自己隆中對的宏圖大計,帶領西蜀大軍興兵北伐,意圖克復中原,而曹魏軍隊在以司馬懿為大都督加副手左將軍張郃的帶領下於諸葛亮對峙,在此之前司馬懿於諸葛亮三次交鋒都吃過大虧,司馬懿深知諸葛亮足智多謀,因此不敢輕易出兵決戰,他來個堅守城池不出,因為司馬懿深知大軍征戰,糧草先行,諸葛亮勞師遠征,蜀道到中原交通不便,運輸困難,後勤補給不足,不能久戰,(諸葛亮足智多謀,司馬懿也可是老謀深算)果然,諸葛亮屢次挑戰,司馬懿就是閉門不戰,諸葛亮後勤糧草不足加上朝中變故,無奈撤兵,但司馬懿多次上當,怕是諸葛亮的誘敵之計,不敢輕易追擊,可魏軍諸多將領因不敢出兵皆有怨言,暗中怪主帥膽小如鼠,司馬懿無奈出兵追擊蜀軍,諸葛亮雖撤軍而去,但早已做好魏軍背後追擊準備,因此,張郃中計,被蜀軍用弓弩射死,有人說張郃是被司馬懿坑死的,也有人說張郃是死於巧合,在看司馬懿一生,久戰沙場,在曹操尚在時就位列大臣,官場上的風風雨雨早已練就了一個政治人物的精明,他深知木秀於林,風必吹之,功高震主,取禍之道,因此有時造反也是無奈之舉,而魏國對司馬懿有威脅的曹真病故,徐晃陣亡,唯有張郃是最大羈絆,張郃早年跟隨曹操久戰四方,立下赫赫戰功,乃三朝老將並忠於曹魏,司馬懿若反,張郃必是最強硬的對手,因此司馬懿殺張郃也在事理之中,在看諸葛亮的軍隊配置,諸葛亮的軍隊騎兵較少,他善用八卦陣法,並且配備長弓硬弩,據說諸葛亮還研製出連發的弓弩武器,這也是司馬懿不敢輕易追擊諸葛亮的原因,但張郃的死也有偶然性,誰也不會算的那麼精準,正好被箭射中,就像司馬懿被魏延引誘到上方谷,諸葛亮火燒上方谷,但這時天降大雨,司馬懿死裡逃生,也許冥冥之中註定漢朝將滅,大晉將興!
-
6 # 我家的貓叫皮蛋
張郃是後三國時代曹魏王朝碩果僅存的“五子良將”,在曹睿時代張郃地位很高,最高做到了車騎將軍這樣的高官,要知道曹魏集團號稱唯才是舉,但是大將軍和驃騎將軍長期被曹、夏侯宗族所把持,車騎將軍是外姓武將所能給予的最高級別武職封號。
一、後三國時代的張郃
張郃在黃巾起義時期就開始活躍,早年歸屬冀州牧韓馥,被拜為軍司馬。袁紹攻取冀州後,張郃率兵歸降,任步兵校尉。擊破公孫瓚有功,遷寧國中郎將。參加官渡之戰,被曹洪擊退,隨後投降曹操,授偏將軍,之後便為曹魏集團征戰一生,直至戰死。
早期三國名將輩出,張郃雖然武勇,但是畢竟名將太多他也不是最燦爛的些星星,但是到了後三國時代尤其是諸葛亮北伐曹魏這樣時期,名將凋零,張郃大放異彩,以張郃當時的年齡,其實可以用老當益壯來形容。
張郃一生最成名之戰就是街亭之戰,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打了曹魏一個出其不意,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應諸葛亮,曹魏朝廷震動,曹叡給張郃加官特進,讓他總督各路軍馬,在街亭阻擋諸葛亮的部將馬謖。馬謖依傍險要的南山紮寨,沒有下山佔據城池。張郃斷絕了他取水的道路,然後發起進攻,大敗馬謖。南安、天水、安定各郡也隨後被張郃陸續平定。
街亭大戰後,曹叡下詔增加張郃食邑一千戶,連同一千的賞賜共計四千三百戶。這個數量是驚人的,要知道被某些人吹上天的郭嘉死前也不過食邑300戶,死後曹操追加一千戶也才1300戶,而張郃還活著就有食邑4300戶,恩寵奇重。
按史書記載,張郃用兵巧變,善列營陣,善估形勢,善用地形。蜀軍自諸葛亮起,皆忌憚張郃。北伐時期,張郃是諸葛亮的勁敵。
二、諸葛亮設伏,張郃戰死
