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海釣客
-
2 # 青樓大茶壺
一、英格蘭王國的起源
“英格蘭”一詞來源於盎格魯—撒克遜人,本意為“盎格魯之地”。公元5世紀初,西羅馬帝國瀕臨瓦解時,羅馬軍隊放棄了不列顛領地,撤至高盧,不列顛島從此進入了幾乎沒有文字資料記載的“黑暗時代”,也淪為了蠻族入侵的物件。日耳曼人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現今的德國北部逐漸遷移到大不列顛島的東部和南部,演化成為盎格魯—撒克遜民族,並發展出了獨特的語言和文化。
公元600—800年,盎格魯—撒克遜人在不列顛島南部建立起了多個王國,因主要有七個較大王國,史稱“七國時代”。這些王國不僅互相攻伐,還要面對北方維京人入侵的威脅。
在威塞克斯王國的“大帝”阿佛列於公元871年即位時,威塞克斯王國是英格蘭唯一尚保持獨立的王國,這也為其迅速崛起提供了契機。阿佛列本人能征善戰,很快打敗入侵者,並於886年簽訂和約,規定徹斯特—倫敦以西是“英格蘭王國”的領土。隨後,由於他的偉大功績,阿佛列大帝很快被其他王國被推舉為英格蘭的最高君主,英格蘭在威塞克斯王朝的統治下,最終實現了統一。
到了11世紀中期,“懺悔者”愛德華統治著威塞克斯王國。他在國內注重內政,並修建了著名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對外與英格蘭、法國貴族聯姻,甚至曾應蘇格蘭繼承人馬爾科姆要求,遠征蘇格蘭,討伐篡位者麥克白(莎士比亞在戲劇《麥克白》中對此有詳細描寫),可謂文武兼修的一代明君。然而,這樣一位君主卻唯獨忽視了王位繼承問題,公元1066年他去世後沒有子嗣,圍繞著王位爭奪的問題,很快,本來穩定安寧英格蘭王國就陷入一片戰火之中。
二、英格蘭的王位爭奪者此時,覬覦著英格蘭王位的野心家紛紛招兵買馬,意圖擊敗群雄,獨佔英格蘭國王寶座。
威塞克斯伯爵哈羅德·葛溫森是前代國君愛德華王后的兄長,他的父親戈德溫早已是愛德華時期的權臣,而哈羅德本人也在不斷積蓄實力,迫使愛德華承認他的威權。在愛德華去世後,遵照愛德華的遺囑,哈羅德加冕為英格蘭國王,史稱哈羅德二世。他雖然獲得了王位正統,但仍舊面臨著另外兩位敵手的威脅。
哈羅德二世
一位是挪威國王,“無情者”哈拉爾三世。哈拉爾三世歷經艱辛才最終成為挪威國王,更具有進一步開拓疆土的野心。此時,哈羅德二世的弟弟託斯蒂格在宮廷鬥爭中失敗,丟掉了伯爵的頭銜並被放逐。他為了奪回失去的地位,不惜當了“英奸”,以承諾給予英格蘭國王頭銜為代價,向哈拉爾三世尋求援助。很快,哈拉爾三世便率領挪威軍隊登上英格蘭領土。
哈拉爾三世
另一位來自法國,是當時的諾曼底公爵威廉二世。他的姑祖母愛瑪是愛德華的母親,憑藉這一微弱血統和英格蘭王室攀上了親戚。而且,1052年,威廉訪問倫敦時,愛德華曾許諾要給予他英格蘭王位。在獲取了當時教皇亞歷山大二世的支援後,他在領地諾曼底集結了一支軍隊,渡過英吉利海峽,要求獲得英格蘭王位。
威廉一世
三、戰爭決定成敗哈羅德二世得知兩位敵手的動向後,害怕威廉和哈拉爾三世進行合作,於是決定主動出擊,各個擊破。從當年9月20日開始,哈羅德的軍隊4天急行85英里,從倫敦趕到約克郡,在9月25日與哈拉爾三世的9000軍隊在斯坦福橋展開決戰。
由於挪威軍隊沒有預料到哈羅德的快速行軍,因此遭到突襲,損失慘重。雙方軍隊都具有明顯的“蠻族”色彩。在盾牌掩護下,以長矛、弓箭、投槍展開混戰。隨後哈羅德又採取佯攻戰術,誘使哈拉爾三世放棄防禦陣型,盲目衝鋒,並伺機以弓箭給予重創。在戰爭中,哈拉爾三世和託斯蒂格相繼陣亡,失去了領袖的挪威軍隊不久就完全崩潰。斯坦福橋戰役也標誌著維京人數百年來入侵英格蘭程序的失敗結局。
斯坦福橋戰役
取得了斯坦福橋戰役勝利的哈羅德二世幾乎沒有時間享受勝利的喜悅,因為威廉二世已經在9月29日在英格蘭南岸登陸。哈羅德二世被迫帶著一支疲憊之師迅速南下,迎接新的敵人。
1066年10月14日,在東薩塞克斯郡的黑斯廷斯發生了中世紀最具決定性的戰役之一。威廉二世的諾曼軍隊陣列嚴整,具有典型的中世紀風格,並且包括了騎兵部隊。哈羅德的盎格魯—撒克遜軍隊則在山脊佈陣,並且結成了盾牆,嚴陣以待來犯的諾曼軍隊。
