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021水逆退散
-
2 # 知恩在變強
首先,關於墨家的“兼愛”和儒家的“仁愛”之爭。《論語》有言:“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由此看來,儒家的“仁愛”是由遠及近,從親至疏遠。而墨家的“兼愛”是對所有人都一樣的,墨子認為,你對別人好,別人也會對你好,你對一百個人好,一百個人也會對你好。在小編看來,“兼愛”並不是反對“仁愛”,而是將“仁愛”賦予了新的意義,不僅善待自己的家人,忠心自己的國家,同時對陌生人也尊重,這是一種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愛”。
其次,關於墨家的“非樂”和儒家推崇“禮樂”之爭。這裡的“樂”並不是僅僅指音樂,還指禮樂等級制度,禮樂等級制度的本質其實是一種禮儀音樂等活動的政治化和等級化。儒家所提倡“禮樂”,具體又主張級別不同,禮樂的規格也不同。墨子的“非樂”也並不是反對音樂本身,而是反對大量的禮樂活動所帶來的勞民傷財,同時也是反對孔子所推崇的禮樂等級制度,這與墨子所提倡的“兼愛”可以結合在一起。不管是“非樂”還是“禮樂”,強調的都是音樂背後的等級秩序而已,而“樂”實則是一種“美學陷阱”。
最後,關於墨家的“非命”和儒家的“天命”之爭。眾所周知,“子不語怪、力、亂、神”,孔子不相信鬼神之說。但《論語·季氏》有言:“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似乎又說明儒家相信“宿命論”。其實,孔子的“君子三畏”體現了儒家對天道規律、人事倫常、生命智慧的一種敬畏感。而墨子相信在上天面前人人平等,鼓勵“非命”,所謂天道酬勤,各人的命運如何要靠後天努力。有人認為墨子的“明鬼”主張與“非命”相矛盾,其實不然。明鬼一篇,中心在於教人深思追遠,墨子認為人死而為鬼,冤死的鬼陰魂不散,必索遲來的正義。其實,這種對未知領域的敬畏,即使是身處現代社會的我們,也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回覆列表
首先,關於墨家的“兼愛”和儒家的“仁愛”之爭。《論語》有言:“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由此看來,儒家的“仁愛”是由遠及近,從親至疏遠。而墨家的“兼愛”是對所有人都一樣的,墨子認為,你對別人好,別人也會對你好,你對一百個人好,一百個人也會對你好。在小編看來,“兼愛”並不是反對“仁愛”,而是將“仁愛”賦予了新的意義,不僅善待自己的家人,忠心自己的國家,同時對陌生人也尊重,這是一種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愛”。
其次,關於墨家的“非樂”和儒家推崇“禮樂”之爭。這裡的“樂”並不是僅僅指音樂,還指禮樂等級制度,禮樂等級制度的本質其實是一種禮儀音樂等活動的政治化和等級化。儒家所提倡“禮樂”,具體又主張級別不同,禮樂的規格也不同。墨子的“非樂”也並不是反對音樂本身,而是反對大量的禮樂活動所帶來的勞民傷財,同時也是反對孔子所推崇的禮樂等級制度,這與墨子所提倡的“兼愛”可以結合在一起。不管是“非樂”還是“禮樂”,強調的都是音樂背後的等級秩序而已,而“樂”實則是一種“美學陷阱”。
最後,關於墨家的“非命”和儒家的“天命”之爭。眾所周知,“子不語怪、力、亂、神”,孔子不相信鬼神之說。但《論語·季氏》有言:“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似乎又說明儒家相信“宿命論”。其實,孔子的“君子三畏”體現了儒家對天道規律、人事倫常、生命智慧的一種敬畏感。而墨子相信在上天面前人人平等,鼓勵“非命”,所謂天道酬勤,各人的命運如何要靠後天努力。有人認為墨子的“明鬼”主張與“非命”相矛盾,其實不然。明鬼一篇,中心在於教人深思追遠,墨子認為人死而為鬼,冤死的鬼陰魂不散,必索遲來的正義。其實,這種對未知領域的敬畏,即使是身處現代社會的我們,也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