公元231年春,諸葛亮第四次北伐,諸葛亮和司馬懿大軍相持數月,無法突破魏軍防線,到了六月,諸葛亮眼見糧草接應不上,而又收到後主劉禪下令北伐軍撤退的聖旨,諸葛亮只有引軍退回,期間車騎將軍張郃率軍追趕,蜀軍在木門谷乘高布伏,弓弩亂髮。張郃追到木門谷,與蜀軍交戰。飛來的箭矢射中了張郃右膝,張郃陣亡。
張郃戰死後,曹魏朝廷震動,曹睿大為悲傷,下詔賜給張郃壯侯的諡號,張郃的兒子張雄繼承了他的爵位。
曹魏級別最高的武職是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大將軍、驃騎將軍由宗室重臣所擔任,外姓武將能給到最高武職就是車騎將軍了,蜀漢擊殺曹魏的車騎將軍是一個非常大的戰果,也是北伐時期曹魏戰死的最高級別將軍了。
三、木門設伏一事司馬懿的微妙態度
演義很奇怪其他事情老黑司馬懿,但是張郃追擊諸葛亮演義中卻被描述成司馬懿懷疑有詐,張郃執意要去結果中了埋伏被射成了刺蝟,事後司馬懿留下了辛酸的眼淚。
但是實際上,張郃之死在三國志中說的很明白:“亮軍退,懿使張郃追之。郃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懿不聽。郃不得已,遂進。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髮,矢中郃髀。”
古人治史講究文字精煉,《三國志》中短短的幾句記載讓人確實可以看出陰謀的味道,張郃沙場宿將和蜀漢打了一輩子仗,北伐時期從第一次北伐到第四次北伐張郃基本全程參與,所以張郃一眼就看出了其中有詐,極力勸阻“歸軍勿追”。
但是奸詐的司馬懿怎麼會看不出來?完全知道諸葛亮大機率會設伏的司馬懿還是下令張郃追擊,司馬懿中樞大臣,大都督,還是大將軍,是張郃的頂頭上司,張郃不得不從,只能冒著威脅追擊蜀軍。
張郃追擊諸葛亮中伏擊而死,要不就是司馬懿明知故派,要不就是司馬懿想不到諸葛亮會設伏,你們信那一個?
-
7 # 牡丹梅花鑫森淼
因為李嚴的假信說東吳和曹魏聯合伐蜀,諸葛亮退軍,諸葛亮讓魏延和關興帶領人馬斷後。張郃自告奮勇要帶兵追擊正在退軍的蜀軍,司馬懿不同意,他告訴張郃,諸葛亮退軍,在險要的地方一定會有埋伏,張郃不聽,他說:“吾已知得,不必掛慮。”司馬懿說:“公自欲去,莫要追悔。”張郃說:“大丈夫捨身報國,雖萬死無恨。”司馬懿說:“公既堅執要去,可引五千兵先行;卻教魏平引二萬馬步兵後行,以防埋伏。吾卻引三千兵,隨後策應。”
張郃領命,引兵火速追趕,趕了三十里,遇上魏延,魏延聽從諸葛亮的計謀,詐敗逃走,張郃接著追,趕了三十里,張郃遇上關興,關興也詐敗逃走,張郃又接著追,又遇上魏延,魏延又詐敗逃走,張郃接著追,幾次都沒有伏兵,所以張郃放心地追,又遇上關興,蜀軍丟棄衣甲物資,塞滿道路,魏軍都下馬去撿,魏延和關興輪流和張郃交戰,張郃奮勇追趕,到了劍閣木門道口,魏延回頭大喊:“張郃逆賊,吾不與汝相拒,汝只顧趕來,吾今與汝決一死戰!”張郃很憤怒,和魏延交戰,魏延接著詐敗,衣甲頭盔物資全部丟掉,望木門道中走。
張郃殺得性起,看見魏延老是敗退,所以大意了,這時候,天已昏黑,一聲炮響,山上火光沖天,大石亂柴滾下來,擋住去路,張郃這時候反應過來,知道中計,他的歸路已經被阻斷,兩邊都是峭壁,張郃進退無路。一聲梆子響,萬弩齊發,張郃和一百多個部將全部射死在木門道中。
這是張郃有勇無謀的結果,魏延和關興輪流幾次敗退,他急於立功,結果中埋伏。埋伏圈之所以這麼遠,應該是拖開魏軍的主力部隊,讓張郃孤立無援。等魏軍大部隊趕到的時候,看到道路阻塞,知道張郃中計,張郃已死。諸葛亮不會錯過機會得意一下,他在山上大喊:“吾今日圍獵,欲射一馬,誤中一獐。汝各人安心而去,上覆仲達,早晚必為吾所擒矣。”司馬懿聽聞張郃死訊,悲傷不已,仰天長嘆:“張雋義身死,吾之過也!”
