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龍女5505

    周公姬旦,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歷經三朝因武王早死成王年幼,故代其執政治國,但並未稱王。他也是歷史上少有攬收攝政不稱、忠心輔侄理朝政的權臣。

  • 2 # 大秦泰西廷尉府

    周公在中國政治和文化史上都是一個極其重要的人物。他是周文王的第四子,也是周朝開國之君周武王的弟弟。到現在為止,人們對於周公旦的稱讚是至高無上的。首先就是他幫助自己的哥哥討伐商紂王,開創了周朝800年的基業,同時在自己的哥哥周武王去世之後真心擁立他的兒子周成王繼位,並且在周成王長大以後歸政成王。

    在周王朝建立之初,為了穩定局勢,防止四方諸侯趁機發動叛亂而在朝中輔政,並且並無篡奪之心,雖然受到很多人的猜疑,但他依然恭恭敬敬地為周王室操勞,令人敬仰。在具體執政之時,周公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天下大治,使華夏民族的第一個文明社會由此推向巔峰,促進融合和政治統一,很多學者都把他當作為政者的典範。

    但是周公究竟有沒有稱王?卻是一個值得注意的歷史謎團。

    史記當中只記載了周公攝政。說周公一直是代周天子行政並沒有僭越之處。對國家和周成王簡直好的沒話說。有一次周成王生重病,周公焦慮萬分,剪下自己的指甲扔到大河裡,對河神祈禱,希望以自己的命換周成王的命。同時又有很多諸如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記載,禮賢下士求財殷切。在周公輔政期間,周王朝戰勝了商朝舊貴族們的復辟叛亂,解決周王氏集團的內部矛盾即叛亂,最終真正平定了東方穩固了整個大局。在第七年成王長大成人,周公歸政成王,自己做回陳子的位子。這時候有人在成王面前說周公有篡位之意,成王頗有疑慮,周公為此避險逃到楚地。後成王知道周公苦心,將其迎回周王畿。

    有人說;周公曾經稱王

    雖然按照《左傳》《史記》《孟子》等主流史書的說法,周公只是“夾軸”或“相成王,並無奪權的意思。但是,《禮記》《尚書》《荀子》《南子》《韓詩外傳》等史籍中卻有周公曾登上天子之位的句子。

    近代人在對《尚書・大造》和《尚書・康造》進行多方考證後,也得出周公稱王的結論。《大誥》是周公討伐叛逆的三公之前所做的諾文,其中的第一人稱作“王”,而這個“王"稱周文王為“寧考”。由於“考”是對已故父親的稱呼,所以這個“王”只能是周文王的兒子周公,而不可能是文王的孫子成王。再看《尚書·康造》。有一種說法認為,《康》是成王假借周公之口所做的諾文,如果是這樣,其中一句諾文就非常奇怪,這句話是:“王若日:孟侯,朕其弟,小子封。這裡的“封”是指周公的同母弟弟康叔。問題是,如果其中的“王”是指成王,不可能稱自己的叔叔為弟弟。可見,這個“王”應該是周公。

    以上這些史料都指出一個可能,即周公確實曾經身居王位,行使王權,並非僅僅為後世文獻所言,只是攝政。那麼,周公為什麼要踐位稱王呢?

    首先第一個原因就是為了安撫天下,周武王死後東方平定的大業還沒有完成。但是周成王不足以擔當大任,周公考慮到如果自己不繼承王位,那麼諸侯們就會因天子年小而發兵叛亂,先王之事業將前功盡棄,於是暫時稱。而且周武王在病重之際,也擔心自己年幼的兒子無力治國也曾有傳位周公的想法。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周公暫時稱王穩定大局,也是為了百年基業著想與傳統認知中的周公並不衝突。

    而另一種原因,荀子就曾寫道。周公去成王而及武王以屬天下。同時在周公稱王這一事件發生之時,召公和太公曾表示懷疑。但周公對兩人進行了解釋,打消兩人疑慮,但是三監作為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兄弟不太可能因為莫須有的猜測而與前朝餘孽共同造反。所以周公確實稱王,但是是為了自己的私心,還是為了當時周朝建國的形勢所迫不得而知。但最終不論如何?周公也因此遭到大家的質疑,甚至是最大規模的反叛。這應當是出乎周公意料的。但至少這場叛亂被鎮壓了下去,周公依然光明正大的代理周王事物,即便當初有想篡位的野心,也因為這場大規模的叛亂而選擇退縮。

