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元靖公子
-
2 # 不知怎樣亻
唐朝的歷史我不全通.但我知道唐朝的歷史不真實.歷朝的皇帝都有更改.最嚴重的是李世民唐太宗.他是有名無實的皇帝.玉璽被他的女官蘇定方的女兒蘇美玲握在手中藏在有機關的密洞中.......蘇美玲死後玉璽才到李世民手中.但二年後李世民也駕崩了.他死在慢性中毒是蘇美玲乾的.因為她以為推悲圖中算到唐朝出女皇認為是她.所以下此毒手..我說的信不信由你.
-
3 # 大先生的故紙堆
元和中興,似乎沒有唐朝那幾個四個字的歷史事件著名,比起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安史之亂,它的知名度真的要小的多了。而唐憲宗,跟唐玄宗、唐太宗相比,也不是在一個現象級。但是,元和中興卻也完成了一次大逆轉和觸底反彈,只不過最終沒有實現,而大唐盛世也走走向了衰敗,不禁讓人惋惜。
大家最熟悉的是光武中興,中興這個字眼是很提振士氣的,只不過唐憲宗沒有把握好這次絕佳的機會,雖然在他的統治下,一度衰敗的國家開始有了起死回生的跡象,而年號元和這個年號的字面意義也是透露出一種國家的統治要回歸正規的趨勢。
雖然唐憲宗李純也有著許多所謂昏君的劣跡和短處,但總體說來,他還是一個靠譜的帝王,登基之時年輕而且奮發有為,一直把李氏王朝的開創人李世民當做自己的榜樣,法上而得中,他確實也在加強中央集權和削弱藩鎮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他的手下,也出現了幾位賢能的名相,杜黃裳、裴度、李絳這幾位在唐史中也是赫赫有名。但是一度出現的中興局面在深層次上也存在著隱憂,特別是宦官專權這個中國歷史上統治者最容易犯的弊病也困擾著這個剛有點起色的王朝。
出現了拐點,而逆市上揚的大好局面在唐憲宗的突然暴斃後,便一落千丈了,長安城再次陷入了混亂和無序。足球場上經常有這樣的情形,比分落後,再次扳平後本來可以乘勝追擊,結果又被對手攻入一球,這樣計程車氣大打折扣。
而我們的泱泱大唐也就此一蹶不振了。
-
4 # 希望星晨58298869
元和中興 是指唐朝唐憲宗在位的早期,為重現貞觀之治與開元盛世的輝煌,而進行勵精圖治,曾經使國家政治一度回到正軌,形成中興的局勢,唐憲宗用元和為年號,因而得名。
唐憲宗登位早期是個有抱負、有作為的皇帝,登上九五至尊的寶座後,“讀列聖實錄,見貞觀、開元故事,竦慕不能釋卷”,崇拜創業的太宗和頗有治國能力的玄宗,並作為效法的榜樣,成為二人鐵粉!
為鞏固中央集權,壓抑藩鎮勢力膨脹的局面,他廣納諫言,不拘一格,想方設法地提高宰相地位,維護宰相的權威,並武力平定了藩鎮的叛亂,終於有了“中外鹹理,紀律再張”,從而形成了“唐室中興”的盛況。
憲宗小有功績後,自以為有太宗、玄宗之功,變得驕奢淫逸,而且開始親小人,遠賢臣,重用皇甫鎛而罷賢相裴度,所以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如曇花一現後迅速凋零。
回覆列表
元和中興,是唐朝自安史之亂以後第一次中興,以往論之多歸於唐憲宗一人,其實這是唐朝四代皇帝共同努力的結果。40年三代皇帝的努力,加上唐憲宗個人能力和賢臣良將的默契配合大唐迎來第二個春天。
萌芽:代宗:為人寬厚隱忍,為了恢復殘破的國家,姑息藩鎮,撫平戰亂休養生息,協調與周邊各國的關係,加強中央集權,懲治宦官,先後殺掉程元振和李輔國,一些不聽話的權臣常被“強盜”殺死或賜“自盡”。由於天災人禍連年不斷,國庫空虛,唐朝社會經濟陷入內外交困之中。委任劉晏、韓滉進行經濟改革,收回神策軍軍權,仁政惠民,國家逐漸呈現安定局面。
