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色歸讀

    “坐”是人體態勢的一種,泛指將臀部依靠在可以支援身體重量的物體上,用臀部來代替兩腳著力的姿勢,現今社會“坐”一般指將臀部放在椅子、凳子、沙發之類的坐具上,古時因為沒有椅子,人們坐的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在正式的場合是席地而坐,兩膝著地,臀部壓在腳跟上,這種方式腿部受到的壓迫很嚴重,日常生活中並不全都如此,只是因為其姿勢較為美觀,是一種表示很莊重的正坐。坐席講究“食坐盡前,虛坐盡後”。意思是宴飲時身體儘量往前坐一點,那樣不會因飲食而弄髒了坐席;其它時候身體儘量往後坐一點,那樣表示恭敬。

    當然“席地而坐”的“地”並不表示身體直接著地,地上實際上一般有類似席子、地毯或很矮的木製器具,“席地而坐”只要是強調身體與主人、客人所在的地平面的距離很短。

    “跪”的姿勢是兩膝著地或著席,直身,臀部不著腳跟,是一種對職位高者、輩分高者或長者表示尊敬的姿勢,古人席地而坐,在有急要之事或謝罪之時,也會採取“跪”的方式,有時單膝著地也稱之為跪。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寫藺相如要求秦王為趙王擊瓶,“因跪請秦王”;《左忠毅公逸事》中寫史可法去獄中探望老師左光斗:“跪抱公膝而嗚咽。”

    “長跪”是跪的一種最為鄭重的方式,特點是挺身直立,用膝蓋和腳趾來支援身體,拜跪時習慣上以先下右膝為禮。如《唐雎不辱使命》中“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就是挺直上身而跪,以示莊重恭敬,並不是“跪下求饒”。

  • 2 # 那一曲花瓣雨

    這個問題如果要回答,估計就是一篇論文了。

    我簡單說下我的看法,凳子是從胡人那裡引進的,一開始叫胡凳,所以漢人在引進之前是做地上的。

    在周公之前,史料對於坐的記載很少,基本上屬於怎麼舒服怎麼來。百度上說是服裝的因素,這個並沒有證據可以證明。周公之後,開始對於禮儀有所重視,特別是階層之間的差異。這個時期,各種動作開始規範化,所以後來的孔子認為應當恢復到周公的禮儀,否則就是禮樂崩壞。

    坐,往往是比較非官方場合的姿態,參與者基本都是關係融洽,地位相對平等或者差距不大,大多數是私下聚會。說白了,不需要偽裝。

    跪坐,通常是正式場合,帶著階層禮儀的背景。換句話說,你的姿勢不是出於個人感受,而是代表地位和權利。

    還有一種說法,在早期以部落為主的時候,談判往往是談不下去了就直接開打,坐的時候要保持血脈通暢,便於應對對方突然暴起,所以都是隨意坐。周公設立禮儀階層,也是希望透過協商解決問題,強調階層越高越是有話語權,從而弱化武力。大家可以想想,跪坐著要立馬站起來拼殺,有點難度的吧?

    包括之後,對於會議越來越多的禮儀規定,其實也是包含了降低當場開打的情況。所以,才會有鴻門宴這樣的個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甲骨文可以獲得演算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