-
8 # 一葉小舟168521774
張郃是魏國的名將,就連蜀漢丞諸葛亮對他也頗為忌禪。蜀漢的第一次北代就是敗在張郃手中。然而,在蜀漢的第四次北伐中,張郃死了,沒有死在正面戰場的拼殺中,而是在諸葛亮撤退時,張郃在追擊途中中了埋伏而死的。那麼,一代名將為什麼會有這麼幼稚的錯誤呢?<<張郃劇照>>
一,第四北伐,張郃的最後一段路。
公元23I年二月,經過精心的準備,諸葛亮拉開了他的第四北伐的序幕。
這一次,諸葛亮還是首先知會了東吳孫權,以企從南北雙方同時對魏國展開了攻擊。
曹魏方面派出司馬懿,張郃為主角的陣勢,來迎去蜀漢的進攻。
戰前,張郃建議,隴右很重要,關中更重要,因此,應該分兵把守,以防不測,但,司馬懿不同意。
司馬懿認為,魏軍的優勢在於兵力充足,一但分兵這個優勢也就不復存在了,而且分兵也容易被各個擊破。
司馬懿認為,蜀軍的軟肋是糧草供應不及,最好的辦法不是積極應戰,而是拖,就是堅守不戰。因此,無論蜀軍用什麼辦洗挑戰,魏軍將領如何憤怒,司馬就是不主動迎戰。
張郃建議,蜀軍深入隴右地區多日,估計應該是所剩無濟了,一但糧食接濟不到位,蜀軍軍心必亂。魏軍士氣正旺,不必消極應戰,應主動應戰。但,司馬懿不予採納。
果然,由於李嚴的不配合,蜀軍糧食接濟不上,諸葛亮無奈之下只好撤退。
這時,司馬懿出手了,他嚴令張郃率軍追擊蜀軍。據<<魏略>>記載,張郃說: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戰。更何況,一生謹慎的諸葛亮不可能留下這個破綻來。
司馬懿不聽,點命讓張郃帶隊追擊。無奈之下,張郃只能服從命令。果然,魏軍追到木門中了埋伏,張郃戰死。
二,張郃之死,司馬懿在其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張郃之死,究競是偶然事件,還是有意為之呢?司馬懿在其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呢?
當時的曹魏政壇上,曹休,曹真都己死去,曹操時代的戰將,張郃是碩果僅存了。也就是說,張郃無形中己經成了司馬懿獨撐大權的障礙了。而軍界中的大多數將領也有此看法,張郃死後,魏明帝嘆道:蜀未平而郃死,將若之何!由此,也能看出,張郃在曹魏方面份量是何等重要。
司馬懿在此之前,在軍中唯一的戰跡,就是以迅雷之勢平定了孟達的叛亂。此役確實漂亮,但畢競是一場平叛,不足已奠定他在軍界的地位。
張郃卻不一樣了,跟著曹操南征北戰,經歷了無數的戰役,也立下了赫赫戰功。此時的張郃在曹魏方面就是軍界的一面旗幟。
再來說此次戰役,在此役中,司馬懿的策略就是一個字拖,他想拖來拖垮諸葛亮,不得說,這的確是一個看起窩囊,但卻是非常高明的方法。實質上,已後他採取的方法也是如此。
正因此,從戰役開始,他就和張郃的意見不一致。<<司馬懿劇照>>
可是,為什麼,在戰役快要結束時,卻要逼著張郃追擊呢?以司馬懿的聰明和對兵法的瞭解,他不知道窮寇莫追嗎?更何況,諸葛亮這次撤退,並不是倉皇而去,而是從容離去,以諸葛亮的一貫做法,撤退時會沒有後著嗎?
所以,司馬懿的做法就有點一反常態了。
綜上所述,即便司馬懿沒有除之而後快的想法,從整個事件的發生發展來看,也擺脫不了有意的嫌凝。
-
9 # 老森
《三國志》注引《魏略》記載:“亮軍退,司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郃不得已,遂進。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髮,矢中郃髀。”意思是說,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時候,因為天氣原因,李嚴無法及時供應糧草,諸葛亮只能無奈退兵。這個時候,司馬懿命令張郃率軍追擊,張郃卻說,“兵法有云,圍攻城池的時候,一定要給城中之人,留一條出路,別人撤退的時候,千萬不要追擊。”
可是,一向以隱忍著稱的司馬懿,卻堅決不肯聽從張郃的勸說和建議,執意命令張郃前去追擊。“軍令如山倒”,張郃縱使再不情願,也要率軍前往。結果,正如他所料——蜀軍藉助地勢,安排了伏兵,當張郃追到近前的時候,萬箭齊發,於是張郃被射中了髀骨,不治身亡。相信不必小編多說,明眼人都能夠看出,司馬懿這是在借刀殺人。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們已經分析過了,張郃為什麼明知有伏兵,還要搭上性命,不過,對於這件事,大多數人,大約還會有另外一個疑問,那就是司馬懿為什麼非要除掉張郃呢?
