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細嗅薔薇何為猛虎

    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日本人特殊的情感訴求。個人是環境性格論者,日本歷史本土太多地理災難,日本人的情感表達表面是更加內斂的,而內心深處卻又一座火山。平淡的憂傷下,有些毀滅的傾向

  • 2 # 天下風雲吾且忍

    要討論“物哀之美”我們首先了解一下“物哀”這個詞什麼意思。在黎躍進先生所著《東方文學史論》中,他是這樣解釋的:“‘物哀’這個詞很難譯成漢語,其含義大致是人由外在環境觸發而產生的一種悽楚、悲愁、低沉、傷感、纏綿悱惻的感情,有‘多愁善感’和‘感物興嘆’的意思。”也有理論學家稱之為“幽玄”,就是一種語言難以表現的幽深的趣味和餘情,是一種言外餘韻與朦朧之美。

    日本文學中“物哀”由來已久,在日本最早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中就有濃濃的“物哀之美”,而這本書對後世影響極大。川端康成在談到《雪國》的創作時,就表示深受《源氏物語》的影響。

    那麼這種在日本文學中始終瀰漫的淡淡的哀愁,纏綿悱惻的情緒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很多人認為這與日本民族的性格有關,但也有學者認為這只是其文學的一種表現手法,與民族性格關係不大。但我認為民族性格恰恰是其文學創作的一個直接的表現。

    日本民族自古就生活在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生活物質長期匱乏的環境中,危機感由來已久,這種危機感已深深的融入的每一個日本人的血液中,自然而然的也會影響到他們的藝術創作。尤其是二戰以後,日本作為戰敗國,其民族士氣一落千丈,絕望與迷茫充斥了整個日本社會,藝術創作者對周圍環境的變化更加敏感,所以其作品“多愁善感”“感物興嘆”表現的更加淋漓盡致,日本現代文學相比古代對“物哀”的表達有過之而無不及,甚至其動漫作品中“物哀”也佔了相當的比重。

    日本文學有人喜歡,也肯定有人不喜歡,但它能夠在世界文學的殿堂上佔有一席之地,必有其獨特的審美和價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挾天子以令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