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咕咚騎行
-
2 # 取個暱稱各種重複
現在共享單車出現已不算流行,2-3年前還算流行!
圖裡的是半死飛x寶就幾百塊。結構簡單是其最大特點,一個車架兩個輪子還有一車把,看起來就這麼幾個簡單零件。
沒真的死飛那種得一直蹬的限定不蹬時可滑行。而制動靠反蹬,所以不用剎車裝置,也就沒了剎車線及剎把這使得其看起來非常精簡。塗裝上單一一種顏色沒那些low逼字母,看著舒服多了。
幾百塊錢買一個半死飛裝B又可代步多划算,不懂的以為類似場地腳踏車那種動就好幾萬的死飛。常人一聽死飛就覺得不安全而你還在大街上靈活自如騎著,實則不是那回事…
最後總結:價格極便宜、結構簡單易拆裝、顏色單一不顯low、看起來高大上可裝逼
-
3 # 騎著輪子去旅行
我只能說噴子鍵盤俠太多,400塊質量不錯的死飛你給我來一火車,有多少我收多少,還有那些說死飛便宜的,我買的崔剋死飛車架能換你幾輛便宜山地?我騎死飛五年了,不懂請勿黑,招黑是因為國內山寨垃圾貨太多,這個世界上沒有危險的車,只有危險的人
其實,“死飛”早在2005年左右,就已由日本潮流界人士將其由場地腳踏車、競輪文化和腳踏車郵差文化,發展為年輕人追求時尚的一種街頭文化,並在全世界快速發展。中國的“死飛”文化在約2010年左右開始井噴式發展。不如藉此機會詳細對“死飛”進行介紹:
“死飛”的結構:
大多數腳踏車,在傳動系統位於後輪部分的飛輪(或後花鼓,即後軸)內部,擁有一套具有離合結構的棘輪,當車輪空轉時,這個棘輪結構可以使我們的雙腳不必在騎行時一直處於蹬踏的狀態:
而“死飛”腳踏車的飛輪則僅僅是一片鑄造或削切而成的“齒輪片”,不具有內部的棘輪結構,所以,騎行者的雙腿在行進中會一直處於蹬踏狀態。而且,無論是向前還是向後踩踏,“死飛”車均可以向相應方向移動。也就是說,除非速度為0,否則在“死飛”上,騎行者的雙腳永遠無法靜止,而是一直處於蹬踏的狀態。
“死飛”的來由:
現代“死飛”車起源於場地腳踏車(Track Bike),也就是奧運會等專業競賽中,賽手們騎著完全為追求速度而設計的,在環形封閉式單車賽道中高速追逐行駛的那類腳踏車。這類專業競賽用的“死飛”腳踏車在比賽時是不會安裝剎車裝置的,由於其傳動結構的特殊性,車手通常依靠雙腳對傳動系統的反方向發力來進行減速。
而“死飛”文化則來源於美國的腳踏車郵差文化——曾經在美國,一些郵差騎著“死飛”車穿梭於大街小巷,為家家戶戶遞送信件,這種文化後被日本的潮流界領軍人士(如藤原浩、中村世紀等)所吸收,結合日本傳統的“競輪”文化(具有博彩性質的場地腳踏車賽,類似於賭馬的性質),在2005年左右開始發展,後傳入中國及世界各地,其簡潔的外觀迅速成為了年輕人潮流文化中的新寵。
騎著“死飛”的郵差
日本的“競輪(Keirin)”文化歷史悠久,且一直保持著使用鋼架車的傳統
藤原浩(Hiroshi Fujiwara)是最早將“死飛”文化引入潮流界的人士之一
許多人都有一個疑問:“死飛”的傳動系統如何有效制動?確實,如果不配合剎車系統,僅靠腳部動作去進行制動,其效果與正常的機械剎車系統完全無法相比。既然選擇了“死飛”,則必須要掌握基本的剎車動作:
死飛通常有兩種剎車方式:
1. 正常減速:
以較低或適中的速度騎行時,絕大多數“死飛”騎行者均可用雙腳去自然向後發力,控制踏頻,從而降低速度,但也請熟練掌握其力度後再上路騎行。
由於死飛的飛輪不具有離合結構,導致在後輪轉動時會一直帶動雙腳進行踩踏動作,這股力量十分強勁,所以騎行者會在腳踏上安裝“狗嘴套”,防止脫腳,並更加有效地進行制動。
該圖的“狗嘴套”是近年來較為流行的新型款式
2. 學會Skid動作:
進行該動作時,身體稍許前傾,臀部微微離開車座,前腳上拉發力(有“狗嘴套”,即安裝在腳踏上的腳套的情況下),後腳下踩發力。該動作會使後輪直接抱死不再轉動,多用於較高速度騎行時的制動。Skid動作在緊急情況剎車時更加有效,也是每一位“死飛”騎行者所應掌握的技巧。Skid動作較為熟練時,應可以做到無需太過發力,使用巧勁即可抱死後輪。
Skid動作是每一位“死飛”騎行者的必備技能
但即使熟練掌握剎車技巧,僅靠雙腳控制剎車,也只能抱死後輪,無法在極短的時間內降低車速。街道不是室內的封閉賽道!所以,請一定安裝至少一個額外的前剎車裝置,配合腳部動作進行制動操作,全面保障安全!
安裝一個前剎車,可以使死飛的安全性大大提高
我身邊有許多愛好“死飛”的朋友,其中不乏圈中的一些“老司機”,許多人在技術熟練之後,便放鬆警惕,在街道中任意高速穿行,且不安裝前剎車,結果導致了許多或輕或重的交通事故。
沒有前剎車的“死飛”,剎車距離會大大延長,許多事故就是這樣發生的
“死飛”很酷,但安全更重要,如果你喜歡“死飛”,請一定裝好剎車,戴好頭盔,安全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