《三國志》記載,到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時候,張郃已經從軍四十餘年,僅是為曹魏效力,也有三十載。他本身就是河北名將,到了曹操麾下,戰績更是出眾,拋開其他不談,單是漢中之戰時,他面對劉備的進攻,能夠“率親兵搏戰”,讓劉備無法攻克,甚至有“劉備憚郃而易淵”的說法,也就是說劉備忌憚張郃,卻不把張郃的主將夏侯淵放在眼中。另外,當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出兵陳倉的時候,曹叡派他去救援陳倉,他卻料到了,自己到達之前,諸葛亮就會因糧盡而退兵。
當時,曹魏還經常面臨著戰爭,留著張郃,可以為司馬懿產生巨大的助力,為什麼司馬懿非要將其除掉呢?說到此處,也許有人會說,張郃是曹魏老臣,司馬懿想要架空魏室,害怕遭到張郃的反對,必須將其除掉,所以他在這一戰中,選擇了借刀殺人。可是事實真的如此嗎?
小編認為,答案是否定的。當時的張郃,僅征戰沙場,就已經有四十餘年,再加上他成長的時候,那麼他在當時,最起碼有六十歲左右,而這個時候,距離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還有十二年的時間,就算司馬懿不殺他,他能不能活到那個時候都不一樣,司馬懿何必提前自斷臂膀呢?
其實,司馬懿在這個時候,借刀殺人除掉張郃,是有另外的考慮。在前面,我們已經提到,張郃是一個能力非常卓越的智將,《三國志》評價他道:“郃識變數,善處營陳,料戰地形,無不如計”,他在漢中之戰的時候,曾讓劉備忌憚,到了抵禦北伐時,又能讓蜀軍“自諸葛亮皆憚之”。
這個時候,司馬懿雖然不著急發動高平陵之變,也沒有架空魏室的條件,但是他的野心早已萌生,司馬懿要殺張郃的原因,只有2個字:軍威。所以,為了獲得更多更大的權勢,他必須要在軍中立威,形成自己的影響力,他絕對不會甘心,成為第二個夏侯淵。可是張郃好像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第四次北伐之初,他不贊同司馬懿的軍事安排,司馬懿一意孤意,結果吃了大虧;木門之戰前,他又用兵法反駁司馬懿的決定,而且存在一定道理,長此以往,誰又能保證,蜀漢的將領不會“憚郃而易懿”呢?
不管張郃是曹魏的忠臣,還是司馬懿的心腹,司馬懿都不會允許這種情況發生,而避免這一現象出現,唯一的手段,就是除掉張郃。所以,即便張郃能力卓越,戰績非凡,即便張郃在這個時候,還沒有真正成為他的攔路虎,他還是要借刀殺人,將張郃除掉。而這把刀,就是第四次北伐的諸葛亮。
-
10 # 不沉的經遠
說起來張郃確實挺倒黴,不僅被司馬懿坑死。而且到了《三國演義》裡,最後戰敗身亡的責任卻變成了他自己,被黑得夠嗆。
張郃是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將之一,以巧變著稱。在諸葛亮執掌蜀漢軍政大權,率軍北伐時,他也是諸葛亮所極為忌憚的魏將之一。比如說街亭之戰,就是張郃指揮的,讓諸葛亮吃了一個大虧。
郃識變數,善處營陳,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自諸葛亮皆憚之。
不過張郃也是三國時期比較悲催的人物之一。俗話說“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張郃就是碰到了豬隊友,而且這個豬隊友偏偏還是他的頂頭上司,直接被坑死了。
建興九年(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興師北伐,包圍了魏軍駐守的祁山堡。此時多次和諸葛亮交鋒的大司馬曹真有病在身,不能出征,於是魏明帝曹叡從荊州調司馬懿去長安,統帥張郃、費曜、戴陵、郭淮等將迎擊蜀軍。
於是魏大司馬曹真有疾,司馬宣王自荊州入朝,魏明帝曰:“西方事重,非君莫可付者。”乃使西屯長安,督張郃、費曜、戴陵、郭淮等。
和演義中此前司馬懿就和諸葛亮多次對戰不同,歷史上這其實是兩人第一次在戰場上遭遇。司馬懿在三國時期也是有名的軍事家,此前曾經率軍在短時間內平定孟達之亂,表現可圈可點。
因此這一次司馬懿也是信心滿滿,決定好好表現一下自己,留下費曜、戴陵率四千精兵留守上邽,自己則率魏軍主力前去祁山迎擊蜀軍,以解祁山之圍。張郃認為對此有不同意見,認為應該留下兵馬分手雍州、郿縣等地,防止蜀軍來犯。司馬懿不以為然,覺得張郃此舉為分散魏軍兵力,最後還是決定帶主力前往祁山。
