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知足常樂0724

    看每一個人的文化底蘊,是那麼一回事就行了。很多朋友想學寫古詩,但是常常受到格律的困擾,記不住怎麼辦?今天我在這裡教大家一首我自己編的平仄歌,相信你會很快就記住了,先說一下什麼叫平仄?所謂的平仄就是聲調,平,就是指音平聲和陽平生聲,就是現在常說的第1聲和第2聲。所謂仄就是上聲和去聲,就是現在常說的第3聲和第4聲。當然在古漢語中,入聲也屬於仄聲。我現在以五言律詩為例來說一下,詩的基本格律,五音律詩的基本格律只有4種,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這是絕句,律詩怎麼辦?重複一遍。

  • 2 # 百味寫春秋

    您想了解詩歌、對聯的平仄,只須弄清三個要點,一會兒就記住了:

    一、詩歌、對聯都屬“格律詩”。所以,講究平仄。二、何為平仄?

    漢字有四聲,先背四聲歌訣:

    《分四聲法》1、平聲平道莫低昂,(平)2、上聲高呼猛烈強,(仄)3、去聲分明哀遠道,(仄)4、入聲短促急收藏。(仄)

    先辨四聲,就會辨平仄。

    漢語拼音的第一、二聲為“平聲”;第三、四聲為“仄聲”;方言裡的入聲為“仄聲”。

    三、平仄在律詩中的使用: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例:(平平仄仄)或(仄仄平平)。

    2、平仄在對句中是對立。例:

    對聯:上聯(仄平平)下聯(平仄仄)

  • 3 # 知足常樂32

    對聯、詩歌如何做好平、仄?何為“平”?何為“仄”?

    所謂對聯、詩歌的平仄,就是指對對、作詩過程中在用字的聲調上面有些要求。對聯脫胎於詩詞曲賦,那就從題主提到的詩歌說起。

    詩歌也不是都講平仄,講平仄的是格律詩(也叫近體詩),古詩和現代詩就不太講究。格律詩,按句數多少分為絕句(四句)、律詩(八句)和排律(十句及以上);按每句的字數多少,主要分為五言詩和七言詩。先看五言詩平仄安排的四種句式:

    1.中仄中平仄(仄起仄收式或仄起不入韻式)

    2.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式或平起入韻式)

    3.中平平仄仄(平起仄收式或平起不入韻式)

    4.中仄仄平平(仄起平收式或仄起入韻式)

    以上四式標“中”者,表示該字位平仄均可。因首字有不論平仄的情況,故以各句第二字為準論“起”,仄者即仄起,平者即平起;各句也以末字的平仄來論“收”。

    近體格律詩都押平韻,上述2、4句尾平收者就是入韻式,1、3句尾仄收者就是不入韻式。四種句式中,每句的第二、四字平仄不同,這個法則叫“替”,即兩字一個節律(有叫音步的),前後節奏點(有叫音步重點聲)上的字聲要替;1、2兩種,3、4兩種各自相對而言,第二、四字都是平仄相反,這個法則叫“對”,即詩中構成一聯的上下兩句要對;2、3兩種相對而言,第二、四字都是平仄相同,這個法則叫“粘”,即詩中前後兩聯,前一聯的下句和後一聯的上句要粘。格律詩無論句數多少,都要求偶數句押韻,即2,4,6,8……句末須為平收。首句可押可不押。其他奇數句不押。上面的四種句式都可以作為五言格律詩的首句。一首詩用到的具體句式,一般又都用“對粘”法則來組合。請注意,上述四種句式中,只有句式1的第一、三字平仄不論,句式3、4便只有第一字可以不論,句式2的哪個字都不能不論,這是因為後者如果第一字也不論了,可能出現該句除末字外只有一個平聲的情況,會犯“孤平”聲病。所以,平常說的一三(五是指七言句說的)不論,二四(六也是指七言句說的)分明,是有條件的,不能不加分辨。

    七言詩相較五言詩的句式,就是在上述句式的前面各加兩個字,五言句原第二字為仄(平)的,新加的第二字應平(仄),第一字不論,五言句原第二字順為七言句的第四字,餘皆類推。七言詩的句式亦有四種:

    1.中平中仄中平仄(平起仄收式或平起不入韻式)

    2.中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式或仄起入韻式)

    3.中仄中平平仄仄(仄起仄收式或仄起不入韻式)

    4.中平中仄仄平平(平起平收式或平起入韻式)