戰爭開始,諾曼軍隊首先使用弓箭射擊,但並未衝破哈羅德二世的盾牆防線。隨後諾曼騎兵發起衝鋒,藉助盎格魯—撒克遜軍隊急躁冒進的特點,透過佯敗策略,分批將其引出消滅,但並沒有取得決定性的戰果。諾曼步兵的多次衝鋒也被盎格魯—薩克遜軍隊所擊退。威廉甚至一度被認為戰死,他被迫脫下頭盔向士兵證明他還活著。
戰至黃昏,雙方都已經疲憊不堪,但是仍然沒有哪一方佔據明顯優勢。此時,諾曼弓箭手又進行了一次射擊,恰巧有一支流箭射中了哈羅德二世的眼睛,這位威塞克斯王朝的末代君主當即陣亡。其軍隊軍心動搖,除少數皇家衛隊死戰不退之外,其他士兵紛紛逃入附近的森林,諾曼軍隊也迅速突破了其兩翼防線。到了第二天,威廉稍作休整後就繼續挺進,一路攻下倫敦,期間只遇到了幾次零星的反抗。
黑斯廷斯戰役
四、英格蘭王位爭奪的結局黑斯廷斯戰役的勝利也宣告了威廉和諾曼人的勝利,諾曼底公爵威廉二世登上英格蘭王位,建立了諾曼王朝,搖身一變成了英格蘭國王威廉一世,他也被後人稱作“征服者威廉”。威廉一世即位後,在國家各地修建城堡,強化中央集權,使英格蘭逐漸成為典型的中世紀封建國家。威廉一世仍舊擁有著諾曼底的法國封地,也在後來成為英法百年戰爭的導火索。
這次諾曼人入侵的率領的軍事行動也被稱作“諾曼征服”。入主英格蘭的諾曼人給不列顛島帶來了具有法國色彩的語言文化,與當地的盎格魯—撒克遜文化相融合,進一步促進了文化交流,一個新的英格蘭民族也正在誕生。。當今英語中保留的大量法語詞彙,許多就是諾曼征服留下的遺產。
獨評:事實上,英格蘭王位之爭,不僅是三位王位爭奪者的爭鬥,也是他們背後盎格魯—撒克遜、挪威、諾曼三個民族的紛爭,勝利者最終成為英格蘭的主人,也永久地改變這一地區的人口、文化和發展歷程。隨著諾曼人的勝利,英格蘭文化也逐漸融入歐洲中世紀的文化,不列顛島與歐洲大陸的聯絡也變得日益緊密。
關鍵詞:英格蘭 王位 戰爭 文化
參考書目:
【美】朱迪斯·M·本內特,C·沃倫·霍利斯特《歐洲中世紀史》,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年版。
【英】約翰·史蒂文森《彩色歐洲史》,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7年版。
回覆列表
要解釋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從1042說起。懺悔者愛德華登上王位之前有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流亡生涯。為了躲避丹麥入侵者及丹麥人的統治。他和他的母親到了諾曼底。後來隨著秩序的逐步恢復,好回到英格蘭。但身邊帶著從流亡地帶來的顧問。英格蘭人對此極度不滿。在威廉公爵的幫助下,愛德華國王鎮壓了對他不滿的力量。然而他們並沒有就此偃旗息鼓。哈羅德戈得溫設法回到了英格蘭。並與愛德華國王達成妥協 。1064年,威廉強迫哈羅德發下誓言。他被要求必須支援威廉公爵獲得英格蘭王位。但是戈德溫回到英格蘭之後卻不再承認他發過這個誓言。這一舉動激怒了諾曼底公爵 。於是威廉公爵決定以武力佔領英格蘭(威廉公爵像)
於是在1066年9月27日,威廉率軍出征。但哈嘍的國王當時面臨兩股入侵他的王國的敵人。另一個要奪取王位的是?挪威的哈拉德三世國王。哈羅德的兄弟陶斯提格也加入了他。當年9月 ,哈拉德三世從英格蘭東北部登陸。哈羅,德國王在9月25日擊敗了他們。三天之後,諾曼底公爵登陸英格蘭。威廉決定速戰速決。他必須逼英格蘭國王儘快開戰。最終,1066年10月14日,兩支軍隊相遇了。
(描繪此戰的畫作。)根據當時的傳說。威廉的即時伊沃泰勒夫爾首先發起衝鋒。展商的兩名薩克遜士兵之後,他戰死沙場。之後威廉命令弓箭手開始射箭。停止射箭之後又命令步兵並開始向薩克遜人發起進攻。兩支軍隊激戰到下午。但hello的國王仍在繼續戰鬥。直到戰死沙場為止。當晚,威廉在戰場上宿營。他取得了勝利。諾曼人的征服改變了英語這一語言。確保了天主教成為英格蘭的國教。直到16世紀。此外這一增幅也將盡了英格蘭與歐洲大陸之間的聯絡。毫無疑問,諾曼征服造就了後來的英格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