結果真的和張郃預計的那樣,諸葛亮並沒有在祁山等魏軍前來,而是留下部分部隊繼續包圍祁山堡,自己率主動攻擊上邽,大破留守的魏軍,還把當地的麥子搶收了。
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於上邽。郭淮、費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麥
司馬懿知道上當以後,立刻率軍趕回。諸葛亮沒有急著和魏軍交戰,而是主動後退到了滷城。司馬懿因為剛吃了虧,也不敢進逼,只是跟著蜀軍慢慢來到了滷城。此後兩軍在滷城對峙,都沒有急著出戰。
張郃再次向司馬懿建議,大軍一路不敢交戰,軍中上下肯定會有怨言,不如出兵襲擾蜀軍後方,迫使蜀軍撤退。司馬懿再次否決了張郃的建議,繼續堅守不出。
結果這一次又被張郃言中,魏軍上下對於司馬懿的龜縮戰術大為不滿,紛紛請戰。賈栩、魏平等人更是嘲諷司馬懿“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
這下司馬懿坐不住了,於是向蜀軍發起進攻,卻遭到蜀軍迎頭痛擊,魏軍慘敗,司馬懿率軍敗走。
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
好在沒多久蜀軍糧盡,開始撤退。這一次司馬懿又認為有機可乘,命張郃率軍追擊。張郃卻再次反對司馬懿的部署,認為兵法上說“歸軍勿追”,因此不能追擊。
連著被張郃打臉的司馬懿面子上有些掛不住,固執己見,堅持讓張郃去追。張郃沒辦法,只能帶兵去追。
魏略曰:亮軍退,司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郃不得已,遂進。
結果張郃這次又預測對了,在木門遇到蜀軍伏擊,張郃膝蓋中了一箭而死。
所以說張郃真的是被司馬懿坑死的。而更悲催的是,在《三國演義》裡還變成了司馬懿想派人去追蜀軍時,張郃主動請命。司馬懿還說他性子急,不適合。張郃再三請戰,司馬懿沒辦法,才讓張郃去追。這責任全歸了張郃,司馬懿反到成了先見之明,張郃可謂倒黴至極。
-
11 # 腦洞大開的歷史
張郃之死再次證明了那個顛撲不滅的“真理”——“忠誠大於能力”。
司馬懿是張郃的新老闆,而張郃當眾對新老闆“豎中指”,表示鄙視。你是司馬懿,會怎樣處置這樣的員工?
張郃的上任老闆是曹真。別小看了曹真,諸葛亮在曹真那兒可沒佔到什麼便宜。而且,曹真死前正在策劃組織對蜀國的戰略進攻,只是遇到惡劣天氣,行軍受阻,他本人也病死了,然後才換上司馬懿對付諸葛亮。
司馬懿的軍事經歷和經驗並不多,之前只指揮過兩仗,對手都比較弱。這次面對早就聞名天下的諸葛亮,自然萬分小心。再說,司馬懿初來乍到,對地形、對敵軍、對自己的部隊都不熟悉。因此,他選擇了“避戰”,先調研,再做決定。
老闆司馬懿的心思,員工張郃不懂。張郃的思維還“刻舟求劍”停留在曹真時代,認為對蜀軍不能一味採取守勢,那太丟魏軍的人。為此,張郃約上幾個將領一起拜見司馬懿,要求主動出擊。司馬懿答應了,但有一個前提:只能出動少部分兵力,進行試探性進攻。果然,諸葛亮早有準備,魏軍敗歸。
表面上,司馬懿好像被迫順從了張郃的要求,領導被部署要挾,實際上,司馬懿此著非常高明。他用小敗的代價,封住了張郃等“主戰派”的口:你們不是說進攻就能把諸葛亮趕走嗎,如何?還是我說的對吧,先得守!
等到諸葛亮糧食吃完熬不住要撤回去了,司馬懿才開始大舉進攻,並且點名要張郃追擊。這一回,輪到張郃不願意了。張郃是久經沙場的老將,知道諸葛亮可能有埋伏。司馬懿不管,硬要他去追,使用了激將法:我剛來的時候你非要進攻,現在要你去你又不去,膽子怎麼一下子變這麼小了?張郃這樣的武將哪裡經得起這話刺激:去就去。然後,張郃中伏而亡。
張郃是魏軍名將、蜀軍勁敵,司馬懿為何要借諸葛亮的刀殺人,自毀長城?
司馬懿此舉,顯然意在“立威”。殺一個不聽自己話的前任統帥麾下名將,其他人就乖了,不敢再懟自己。這樣一來,司馬懿指揮部隊就更順暢了。說到底,還是張郃自己不懂事,不知道根據領導的變化,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行為。
-
12 # 亭殿閣
趙雲、鄧芝率領的疑兵經過斜谷道,浩浩蕩蕩的進軍,揚言要進攻長安附近的郿縣,由於諸葛亮的高調宣傳,蜀漢軍隊要從斜谷道奪取郿縣的訊息,幾乎人人皆知。
魏都,洛陽。
魏國哨兵:“報陛下,諸葛亮率領10萬大軍進軍斜谷道,意圖攻取郿縣,前鋒部隊乃是蜀漢鎮東將軍趙雲。”
魏明帝曹睿:“夷陵之戰才過去多久,諸葛亮居然敢主動挑釁大魏,這是自取滅亡!蕞爾小國,不自量力,誰可率軍前去擊退諸葛亮,保我大魏安寧?”