德宗:這位皇帝在歷史中風評很差,進奉和宮市這種對民眾的斂財行為為人詬病,但是在其他很多方面可以這麼說德宗的種種行為才有了後來唐代100多年的穩定局面,德宗早期為人急躁以致造成四帝二王之變,興元元年(784年)任用李泌為散騎常侍(787年拜相)進行改革,廢除了早期很多的苛捐雜稅,大力擴充神策軍,採納李泌的“平蕃策”即對外聯合回鶻、南詔、大食、天竺打擊吐蕃。為此派宦官楊良瑤由廣州出海出使大食,達成貞元之盟。在國內德宗時期天災頻繁,數次賑災安民,支援開展“古文運動”整頓文風,軍事上任用韋皋等良將,開邊西南,收復數城,西山八國內附,取得了青溪關、瀘水、維州三次大捷,扭轉了肅宗以來對吐蕃的戰略劣勢,德宗時期又恢復了多國朝貢大唐的局面。
順宗:進行永貞革新革除了不少德宗時期的弊政。
開局:唐憲宗是個奮發有為的皇帝,他即位後,“讀列聖實錄,見貞觀、開元故事,竦慕不能釋卷”,他把“太宗之創業”、“玄宗之治理”,都當作效法的榜樣。為了糾正朝廷權力日益削弱、藩鎮權力膨脹的局面,他提高宰相的權威,平定藩鎮的叛亂,任用,杜佑,李吉甫,杜黃裳,程異,武元衡,裴度,王播,李愬,烏重胤 李光進,李光顏等名臣良將開始撥亂反正。
削藩:元和元年(806年),先以高崇文討平劍南西川節度使劉闢,旗開得勝,又使河東節度使嚴綬討伐夏綏留後楊惠琳,收復夏綏。
元和八年(812年),魏博節度使田季安死,田興受鎮兵擁護掌權,中央任命為節度使,遂歸順中央,賜名田弘正。
元和九年(814年),淮西節度使吳少陽死,其子吳元濟割據申、光、蔡三州,憲宗發兵近九萬人進討,久戰無功。十二年(817年),任命宰相裴度為淮西宣慰處置使,負責統帥全軍。憲宗派李愬討平淮西節度使吳元濟,申、光二州守軍亦降。
後橫海節度使程權奏請入朝為官,朝廷收復滄、景(治今河北景縣東北)二州。
幽州(今北京)劉總上表請歸順。
成德鎮上表自新,獻德、棣(今山東惠民東南)二州。
貶昭義節度使盧從史為驩州司馬。
元和十四年(819年)二月,劉悟殺節度使李師道降唐。淄青李師道亦平,收復淄青十二州。
外交和武力開邊西垂收復故土:元和初年唐朝與吐蕃恢復友好關係以後,吐蕃希望透過會盟的形式來鞏固與唐朝的關係,以便集中精力對付中亞的大食帝國;也希望透過全盟確定其所佔土地的合法性。唐憲宗也希望透過鞏固與吐蕃的友好關係,保持西北邊境的安定,以集中精力解決東面的方鎮問題。因此雙方都有進行會盟的願望和要求。但是,憲宗並不想無條件地與吐蕃結盟:當年唐德宗時吐蕃“平涼劫盟”的教訓憲宗不會忘記。在憲宗看來,唐朝如果不能掌握安樂、原州、秦州三個軍事要地,吐蕃會利用地理上的優勢隨時揮師東下威脅長安,那樣即使唐吐有了會盟,也是靠不住的。憲宗因此提出,要會盟應當首先歸還唐朝三州之地。這是會盟的前提條件。
對於唐朝的這一要求,吐蕃一方最初是同意的。但到了元和四年(809年)冬天,當吐蕃論與勃藏來使時情況起了變化。吐蕃來表中不再提及三州歸唐之事。為此,憲宗向吐蕃宰相缽闡布發去一封長信。為了解事情原委,今移錄如下:
