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東秋妮
-
2 # 藤樹先生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這句著名的情詩在現代也算是家喻戶曉的了,但是我們卻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很少有人知道這句詩的作者是誰,他就是金末元初的詩人元好問。這句詩出自他的《雁丘詞》,這首中詞算是寫盡了男女之間的情愛之事,感天動地,流傳至今已成為了千古名句之一。元好問作為這首詞的作者,不僅是做詩詞的能力出眾,歷史上的元好問還是一個文學家,他的文學才能也是無出其右的。在史料記載之中,這位學者即使是詩詞作者,同時也是一位文學家。
這位文學家兼詩詞人出身也是很出色的,據說元好問的祖上曾經是皇族,只是之後的一系列事情的發生使得他的祖先不得不隱匿起來,於是才有了他的“元”姓。在經歷了數代之後,他曾經顯赫無比的身家,也在不斷的消耗中日漸的沒落了下來。不過即使是沒落了也比其他人家強得多,起碼他們的家族是世代的讀書人,要知道在古代讀書就是一件燒錢的事情,所以他的成名之路都是用錢堆砌出來的。
《元詩選》中有關於元好問的記載,書籍之中記載元好問“七歲能詩,有神童之目”,也就是說這位詩人在很小的時候就極富文學才華,而且據說元好問的名字也是來源於他的好學。他的這個名字既是他的祖輩、父輩對他的期許,同時也是他一生的概括,他確實是展現自己的好學。但是這位才子的運氣卻不太好,因為自他十六歲開始參加科舉考試之後,一直未能考中。直到他而立之年才得以進士及第,隨後他便進入官場,他最先擔任的只是一個小小的編修書籍的小官,但是經過一路晉升最終到了製造。
不過,好景不長,他的朝廷金朝就被滅了,他也隨之被囚禁了數年,直到晚年的時候才得以回到自己的故鄉。重回故鄉的他開始潛心修築自己的著作,不再問世事,過著隱居避世的生活,直到他六十八歲之時在自己的家鄉逝世。金元兩朝的更迭之時正是文化衝擊最為嚴重的時候,那時身在其中的元好問正是文壇的領軍人物,被尊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詩詞文章都是他擅長的,其中詩作的成就是最高的。因為時代的特殊性,他的詩作大多都是描寫時代、家國以及亂世場景和情感的。
而那句流傳千古的絕句是他年少之時的作品,據說,那時候的元好問正值年少,曾與好友一起遊學,行到一處之時發現在一湖裡殉情而死的大雁,一時之間有感而發故此創作了這句情愛絕句。後來的他就開啟了略考不中的經歷,在幾次之後他就選擇了繼續讀書,在自己家族的祠堂附近的山上讀書,此山名為遺山,所以他又自號“遺山山人”。
幾年之後,為了躲避戰火,他們舉家搬遷離開了此地,在後來他終於高中之後,才在官場上大展身手,不過他不幸的身在這樣一個朝代的末期,不久之後蒙古軍隊就圍攻了汴京,曾經的朝堂在一夕之間就破滅了。當時的皇帝金哀宗在此時早已逃離京城,但是朝中無主被攻破的速度就更快了。金朝滅亡之後,元好問和大批的官員都被俘虜了起來,並且被押往山東看押了起來,生活一度過的十分的艱難困苦,直到後來才逐漸好轉。這位曾經的“天才神童”在經歷了科舉考試的打擊之後,又遭遇了滅國被俘的災難,可以說他的心性在此之後才真正的成熟起來。
在被看管了一段時間之後的他,逐漸獲得了一部分的行動自由,在這段時間之內,他深感亡國之痛為了記錄歷史,他開始選擇以詩作記錄歷史之事。在他的堅持和勤勉之下,終於著成了《中州集》,此書不僅是記錄歷史表達的,更是元好問對於自己亡國的緬懷。雖然他的政治路途在國家滅亡之後就徹底的被斬斷了,但是他的才情卻沒有就此消失。在他連續做出的佳作被賞識之後,他的名氣也開始隨之上漲,就連元朝廷也發現了這位才子驚人的才華,當時耶律楚材就非常看好他,並且不計較他的身份想要接納他。但是此時這位才子卻已經年逾五十了,此時的年紀和心境已經都不同於往日了,他不再在乎那些名利了。於是在委婉的拒絕了皇帝的邀請之後,就開始回家隱居,並且開始了他的遊歷之旅,在他晚年時期主要的任務就是在整理他自己的作品和創造新的著作。
可能是經歷的比較多的緣故,元好問的交友處世都是隨心所欲的,不在乎世俗的眼光,他的朋友遍及各個領域算是三教九流都在其中,有那文采出眾的文人雅士,也有身份高貴的貴族王室,更有農民、僧人等特殊領域“工作者”。而且作為文者的他也是一個愛好書籍的人,據記載,這位才子的家中藏書眾多,而且都是一些宋元時期的舊書,在改朝換代之際這樣的書是屬於禁品之類的東西,不能出現在人前。而且當時的戰亂一直都在,所以為了保全自己的這些“寶物”,元好問把自己的藏書都放在了牆壁之中,最終得以保全,這些書籍之中還有他自己手抄的《莊子》、《春秋》等。
雖則他的才氣出眾,但是在現代的名氣卻並不大,甚至絕大多數的人都不知曉他的名字,唯一記憶深刻的還是他的情愛絕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生的時代太過於混亂,兩朝交替之際沒人會在乎一個略有才氣的文人,自然就不會有人給他揚名,名聲傳不開自然被記載的機會就會變少。在歷史上留下的名字少了之後,想要被後人記住和認識就會變得更加的困難,歷史上的文人多如牛毛,能夠被大多數人熟知的卻是極少數的,顯然元好問不在其列。
回覆列表
1205年,16歲的元好問和朋友一起去太原遊學。
在路上,碰到一人在賣捕殺的兩隻大雁。
只見一隻雁有箭傷,另一隻卻完好。
元好問生疑,問之;
獵者答:"我射落一隻雁後,另一隻不斷悲鳴,最後竟然墜地而亡。"
獵者眼光中閃著喜悅和疑惑!
元好問卻被這對雁感動了,花錢買了這對雁。
和朋友一起,把它們葬在汾水岸邊,堆石為記,名為"雁丘"。
幸運的獵人撞到兩件傻事:痴雁自殺,痴人葬雁。可是痴雁完成了“在天比翼,在地同穴”的誓願,痴人灑了幾滴熱淚,記下這千古痴情的名句:"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人會賭咒,會發誓,會說“生同寢,死同穴”,會說“海枯石爛”;
雁什麼也不會,只會悲鳴不已,只會墜地自戕。
但感天動地的是遷而痴的雁,而不是會變通的人。若不痴,不傻,又怎能忠貞守一,生死不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