大將軍曹真:“陛下,末將願往!”
魏明帝曹睿:“好,你都督關右地區各軍10萬,前去擊退趙雲。蜀漢自夷陵之戰以後,剩下的不過殘兵敗將,朕相信以你這10萬大軍,擊敗諸葛亮不難。”
大將軍曹真:“臣定不負陛下所託,諸葛亮螳臂當車,不自量力,臣必讓他有來無回。”
曹真走後不久,魏明帝曹睿又收到司馬懿來信,承述其先斬後奏討伐孟達之事,笑道:“先帝任命孟達為新城太守,將東三郡都交給他管理。先帝讓孟達做封疆大吏,對他可謂厚愛,朕沒想到孟達小子卻被諸葛亮策反,背叛大魏,實在是辜負了先帝對它的期望呀!難怪諸葛亮有底氣進攻大魏,原來已經策反孟達了。”
左將軍張郃:“陛下,末將願意率軍討伐孟達,為陛下平定叛變!”
魏明帝曹睿:“不用,司馬懿已經先斬後奏,率軍平叛了,朕估計這時候,司馬懿已經和孟達打起來了。”
左將軍張郃:“陛下,恕末將直言,孟達不足為懼,給末將3萬兵馬,1月之內,末將也能打敗孟達,比起孟達,更可怕的是先斬後奏的司馬懿!依末將看,應當立即下旨宣司馬懿來洛陽,以制其先斬後奏之罪,另派一將去接管司馬懿的軍隊。”
魏明帝曹睿:“司馬懿先斬後奏也是為了大魏社稷,他若能迅速平定孟達叛亂,也算是將功折罪。司馬懿在奏摺中已經和朕解釋清楚了,他先斬後奏也是情有可原。司馬懿在宛城,朕在洛陽,宛城距離洛陽八百里,距離新城一千二百里,假如司馬懿選擇得到朕的允許才去討伐孟達,前後耽誤最少一個月,孟達有這一個月時間準備,大魏反而難以平定叛亂了,司馬懿先斬後奏,直接調遣宛城附近兵馬去討伐孟達,也是為了打孟達一個措手不及。”
左將軍張郃:“話雖如此,武帝(曹操)曾言:司馬懿有狼顧之相,可以使用他,但是不可以給予他兵權,陛下,司馬懿不得不防呀!”
魏明帝曹睿:“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張將軍不用擔憂,朕自有分寸。”
左將軍張郃:“陛下聖明。”
這邊曹真到達長安以後,迅速調集10萬大軍向箕谷方向進軍,但是由於趙雲部已經搶先佔據箕谷,曹真大軍只得駐紮在郿縣。曹真派出一部分先遣部隊與趙雲戰於箕谷,但是趙雲據險固守,曹真沒有佔到便宜,但是趙雲也不主動進攻曹真,雙方在箕谷對峙多時。
諸葛亮那邊,則親率5萬大軍突襲祁山,當初,魏國朝廷認為漢昭烈帝劉備死後幾年蜀漢都沒有動靜,認為蜀漢已經是一蹶不振不足為懼,因此放鬆了對蜀漢的防備。諸葛亮的部隊突然出現在祁山,魏國最精銳的10萬關中大軍又遠在郿縣,隴西地區防守空虛,祁山附近郡縣官吏和民眾都感到恐懼,諸葛亮大軍一到,南安太守率先不戰而降,諸葛亮讓他依舊擔任太守之職,率軍西進入侵隴西郡。之後天水太守棄城而逃,安定太守亦投降蜀漢,雍州刺史郭淮退守上邽待援。自此,隴西五郡,已經被諸葛亮兵不血刃奪取三郡,只有廣魏郡和隴西郡拒不投降。
參考文獻:
《三國志》
-
13 # 靜心堂主人9
按演義裡是張郃自然要去的,雖然如此,作為一軍之帥的司馬懿如果不同意肯定張郃去不了的。所以說,張郃之死和司馬懿有直都的關係。
-
14 # 女神我去洗澡了
“諸葛亮復出祁山,詔郃督諸將西至略陽,亮還保祁山,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郃右膝,薨,魏略曰:亮軍退,司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郃不得已,遂進。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髮,矢中郃髀。諡曰壯侯。”這是三國志張郃傳原文,
-
15 # 天眼觀世界
司馬懿到底是有意為之,還是棋差一招恐怕只有司馬懿自己知道。
但是《魏略》中記載以料敵必中著稱的張郃,其實不願意去。他說"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
但是司馬懿強令其追擊,這才導致張郃遇到伏擊。
當時曹睿還在,司馬懿反心應當是沒有的,故意陷害張郃不但會背上罪過不說,前線的將士也不是傻子,對於司馬懿收攬軍心不利。
所以個人更傾向三國志的記載,至少司馬懿派張郃去追擊時,張郃沒有提出反對。
-
16 # 晴耕雨讀春華秋實
