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能力提升進修班
-
2 # 峰峰老九
諸葛亮的識人方法是“志、變、識、勇、性、廉、信”:
1.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
透過探究一個人對對與錯的看法,我們可以看到他的心智,志趣和立場。如果在大是大非問題模稜兩可的人,必然是無法委以重任。
2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
用無懈可擊的言辭把他逼到理屈詞窮處,讓他毫無還嘴之力,看其反應如何。弱者無力改變,垂頭喪氣;強者反應機敏,定有反擊之力。
諸葛亮認為,一個能言善辯的人,必須是一個思維敏捷的人,同時也是一個無所不知的人。
3.諮之以計謀而觀其識
向一個人提出方方面面的問題,讓他出謀劃策,就能看他的謀略是否深遠、見識是否獨特。那些毫無計謀、遇事便束手無策的人,遇到突發事件只會力不從心,無法顧全大局。
4.告之以難而觀其勇
遇到危難險重的事,正是考驗一個人的勇氣和膽量的時候,能夠臨危不懼,遇事不慌,迎難而上,千方百計解決困難的人,才是最為需要有膽識有勇氣的人。
諸葛亮在重用一個人之前,常常人為地創造一個逆境,觀察對方是否具備足夠的勇氣戰而勝之,沒有敢趟地雷陣、越險灘的非凡勇氣,關鍵時刻就不可能承擔起重任。
5.醉之以酒而觀其性
在酒桌上考察人的品性,酒喝到一定程度時,有的人就再也遮掩不住本性,顯示出真實的自我。醉酒之後仍然有禮有節,不失儀態的人,正直之心溢於言表的人,值得交往與託付。
6.臨之以利而觀其廉
給他利或權,看他是否經得起誘惑,品行高潔的人應該是不貪不義之財,不得不仁之利,不取不當之錢,且能想到和兼顧到別人和社會的利益。
7.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託付對方辦事,看對方是不是一個誠信的人。誠信,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一個人若是說話不算數,就不值得別人信賴。葛亮的用人政策是相當高明的。
正是由於諸葛亮用人的不拘一格,才會使只擁有一州之地的弱蜀,在與強魏與東吳的較量中,沒有因為土地缺乏的原因,而人材太過缺乏。對於這一點,諸葛亮本人是功不可沒的!
“夫治國者猶於治身;治身之道,務在養神,治國這道,務在舉賢。是以養神求生,舉賢求安。”(見《諸葛亮集。便宜十六策。舉措》)這是諸葛亮講“舉賢”對於治國的重要。
“國之有輔,如屋之有柱。柱不可細,輔不可弱,柱細則害,輔弱則傾。”。(見《諸葛亮集。便宜十六策。舉措》)這是諸葛亮講“賢才”對國家的重要程度。
“柱以直木為堅,輔以直士為賢;直木出於幽谷,直士出於眾下。”。(見《諸葛亮集。便宜十六策。舉措》)這是諸葛亮講要不拘一格地提拔人材。
這裡試對諸葛亮的用人特點和用人原則加以總結。
諸葛亮用人的第一個特點和原則,就是用“德才皆備”的眼光來衡量人材。
在封建社會下,“忠”、“孝”一直被奉為“德”中之最。對一個國家和政權來說,忠誠則又是首要之“德”。諸葛亮稱讚蔣琬道:“託志忠雅,當與吾共贊王業者”(見《蔣琬傳》);他贊董和“有忠於國”。(見《董和傳》);他贊陳震“忠純之性,老而益篤”。(見《陳震傳》);贊楊洪“忠清款亮,憂公如家”(見《楊洪傳》)。贊王平“忠勇而嚴整”(見《王平傳》);贊姜維“忠勤時事,思慮精密”、“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見《姜維傳》)。在《前出師表》裡,也稱讚郭攸之、費文偉、董允等人以“此皆良實,志慮忠誠”。而與之相反,諸葛亮彈劾李嚴“受恩過量,不思忠報”,“安身求名,無憂國之事”。(見《李嚴傳》);彈劾廖立“奉先帝無忠孝之心”,“坐自貴大,臧否群士。”(見《廖立傳》)。從以上諸葛亮的一褒一貶,就可以看出諸葛亮的用人原則,只要是忠誠於蜀漢政權,願意為蜀漢政權出力之人,都可以提拔之。因此,忠誠與否,是諸葛亮衡量人材是否有德的核心內容。
