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728192534657

    聖人以治天工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禹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治。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則弗能攻。治亂者何獨不然!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弗能治。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

    當察亂何自起?起不相愛。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謂亂也。子自愛,不愛父,故虧父而自利;弟自愛,不愛兄,故虧兄而自利;臣自愛,不愛君,故虧君而自利,此所謂亂也。雖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謂亂也。父自愛也,不愛子,故虧子而自利;兄自愛也,不愛弟,故虧弟而自利;君自愛也,不愛臣,故虧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愛。

    雖至天下之為盜賊者亦然。盜愛其室,不愛其異室,故竊異室以利其室。威愛其身,不愛人身,故人身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愛 。

    雖至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亦然:大夫各愛其家,不愛異家,故亂異家以利共家。諸候各愛其國,不愛異國,故攻異國以利其國。天下之亂物,具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愛。

    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著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視父兄與君著共身,惡施不孝?找有不慈者乎?視弟、子與臣若其身,惡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猶有益賊乎?故視人之室若其室,誰竊?視人身若其身,誰賊?故盜贓亡有。猶有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乎?視人家若其家,誰亂?視人國若其國,誰攻?故大夫之相亂家,諸候之相攻國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

    故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惡得不禁惡而勸愛。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故子墨子日:“不可以不勸愛人者此也。”

    【賞析】

    《墨子》是墨家創始人墨翟的著作。《兼愛》有上、中、下三篇,觀點一致而詳略有異。“兼愛”,意思是人們相親相愛愛人如己。當時社會混亂,諸侯國相互攻掠,君臣、父子、兄弟相互欺詐,損人利己。墨子主張愛人,反對禍亂,認為只有這樣才能保持國家安定,人們和睦相處。當然,墨子簡單地將社會禍亂歸咎於人們“不相愛”,把兼愛看作止亂致治的良方,是一種唯心史觀不切實際的空想。但兼愛說所反映的平等意識,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人們當時的願望,是對儒家愛有等級觀念的突破,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這篇文章可分為三段。

    第一段(開頭至“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闡述“以治天下為事者”必須瞭解社會禍亂的根源,是起於人們的不相愛。文章一開始,就提出“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治。”這個開頭,採用突兀的逆起文筆從反面論起,可以振起文勢,有著先聲奪人,震驚視聽,發人深思的作用。接著用“醫之攻人之疾”為喻,進一步說明“治天下者"”必須懂得禍亂產生的起因。

    第二段(“當察亂何自起”至“皆起不相愛”),列舉事例聞述社會招致禍亂起自不相愛。分為三層敘述。第一層,敘述君臣、父子、兄弟之間不相愛而致亂:第二層敘述盜賊致亂也是起於不相愛;第三層,敘述大夫彼此侵棄封邑,諸侯彼此攻伐,致使天下大亂也因為不相愛。作者列舉種種構亂的情況,實際概括了當時社會矛盾的主導方面,用充足的事實論證了亂起於不相愛的基本論點。這裡,作者採用層疊推演法,把一個本來不很複雜的意思疊作六次鋪敘,猶如重波疊浪,層層推演,把內涵展示得周詳充分。

    第三段(“若使天下兼相愛”至末尾),提出治天下者必須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勵人們相愛。首先緊承上段所舉事例,進步從正面敘述,倘若一旦以兼愛取代不相愛,人人愛人若己,那麼,天下何亂之有。作者採用鋪排的方式,反詰的語氣,堅定而鮮明地推出了唯有兼愛才可止亂致治的觀點。最後,文章結尾提出“以治天下為事者,惡得不禁惡而勸愛”,“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至此,作者的兼愛說、論據充分,論證有力,令人信服。墨子說:“夫辯者將以明是非之分、審治亂之紀。”本文聞明兼愛為是,不相愛為非:審察兼愛必能致治,不相愛必然致亂的道理,是出於經世致用的目的,有為而發的。

    墨子文章的風格,樸實無華,不重文采,重在說理,論辯嚴密,邏輯性強。這篇文章結構完整,層次清楚。開頭從反面提出要治好天下,“必察亂之所自起”,從形勢的需要提出間題。接著用三段文字來分析這個問題,指出天下之禍亂“起自不相愛”。在分析中,從治家到治國,從人倫到政治,由小到大,分層論述,做到層層推進,條理清晰。接著在分析問題的基礎上,從正面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即“使天下兼相愛”。最後歸納論點,肯定結論,總結全文,文章首尾相扣,密合無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剛開大運祥龍輕卡,雲內德威D30,156馬力,速比4.33,這車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