張郃(hé),字儁乂,冀州河間國鄚(今河北省任丘附近)人,三國時期魏國名將,五子良將之一。以“臨場巧變”見稱,先隨韓馥,後隨袁紹,官渡之戰後追隨曹操。在曹魏帳下攻烏桓、破馬超、降張魯,屢建戰功,多次抵禦諸葛亮北伐。
戰死沙場太和五年(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曹魏原本下達的詔命是讓張郃統領眾將到略陽迎擊諸葛亮。後來,曹魏又改派“曹丕四友”之一的司馬懿來統領張郃、郭淮、費曜等人去迎擊諸葛亮。
諸葛亮多次求戰,司馬懿都固營自守,雖然司馬懿不與諸葛亮交戰,卻不斷的率軍跟著諸葛亮的軍隊。張郃反對道:“敵人遠來迎戰我軍,請戰不得。對我軍來說,是利在不戰,做長久對峙才是好辦法。而且,我們的祁山要塞已經知道大軍距離他們不遠,按照人情道理,他們會自發地固守要塞,所以,我們大軍可以停止前進,屯駐於此,分出奇兵,繞擊敵人的後方。我們不應該像現在這樣只前進而不敢交戰,您這種前進避戰的做法只會坐失民望。”司馬懿不從,繼續前進避戰,果然引發了將士們的不滿。
諸葛亮退還祁山。司馬懿令張郃追擊。張郃說:"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司馬懿不聽。張郃不得已,遂領兵追擊。蜀軍在木門谷乘高布伏,弓弩亂髮。張郃追到木門谷,與蜀軍交戰。飛來的箭矢射中了張郃右膝,張郃陣亡。
朝廷賜給張郃的諡號為壯侯,他的兒子張雄繼承了他的爵位。張郃征戰多年,屢立戰功,明帝分給他食邑,封他的四個兒子為列侯,賜給他的小兒子關內侯的爵位。
-
17 # 閒來聊聊歷史
《三國志》注引《魏略》記載:
亮軍退,司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郃不得已,遂進。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髮,矢中郃髀。諡曰壯侯。
根據歷史記載,諸葛亮退軍,司馬懿讓張郃去追擊,張郃明顯不願意去,但是奈何軍令如山,不去不行,於是中了埋伏死了。以此可見,張郃應該是被司馬懿有意害死的。
從三國亂世紛爭時期的官渡之戰,一直打到了三國快結束了的六出祁山,幾十年的戰鬥經驗,又是曹操時代留下的,三代元老,朝野威望極高。最重要的,是他忠於曹氏,忠於魏國。聲望極高,又是死忠,這就成為了司馬家最大的威脅。
司馬懿只是用了一招比較陰損的計謀而已,如果不除掉張郃,早晚也會和他正面剛的。
總之,司馬懿是在剷除自己仕途中的敵人,張郃活著,對魏國來說確實有中流砥柱,穩定全域性的作用,但對司馬懿來說,沒有絲毫的好處。
-
18 # 夏日在古城聽雨聲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由於陰雨連綿糧食無法供應,再加上後主詔令諸葛亮回師。諸葛亮只得下令撤退。
在祁山堡的司馬懿也看到了這種情況,下令張郃追擊。張郃不理解,也很無奈,但他是軍人,懂得服眾,於是領兵去追。
諸葛亮在木門道這個地方設下伏兵,魏軍到時,埋伏在峽谷兩側的弓弩手萬箭齊發,魏軍將士紛紛落馬。有的史書說,一支冷箭射中了張郤的右膝。
細節上儘管略有些出入,但結果卻是一樣的:魏軍大敗,損失慘重,堂堂的曹魏車騎將軍也被射死了。
對張郃的死歷來有不少人認為是司馬懿的陰謀,張郃的地位僅次於司馬懿,在軍中素有威望,在一些問題上又多與司馬懿存在分歧,被司馬懿視為眼中釘,所以故意逼死了張郃。
但這隻能是猜測,蜀軍敗退,司馬懿下令去追,這是沒有問題的,至於張郃戰死,那隻能說是個意外,或者是他自己不小心,司馬懿又有什麼責任呢?如果真是借刀殺人,也只能說司馬懿做得實在太高明瞭,高明得讓誰都挑不出理來。
還有的史書說,射中的是張郃的髀骨,總之張郃中了箭。還有一部史書記載得更詳細,說張郃一路追到木門道,突然發現路邊有一棵大樹被削了皮,上面題寫著“張郃死此樹下”幾個字,張郃正在遲疑間,蜀軍埋伏在兩側的數千張強弩便一齊向魏軍射來,張郃死於亂箭。
張郃的死讓魏明帝最傷心,聽到這個訊息時他正與司空陳群談事,魏明帝悲傷地對陳群說:“蜀國未平,張將軍卻死了,你說該怎麼辦啊?”