諸葛亮用人的第二個特點和原則,就是用人之長,對人材不責其全備。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諸葛亮當然懂得這個道理。許靖原為劉璋手下為官。劉備入蜀後,先後封其為左將軍長史、太傅和司徒。但其實以許靖的真才實學,並不足以當此重任。法正曾說許靖是“獲虛譽而無其實者”(見《三國志。蜀書。法正傳》)。劉備本來不想用許靖,可法正卻勸劉備道:然今“主公始創大業,天下之人不可戶說,靖之浮稱,播流四海,若其不禮,天下之人以是謂主公為賤賢也。宜加敬重,以眩遠近,追昔燕王之待郭隗。””(見《三國志。蜀書。法正傳》)。諸葛亮也有相類似的意思。他向劉備諫道:“靖人望,不可失也,借其名以竦動宇內。”(見《諸葛亮集。文集。稱許靖》)許靖此人的名氣很大,又與魏國名士陳紀、袁渙、華歆、王朗親善。諸葛亮本人也“皆為之拜”。(見《許靖傳》)。
再如同魏延、楊儀。魏延雖說“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但其“善養士卒”,又很能打仗。諸葛亮駐漢中時,”更以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遷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十二年,亮出北谷口,延為前鋒”(見《三國志。蜀書。魏延傳》)。楊儀雖也“性狷狹”,但他卻也有真才實學,劉備與他在談論軍國計策,政治得失之時,總被楊儀的高見而大為高興。有“規畫他部,籌度糧谷,不稽思慮,斯須便了”的好處。因此“建興三年,丞相亮以為參軍,署府事,將南行。五年,隨亮漢中。八年,遷長史,加綏軍將軍。……軍戎節度,取辦於儀”(見《三國志。蜀書。楊儀傳》)。諸葛亮本人在每次考慮到此二人時,也總是“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見《楊儀傳》)。“終亮之世,各盡延、儀之用者。”(見《三國志。蜀書。費文偉傳》)。
此外還包括法正的心胸不寬、“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見《法正傳》);何詆的“好聲色、不治節儉”(見《三國志。蜀書。楊洪傳》裴注引《益部耆舊傳雜記》);李嚴的“腹有鱗甲”(見《三國志。蜀書。陳震傳》);張裔的“性不公平”(見《楊洪傳》),諸葛亮都能正確對待,讓他們在能充分發揮他們作用的地方各司其職。這和曹操的“唯才是舉”原則不是非常相像嗎?
諸葛亮用人的第三個特點和原則,在於能夠充分識別人材、發掘人材。
蔣琬字公琰,零陵湘鄉人。他隨劉備入蜀,任廣都縣長。劉備在一次的遊觀中,突然來到了廣都,發現蔣琬眾事不理,又喝得大醉,劉備非常生氣,要加罪與蔣琬。諸葛亮深知蔣琬其人的才幹,他勸劉備道:“蔣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為政以安民為本,不以修飾為先,願主公重加察之。”(見《三國志。蜀書。蔣琬傳》)這和龐統當年的情形是完全一樣的。果然不出諸葛亮之料,蔣琬的確是一個治國的大才,他後來被前後任為尚書郎、丞相府東曹掾、參軍、長史加撫軍將軍。諸葛亮曾經秘密地對後主說:“臣若不幸,後事宜以付琬。”(見《蔣琬傳》)。在諸葛亮死後,他更與費文偉等人一起,挑起了治理蜀國的重擔。 何詆的情況與蔣琬也差不多。何詆字君肅,自幼寒貧,為人寬厚通濟。開始時任督軍從事。他也和龐統、蔣琬相類似,整日“遊戲放縱,不勤所職”。諸葛亮聽說後,決定來一次突然“襲擊”,親自考察一番。其他人都為何詆捏一把汗。何詆當聽說諸葛亮要親自下來考察他的工作時,急忙連夜張燈審問犯人,解讀有關訴狀。在諸葛亮第二天早上來到前,何詆只用了一個夜晚的時間,就把所有案子都暗記於胸,“答對解釋,無所凝滯”,諸葛亮本人對此也很驚訝。為此,他不僅未免何詆的官,而且還提拔何詆為成都縣令。後來郫縣縣令的職位有所空缺,諸葛亮又讓何詆一人兼任兩職。何詆本人也沒有浪費諸葛亮給他表現的機會,努力工作,正確斷案。後來,汶山地區的少數民族發生了不穩定的情況,諸葛亮又提拔何詆為汶山太守,汶山地區在何詆的治理下,很快就“民夷服信”。又先後派何詆出任廣漢太守和犍為太守。(見《三國志。蜀書。楊洪傳》裴注引《益部耆舊傳雜記》)。可見,諸葛亮在識人上也是很有其獨到之處的。
諸葛亮的第四個用人特點和原則,就是能不問資歷的深淺,不以官位的高低,不以是否是降將來區別看待人材,只要有才的便用!
