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卡錫主義指的是捕風捉影地去指責他人顛覆或叛國,而不在乎是否有實在的證據。這個詞中的麥卡錫是在美國1947-1956年間掀起“紅色恐慌”(Second Red Scare)的美國國會參議員約瑟夫·麥卡錫。“紅色恐慌”指的是冷戰期間美國對於共產主義蘇聯的恐慌,並因此借宣傳蘇聯對於美國的間諜活動、滲透、和影響來煽動政治恐懼,加強政治壓迫。在麥卡錫時代,數百名美華人被指控為共產主義者或共產主義者的只吃者,並因此被調查和質疑。大量的被懷疑的人是政府僱員、娛樂業(當時好萊塢很多演員和導演都被指控為同情共產主義)、教育工作者和工會活動家。許多人因此失業或職業上受到重大損失,有的甚至因此遭到監禁。當時的指控絕大多數後來都被推翻。
題主你好!另一位回答得蠻詳細的,我再來補充一點這個詞現在的用法吧。
麥卡錫主義指的是捕風捉影地去指責他人顛覆或叛國,而不在乎是否有實在的證據。這個詞中的麥卡錫是在美國1947-1956年間掀起“紅色恐慌”(Second Red Scare)的美國國會參議員約瑟夫·麥卡錫。“紅色恐慌”指的是冷戰期間美國對於共產主義蘇聯的恐慌,並因此借宣傳蘇聯對於美國的間諜活動、滲透、和影響來煽動政治恐懼,加強政治壓迫。在麥卡錫時代,數百名美華人被指控為共產主義者或共產主義者的只吃者,並因此被調查和質疑。大量的被懷疑的人是政府僱員、娛樂業(當時好萊塢很多演員和導演都被指控為同情共產主義)、教育工作者和工會活動家。許多人因此失業或職業上受到重大損失,有的甚至因此遭到監禁。當時的指控絕大多數後來都被推翻。
麥卡錫主義現在的含義是由此歷史事件引申而來,含義更加廣泛。一方面,它常被用來指毫無根據的指控,尤其是指控對方不愛國、叛國這方面的,有時候,這種指控是為了逼迫一個人做出某種政治決策(例如對政客施壓,“你不這樣做就是不愛國”);另一方面,它也指以煽動性的方式鼓動社會敵意,來對付自己的政治對手。
1952年阿瑟·米勒的話劇《薩勒姆的女巫》(The Crucible)便是一部用“女巫恐懼”和“女巫抓捕”來比喻麥卡錫主義的作品。劇本取材於1692年至1693年發生於美國麻省薩勒姆鎮的巫術恐懼和審判的真實事件。這部劇在上演時,正是麥卡錫主義大行其道,大量演員因為被懷疑是蘇聯間諜或者共產主義同情者“內鬼”而被放入黑名單,米勒用對於巫術的恐懼所引發的鎮民互相懷疑、構陷來影射麥卡錫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