    七言詩的句式平仄安排,和五言詩一樣,句中要替,句間要對,聯間要粘。

    對聯裡的平仄聲律,除了不要求押韻外,其實比格律詩更講究,但由於它還脫胎於其它文體,比如可加領字、襯字,句法就豐富,所以在具體安排上也更靈活。在節奏長短上並不固定為兩字,可依語意為三字甚至更多。需要說明的是,採用五七言詩句句法的,平仄安排還是遵循詩律。下面以我的一副荔枝聯舉個例項吧:

    尚書懷,妃子笑,淮枝連黑葉,陳紫帶元紅,品種齊全,應有都有;

    核如豆,乳似漿,粉臉扮珠胎,薄皮還厚肉,甘甜滋味,想嘗就嘗。

    注:上聯中尚書懷、妃子笑、淮枝、黑葉、陳紫和元紅,皆荔枝品名。聯中平仄均依平水韻。

    上下聯各二十四字,六個分句,不是短聯,也不夠長聯,算箇中長聯。這種聯,不用“自對”手法,是不好作的,就先了解下:

    上聯一、二分句,各以三字幅中(聯的一邊為幅,相對部分不在一個分句裡)自對;三、四分句,句首句尾各以兩字句中自對;五分句,各以兩字同義連用字詞中自對。下聯一、二分句,三個字依次分別相對,也算幅中自對(顯然橫向去看,上下聯此處的詞法、句法都不對應,如果不是用了自對辭格,這就不能成對,因此採用自對的,不光讓原本聯間不對的能成對,原本聯間寬對的成工對,還能讓對聯的詞法、句法形式多樣,便於聯句展開);三、四分句和五分句,也跟上聯一樣,各是句中自對和詞中自對(二字詞本身詞中相對,橫向對幅相應位置也是類似情形的,也叫互成對)。

    再看聯句的平仄安排。

    上聯一二分句,仄平平,平仄仄,“尚書懷”實際是平平平,這種情況放在下聯聯尾,或者五七言詩句式分句的後三字,就不可以,這叫“三平尾”,是大忌,曾作過一副十一字的兩分句聯,就忌諱這個“三平尾”,把它換成了“狀元紅”,在這裡,一是避免與四分句“元紅”重字,二是各分句的首字平仄可以從寬掌握,當然四六言句式的不必多慮。三四分句,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就是一對五言詩句式。五分句,中仄中平,兩字一個節奏替換。六分句,平仄平仄,因兩個“有”字疊語,故一字一換,聯末要落在仄聲上。

    下聯一二分句,平平仄,仄仄平,“核如豆”實際是仄平仄,和前面說的是一個道理,首字從寬,有人可能會問,把“如”“似”兩者之間調個過,可不可以,其實可以,那樣一來,句式平仄正好與上聯相對,我之所以這樣,是儘量避免“三仄”情況出現,“三仄尾”也跟上面講的“三平尾”差不多,是對聯的忌諱,只不過沒那麼嚴重,透過這一對比,清楚地看出,如果不是採用自對辭格,上下聯間平仄也不能成對。三四分句,中仄仄平平,中平平仄仄,和上聯之間各自相對。五分句,中平中仄,跟上聯相對。六分句,仄平仄平,也與上聯相反。

    再次說說多句聯的句腳平仄安排。此聯採用“馬蹄格”,所謂“平頂平”“仄頂仄”,兩兩交替,上聯:平仄仄平平仄;下聯:仄平平仄仄平,惟這樣安排,才便於採用自對辭格。

    最後說說何為“平”?何為“仄”?平,是指用平聲字,仄,是指用非平聲字。具體說來,如今的詩詞、對聯,所用聲韻均實行雙軌制,一個是按現代語音確定的中華新韻,一個是按中古語音確定的平水韻。新韻有四聲,陰平、陽平(一、二聲)算平聲,上聲、去聲(三、四聲)算仄聲。平水韻也有四聲,只不過平聲不分陰平陽平,仄聲裡頭多了個入聲(古入聲被分派到現代語音的其它聲裡),即古四聲除平聲單列一類以外,上去入三聲都屬於仄聲。現在人們寫詩作對,不熟悉平水韻的,用新韻即可,一些人為欣賞或寫作古詩詞而對平水韻瞭解的,多用平水韻。需要指明的是,詩也好,對聯也好,同一作品裡不能新韻古韻混用,就是別這個字按新韻,那個字又按古韻,到底按哪個,讓人辨不清。一般圈裡人有個約定俗成,用新韻的要標明,不標明的視為按古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去跑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