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英語趣味小影片

    論語十二章第一章的理解和體會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論語十二章中的第一章,我覺得把它放在開頭是很好的選擇。一句話,說明了三個道理——複習、以學為樂、為人之道(可改用三個句子來概括)。

    複習是學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以前對此句理解甚淺,雖然也複習但從未“時”習之,不按時。每次都是等到大考時,再一起復習。現在,在爸爸的幫助下,稍微好了點。我看過某心理學家的遺忘曲線圖:剛學完時能記住很多內容,但是在學後的短時間內遺忘的速度很快,經過一段時間才保持在一定水平上,不過,此時記住的只剩百分之二十了。因此,按時複習是很重要的。(從心理學理論來證明,有說服力)

    “有朋自遠方來”。朋友是人生中的一條路,一個助手(可改為一位良師、一筆財富等)。但這裡的“朋”指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和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學習的確很開心。

  • 2 # 闌珊fff

    學而”這三句話,之所以成為論語的開篇之作,實際上概括了人生最重要的三件大事:學習,交友,修身!

    “學而時習之”,“習”字,有說是“複習”,孔子不是說了嘛,溫故而知新;還有個說法是“實習”——學以致用。但不管是複習還是實習,第一句話代表“學習”是毫無疑問的。

    “有朋自遠方來”,古代“同師為朋,同志為友”。所以孔子所說的朋,至少是能夠談得來的,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那些人,並不是天天過來找你喝酒,找你閒聊,找你說東家長西家短的酒肉朋友和市井儈夫,這樣的朋友,估計孔子不僅樂不起來,煩都煩死了。

    “人不知而不慍”,通常就是“註釋”中的解釋。講的是對自身修養的鍛鍊,對自我的正確認識。其實也聽說過還有另一種解釋:“知”和“智”在古代是通用的,論語裡有“知者不惑”,所以,這句話也可以解釋成:人有時候並不聰明,但他也不會抱怨。這一點很難得,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但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不知為知之,知之為通之,以為自己很了不起,別人說個什麼,他馬上就會說“這個啊,我知道,我太在行了!”,好象天下大事,無所不曉,世間萬物,無所不知。做人不僅要承認自己的知,更要承認自己的無知。知識浩如煙海,學問窮通天下,誰也無法將其讀完讀精,所以,無知並不是恥辱,用貧乏來掩蓋無知才是恥辱。對自己有客觀的認識和評價,也是君子修為的重要方面!

    讀好書,交好友,定好位,我覺得也可以這樣去理解這三句話。

    至聖先師(或者說後人編纂論語者)以此做論語開篇,確實是把這三件事作為人生中極重要的大事情來看的,想真正做好也的確不易!我也努力把這三件事做好吧!以此自勉!

  • 3 # 詩林擷英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2.【譯文】:孔子說:“學到的東西有機會付諸於實踐,這難道不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嗎?”

    3.學而”這三句話,之所以成為論語的開篇之作,實際上概括了人生最重要的三件大事:學習,交友,修身!

    讀好書,交好友,定好位,我覺得也可以這樣去理解這三句話。

    至聖先師(或者說後人編纂論語者)以此做論語開篇,確實是把這三件事作為人生中極重要的大事情來看的,想真正做好也的確不易!我也努力把這三件事做好吧!以此自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寶6歲,嚴重的拖延毛病!如果你是孩子的家長您會壓住火不發脾氣嗎?您會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