吐蕃宰相沙門缽闡布:論與勃藏至,省表及進奉,俱悉。卿器識通明,藻行精潔,以為真實合性,忠信立誠,故能輔贊大蕃,葉和上國。弘清淨之教,思安邊陲;廣慈悲之心,今息兵甲。既表卿之遠略,亦得國之良圖。況朕與彼蕃,代為舅甥,兩推誠信,共保始終。覽卿奏章,遠葉朕意。披閱嘉嘆,至於再三。所議割還安樂、秦、原等三州事宜,已具前書,非不周細;及省來表,似未指明。將期事無後艱,必在言有先定。今信使往來無壅,疆場彼此不侵,雖未申以會盟,亦足稱為和好。必欲復修信誓,即須重畫封疆。雖兩國盟約之言,積年未定;但三州交割之後,剋日可期。朕之衷情,卿之志願,俱在於此,豈不勉歟?又緣自議三州已來,此亦未發專使。今者贊普來意,欲以再審此言,故遣信臣,往諭誠意,即不假別使,更到東軍。此使已後,應緣盟約之事,如其間節目未盡,更要商量,卿但與鳳翔節度使計會。此已處分,令其奏聞。則道路非遙,往來甚易,頗為便近,亦冀速成。更待要約之言,皆已指定,封疆之事,保無改移。即蕃漢俱遣重臣,然後備將成命,事關久遠,理貴分明。想卿通才,當稱朕意。昔者鄭叔矩、路泌,因平涼盟會,沒落蕃中。……今既約以通和,路泌合令歸國;叔矩骸骨,亦合送還。表明信誠,兼亦在此。其論與勃藏等,尋到鳳翔。舊例:未進表函,節度不敢聞奏。自取停滯,非此稽留。昨夜方進表函,施令召對。今便發遣,更不遲迴。仍令與祠部郎中兼御史中丞徐復,及中使劉文璨等同往。其餘事宜,已俱與贊普書內。卿宜審於謀議,速副誠懷。兼有少信物賜卿,具如別錄,至宜領也。冬寒,卿比平安好。遣書指不多及。
憲宗在信中明確地指出,割三州之事上次信中已經說明,“非不周細”,可吐蕃來表卻“似木指明”。憲宗認為,如果重修盟誓就必須重劃疆界,歸還三州。在這個問題上,唐朝不願作出讓步。憲宗強調,如果吐蕃歸還三州會盟則馬上可以進行。憲宗又退一步講,如果吐蕃不願作出讓步,保持現在這樣的友好關係也是完全可以的。憲宗在信中提出,為商量的方便授權鳳翔節度使具體進行談判。同時,憲宗要求吐蕃一方應將當年“平涼會盟”時劫獲的唐臣路泌等人及已在吐蕃身亡的鄭叔矩的遺骨歸還唐朝,憲宗認為這也是吐蕃表示誠信應該做的一件事。
最後,憲宗解釋了吐蕃使者論與勃藏在鳳翔被稽留未能及時入朝的原因。
通現憲宗的全信,既表現了唐朝在會盟必須割還三州這個問題上的原則性,同時,也提出可以保有和維持現在這樣一種友好關係的靈活性。憲宗向吐蕃發出此信以後,吐蕃兩次派使來唐。元和五年(810年),吐蕃派論思邪熱來朝,歸還鄭叔矩之柩,放還路泌及鄭叔矩的兒子鄭文延等13人。在來表中吐蕃表示不能接受憲宗關於歸還三州然後會盟的要求,強調三州並不是吐蕃侵襲的土地,不應割屬大唐。來信還辯解說,最初同意割讓三州的意見事先未經贊普批准。
對於吐蕃的來信,憲宗持十分慎重的態度,元和五年六月,憲宗命令宰相杜佑等大臣與吐蕃使者在中書令廳中進行會談。七月,再遣鴻臚少卿攝御史中丞李銛為入蕃使,吳王府長史兼待御史吳暈為入蕃副使出使吐蕃。在給吐蕃宰相尚綺心兒等人的信中憲宗再次申明唐朝的立場。指出,自討論會盟問題以來,“頗歷歲時。”雙方都想早點結盟,以為永久之好。雖然雙方的誠意彼此都不懷疑,但具體談到盟約,仍然需要商量。
元和十三年,當憲宗平定淮西方鎮以後,唐吐關係惡化。十月四日,吐蕃軍隊進攻宥州。十二日,駐靈州唐軍出兵,在定遠城向吐蕃軍隊發起進攻,擊敗吐蕃軍隊2萬人,殺2千人,俘節度副使1人,判官長行39人,此外,獲得大量牲畜。十四日,平涼鎮遏使郝毗也向吐蕃發起進攻,擊敗吐蕃2萬人,收復了憲宗曾多次與吐蕃交涉的三州之一的原州,獲取大量羊、馬。同時,夏州節度使田縉於靈武擊敗吐蕃3千人。十一月一日,夏州後軍擊敗吐蕃軍隊5萬人。靈州唐軍攻破吐蕃長樂州的羅城。在西川,節度使王播率唐軍收復峨和、棲雞等地。吐蕃入侵唐朝遭到了西邊守軍的全面反擊並收復部分城池。史稱:“中外鹹理,紀律再張,果能剪削亂階,誅除群盜。睿謀英斷,近古罕儔,唐室中興”。
元和中興局面就此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