  • 3 # 明太宗

    周公,西周的周公旦,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在周武王兄弟之中,除周武王外,算是最賢德的一位。還是“禮、樂”制度的創造者,嫡長子制度的開創者。周公旦在周成王年幼之時,由於江山剛打下不久的緣由,害怕有心之人叛亂,代周成王頒佈王命。

    關於周公旦稱王的說法,史料各有所說,飄忽不定。《尚書》中對於周公旦稱王的事情比較肯定,而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記》則完全沒有周公旦篡位稱王的記載。雖然周公旦篡位稱王的說法飄忽不定,但周公旦生前極大的可能打算篡位稱王。

    反常之事

    周公旦在周成王年幼之時,代周成王處理政事,國家大事全由他一人做主。之後管叔聯合蔡叔(周公旦之弟)、武庚祿父發動“三監之亂”。別看這句話平平無奇,還沒有細說。

    “三監之亂”的作俑者是管叔,管叔是周武王之弟,周公旦之兄。在周公旦尚未出現前的王朝,王位繼承是“兄終弟及”制度,哥哥去世,無論有沒有兒子,王位將由弟弟繼承。而周公旦一來輔政,就廢除了“兄終弟及”制度,創立嫡長子制度,剝奪了管叔的王位繼承權。如果周公旦是為了王位血脈能夠更加純正可以理解。

    但周公旦在周武王聯合各諸侯、部落,涿鹿之戰,擊潰商軍主力,進入商都,宣告商王朝滅亡,分封功臣、親屬的時候。周公旦不斷向周武王提取意見,希望周武王將擁有王位繼承權的管叔,分封到遙遠的管地,監督商朝遺民和商朝王室後人武庚祿父,最後周武王聽取了周公旦的意見。

    “三監之亂”平定之後,參與“三監之亂”的蔡叔和武庚祿父都沒有被殺,單單隻有親哥哥管叔被就地處決。

  • 4 # 舍我談歷史

    武王伐紂,實現了商和周的朝代更迭,周武王也由此成為了天下共主,建立了新的王朝。然而在完成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後的三年,武王病逝,繼承周天子位置的周成王年幼,由其叔叔周公旦攝政,成為周朝實際的掌舵人,但周公旦無論如何不會成王。

    首先,周公旦是西周王朝的主要建立者,深知創立基業的艱難。作為周武王的親弟弟,和姜尚一起成為周伐商的重要謀劃者,他很清楚周建立之初面臨的困難,殷商的上層貴族還需要安撫,突然由一方諸侯升格為天下之王,不願意臣服的舊諸侯很多,周王朝能不能維持下去都是未知數。周公旦作為武王的託孤之人,根本就沒有時間考慮稱王之事,他要處理朝政和開展東征。況且以他的謹慎、小心也不可能做出僭越之事。

    其次,周公旦是周朝典章制度的建立者,他會主動遵守宗法制度和周禮。作為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周公旦很好的確立了周初的各項制度併成為維護周朝統治的制度,其中最主要的是宗法制度和周禮,透過制定和推行一套維護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級的典章制度,確立了周天子不可動搖的位置。這種位置一直延續到秦滅東周。作為創立者,周公旦不可能踐踏自己的制定的制度,愚蠢的稱王,淪為笑柄。

    再者,周宗室內部並不和諧,周公旦即使有想法也不會貿然稱王。周公旦攝政是遭受的流言蜚語,包括年幼的周成王起初對他也有猜忌的,武王的其他弟弟們更是懷疑他已經控制周王室的權力,圖謀篡位,聯合殷商貴族發動叛亂,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監之亂。雖然很快平定下來,但也反映出周王室內部反對他的聲音存在,並且是自己的親兄弟。即使有稱王之心,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另外,周初已開始分封諸侯,周天子的權威性已得到分封諸侯中的姬姓成員和功臣的廣泛認可,一旦有變化,他們會毫不猶豫的站在成王一邊,周公旦不會傻到去稱王。

    最後,周公旦雖然有一定的威望,但周朝不是他一家獨大。周朝比較有威望的還有召公和姜尚等人,他們對於周的建立和維繫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也分別獲得了封國,成為諸侯,他們和其他功臣的存在,極大的限制了周公旦權力擴張,促使他不會做違規之事。

    當然,周武王選擇周公旦攝政,是看中了周公旦的能力、魄力、忠誠。周公旦在危難困苦和流言蜚語中,把父兄的打下的天下打理的非常好,周公旦在輔政七年後,把權力交給了周成王,不貪權、不戀位更說明周公旦始終把自己作為臣子,一心一意為家族大業。純屬個人觀點,歡迎關注指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賽科龍RA2小排量復古動力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