魏明帝的心情陳群也許最能體會,但他也只能應道:“張將軍確實是一代良將,是國家的依靠啊!”魏明帝下詔諡張郃為壯侯,爵位由其長子張雄繼承,其餘五個兒子中有四人被封為列侯,一人被封為關內侯。
回覆列表
電視劇《三國》中,司馬懿有一句臺詞,“ 我揮劍只有一次,可我磨劍磨了十幾年呢。 ”
事發時間:公元231年
事發地點:祁山
請注意,此時的司馬懿,已經官至大將軍、加大都督、假黃鉞,而張郃,是徵西車騎將軍。
論官位,張郃顯然不如司馬懿。那麼論資歷呢?23年前,曹操當上丞相之後,徵召司馬懿做文學掾,即文字秘書。而當時,張郃已經跟了曹操十幾年,從最初的偏將軍,慢慢幹到平狄將軍。當然,這個軍職也不算什麼,但總比你這個當文字秘書的地位高吧?
但是,隨後張郃便發現,當官,還真是司馬懿這路貨厲害。12年前,司馬懿從曹操身邊的秘書,一轉身做了太子中庶子,即曹丕身邊的辦公室主任。這下不得了,他一下子成了曹丕的紅人,每次參與謀劃,都有奇策。於是在11年前,司馬懿一下子獲得連續提拔,從尚書做到御史中丞、侍中、尚書右僕射,換句話說,他已經是部長級幹部了。到7年前,又提拔為給事中、錄尚書事,參與國家大事的處理了。5年前,更與曹真、陳群、曹休,一起擔任輔政大臣,也就是總理級別。而這個時候,可憐的張郃,剛剛晉升為左將軍,遠在司馬懿之下了——當然,這主要是因為司馬懿提拔得快,所以顯得張郃慢了。
但是,張郃沒有想到的是:司馬懿不但會做官,還擅長整人,而且整人的技術,比做官的技術還高。
231年,司馬懿打算整張郃了。
為什麼要整他?因為這人是擋在他面前的最大禍害。
為什麼說張郃擋著司馬懿了?因為之前在街亭搞定馬謖的,正是張郃。你可以說是馬謖不行,但反過來從曹魏這邊看,馬謖行不行咱不管,至少張郃是絕對有能力的。所以曹睿親自下詔嘉獎:賊寇諸葛亮率領巴、蜀的烏合之眾,遇上了猛虎一樣的我軍將士。將軍您披肩甲、執利器,攻無不克,朕要嘉獎你的大功,增加你的食邑一千戶,連同以前的賞賜共計四千三百戶。”
如果說這是對手太差的緣故,那麼對手是諸葛亮呢?第二次北伐之際,曹叡派驛馬召張郃到京師,親自設定酒宴為張郃送行。當時曹叡就問張郃:“等將軍到了前線,諸葛亮會不會已經佔領了陳倉?”張郃回答說:“估計臣還沒到前線諸葛亮就已經撤走了。臣屈指計算,諸葛亮的糧草支撐不了十天。”
結果張郃到達南鄭,諸葛亮果然撤退了——這,算不算料事如神?
這樣一個人,擺在司馬懿面前,當然是個問題,如果他當主帥,張郃當副帥,司馬懿做出的決定,張郃反對,你讓司馬懿怎麼想?
事實就是如此。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司馬懿、張郃便是阻擊他的正副統帥,而在諸葛亮撤退之際,兩人的意見果然發生了分歧。
關於這次分歧,有兩個版本的說法。曹魏郎中魚豢私撰的《魏略》說,司馬懿命令張郃追擊,張郃說,歸軍勿追。司馬懿不聽,強行逼迫張郃追擊,張郃沒辦法,只能冒險進軍,結果果然中了諸葛亮的埋伏,張郃被射中膝蓋,並因此而死。而代表官方態度的《張郃傳》卻說,是司馬懿不讓追,而張郃非要硬追不可,於是司馬懿只能讓他追,結果中了諸葛亮埋伏,薨。
兩個版本的區別,就在於這場失敗的責任問題,究竟是張郃自己做死,還是司馬懿逼他死?我認為是《魏略》比較可信,因為從之前的一系列記載看,張郃這個人,素來就是有勇有謀,絕對不是魯莽之人。而且他能搞定馬謖、巧算諸葛亮,說明智謀至少是上等水準,怎麼會突然之間變成李逵一樣貨色。
那麼為什麼魏國的官方史書要造假呢?很簡單,誰敢寫司馬懿的陰謀詭計!事實上,我們幾乎可以肯定:司馬懿希望自己成為曹魏唯一能搞定諸葛亮的人,也就是說,主角只有一個,你張郃要跟我搶戲份,好了,那就對不起你了。
於是,一代名將張郃,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