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忘了名
-
2 # 整點食尚mies
早在兩千多年的戰國時代,能工巧匠們就已發明出一種既能保溫又能儲冰的器物,被現代人形象地稱之為“古代的冰箱”。
在聊城新華園古玩市場,我驚奇地發現了一件不知做何用的魯繡製品。繡花圖紋美麗,周身使用紅色布做底子,上面用各色絲線繡著花鳥,底部用藍布做襯、用黑線縫製成了一個古錢形狀,內裡有厚厚的棉花和蒲草,做工非常精美。我掂量來掂量去,心想是一件繡花棉帽嗎?不像;是一件繡花枕頭嗎?也不像。這究竟是什麼?當持寶人將一把錫壺放進這個繡花棉套裡,又用另外一件繡花棉墊將壺蓋一蓋,將壺的提手往上一提,壺嘴便從繡花棉套裡露出來。我這才驚奇地發現,原來這是一件做工精美的保溫壺套。
我為古人的智慧折服之餘,又專門探討了古人為食物保溫而進行的發明和創造。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能工巧匠們就已發明出一種既能保溫又能儲冰的器物,被現代人形象地稱之為“古代的冰箱”。它就是曾侯乙墓室出土的最古老的保溫箱——著名的銅鑑缶。這種古代用以溫酒的器具,高63.3釐米,邊長62釐米,重170公斤。整座器皿由內外兩件器物構成;外部為鑑,鑑內建一尊缶。
在那個時代,帝王們的生活相對來說很奢華,也很講究。那時夏季酷暑難耐,只能在冬季天寒地凍之時將冰塊挖出放在地窖裡,待到夏天時再將其拿出來消暑。而這件器物就起到了保溫的作用,裡面奇特的構造可將冰塊儲存較長的時間而不至於融化,同時在冬季也是盛放熱食極佳的保溫罐。
另外,古人把瓷質或紫砂茶壺放在茶壺籮內,塞上棉花或鵝毛等保溫材料。茶壺嘴露在外面,可以倒茶。生活中的竹編籃有兩種,透氣的叫“夏籃”,專門用來放飯菜,掛在牆上;不透氣的叫“冬籃”,也是用來保溫、存放食物的。
古代用來保溫食物的器皿還有溫盤,它由上下兩層瓷構成,上層瓷薄,下層瓷厚,中間是空的,在使用時向盤內夾層注入熱水,可以保持菜品的熱度,體現出更佳的口感。
自1892年英國物理學家詹姆斯·杜瓦爵士發明了保溫瓶,才給人們帶來更多的方便。當時他進行了一項使氣體液化的研究工作,氣體要在低溫下液化,首先需設計出一種能使氣體與外界溫度隔絕的容器,於是他請玻璃技師伯格為他吹制了一個雙層玻璃容器,兩層內壁塗上水銀,然後抽掉兩層之間的空氣,形成真空。這種真空瓶又叫“杜瓶”,可使盛在裡面的液體不論泠熱,溫度都保持一定時間內不變。由於在家庭中保溫瓶主要用於熱水保溫,故又稱熱水瓶。
直到建國後,從上海建成中國第一個暖瓶廠、生產出氣壓式暖瓶起,暖瓶才進入中國尋常百姓家,自此用棉套保溫的暖壺才走進人們對過去生活的記憶裡。
-
3 # 夢裡采薇與雲飛
我是石家莊郊區的,記得小時候住的老房子燒的都是火炕,火灶口設在堂屋一側,(堂屋,有的地方叫“外間”,就是一進門的那間用來會客的那間房子,臥室都在堂屋兩側)天冷時就在堂屋的火灶口上炒菜做飯,火灶口旁都砌有一個小瓦罐,叫做溫罐,溫罐上蓋有木頭做的蓋子防止灰塵雜物落入,溫罐裡要經常添水,因為一旦溫罐裡的水被燒乾了,溫罐就被燒裂了,要拆了火灶重新砌入一個。捅開火口炒菜做飯時就能加熱溫罐裡的水,火口被封住後溫罐裡的水會被保溫。被保溫了一個晚上的溫罐水象反覆燒開的千滾水一樣難喝,我小時候家裡總是在早晨用溫罐水兌涼水洗臉洗早餐時用過的餐具。老人們說溫罐就是古代的保溫瓶。
-
4 # 創史人
1、古人把瓷質或紫砂茶壺放在茶壺籮內,塞上棉花或鵝毛等保溫材料。茶壺嘴露在外面,可以倒茶。生活中的竹編籃不透氣的叫“冬籃”,是用來保溫、存放食物的。
2、在大戶人間,他們有專門的廚房,廚房有專人看管,幾乎24小時都有熱水。窮人就不好過了。記的在一本古代雜文裡有個故事,說一個窮苦人家,有天朋友來訪,他急忙燒水,準備泡茶,但沒有茶葉了,於是女主人去買茶葉,由於商店很遠,男主人在家左等右等,就是不見女主人回來,他往燒水的壺裡不斷加水。後來等到中午了,女主人也沒有回來。這是男主人對客人說:我們先別喝茶了,燒了這麼多熱水,你先洗個澡吧?!
3、南京市民俗博物館內還收藏著兩種保溫器具,
一種是茶桶,“清代時,古人會把茶壺放在藤編的或者木質的茶桶裡。”民俗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介紹說,以木質的茶桶為多,有圓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多種形狀,富貴人家使用的茶桶外面會雕花或者描金,非常考究,茶壺和茶桶之間有空隙,上面會塞上棉花等東西保溫。
回覆列表
在古裝劇中我們常常看到這樣一種情形,主人在招待客人時說一聲上茶,立馬就有下人端上熱乎乎的茶水,這是怎麼做到的呢?宋代溫婉注子
答案很簡單,就是一直燒,在冬天,幾乎每家都會在爐子上燒著一盆水,大戶人家會一直保持水開,小戶人家會用炭火至少能保持著水溫。元代出品水壺
另外古人也有一類似熱水壺的東西,就是外面一個桶中間用東西隔開裡面再一個桶裝水,銅製的在春秋戰國就曾出現,而在清代人們把水壺放在中間充滿棉花的木桶或竹桶中保溫,直到70年代還有人用過竹製的熱水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