王平字子均,巴西宕渠人。他原來只是魏軍的一個下級官員。在漢中之戰投降劉備之後,任牙門將、裨將軍。王平本人沒什麼文化,“手不能書,其所識不過十字”,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簡直是一個“文盲”了。但他又非常聰明,寫信時令他人代筆,自己口授,所寫的內容還“皆有意理”。而且他雖不識字,但別人講的《史記》、《漢書》,他聽完後,都知道其中的大概意思。往往與別人談論時“不失其指”。並且他由於“生長戎旅”,還很富有作戰經驗。街亭之戰中,作為馬謖的參軍,他曾數次諫阻過馬謖,不要“違亮節度”;在街亭戰敗的敗局已定時,王平命令其部下“鳴鼓自持”,魏軍大將張合疑其有伏兵,不敢追趕。於是王平得以從容地收合諸營將士撤回。諸葛亮見其有真才實學,對王平特地予以褒獎:“加拜參軍,統五部兼當營事,進位討寇將軍,封亭侯”。(見《三國志。蜀書。王平傳》)。這裡的“五部”,即指由蜀中少數民族所組成一種戰鬥力很強的部隊,《後出師表》中的“突將、無前、青羌、?、叟”,指的就是這種部隊。
還有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姜維。姜維字伯約,天水冀城人。姜維原來是魏國的中郎官,參天水郡軍事。建興六年,諸葛亮在一出祁山時收降了他。諸葛亮也並未由於姜維是個降將,而對他有所歧視。姜維也很爭氣,當蜀軍由於一出祁山失利後,姜維隻身一人,丟下老母與蜀軍一起撤往漢中。後來姜維受到他母親的來信,“令求當時”。姜維則說:“良田百頃,不在一畝,但有遠志,不在當歸也。”(見《三國志。蜀書。姜維傳》裴注引孫盛《雜記》)。諸葛亮對姜維大為器重,闢姜維為倉曹掾,加為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那時姜維不過二十七歲。後來諸葛亮對張裔、蔣琬評論姜維,說姜維是“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即李邵)、季常(即馬良)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還說:“須(使姜維)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畢教軍事,當遣詣官,覲見主上。”(見《姜維傳》)。等姜維訓練軍士完畢後,又遷姜維為中監軍、徵西將軍。從此以後,姜維的地位不斷提高,最終成為蜀國後期的中流砥柱。
諸葛亮的第五個用人特點和原則,就是積極培養和鍛鍊人才。
回覆列表
在識人上,諸葛亮有識人七法,分別從“志”、“變”、“識”、“勇”、“性”、“廉”、“信”七個方面來考察一個人。
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從大是大非看一個人的志向,這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立場、信念。
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用一些突發的問題,考察一個人的應變能力。
諮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在某些領域上,考察對方的學識,看看他是否具有這方面的能力。
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為他設定一個逆境,看看他的勇氣如何。一個萎縮的人是不可能成就大事的。
醉之以酒而觀其性——“酒後吐真言”,很多人都善於掩藏,而酒後就成為其靈魂考察的時機。
臨之以利而觀其廉——投其所好,用小恩小惠引誘對方,看看他是否經得起引誘。
期之以事而觀其信——與對方約定事件,看看對方是不是講信用。小事上不講信用,大事往往也會腳底抹油,不會認真去辦。
識人只有從各個方面考慮後,才能知道這個人最適合做什麼,也才能知道,什麼話可以對他說,什麼事情可以安排給他。不致於因為考察不詳而出現用人失誤。
時間是最好的識人器——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不管一個人自己當時認定是好是壞,都是需要時間來驗證的。機關中,有些人潛水很深,只有時間長了,才能看出是不是自己要找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