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 唐 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五月五日 北宋 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和端午 北宋 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已酉端午 明 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 無酒淵明亦獨醒。
端午感興 宋 文天祥
流棹西來恨未銷,魚龍寂寞暗風潮。
楚人猶自貪兒戲,江上年年奪錦標。
乙卯重五詩 宋 陸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謝張仲謀端午送巧作 宋 黃庭堅
君家玉女從小見,聞道如今畫不成。
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
同州端午 唐 殷堯藩
鶴髮垂肩尺許長,離家三十五端陽。
兒童見說深驚訝,卻問何方是故鄉。
端午節的起源歷來眾說紛紜,至今仍有爭論。概括起來有六種說法:一說是祭奠龍的節日,二說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三說是紀念春秋時代晉國忠臣介子推,四說是紀念春秋時代吳國大將伍子胥,五說是紀念會稽孝女曹娥,六說是起源於五月五日的惡月惡日的俗忌。
端午節民俗活動:
1、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華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人們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2、吃粽子
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端午節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間煮熟,早晨食用。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祝願考生考上好的學校。
3、佩香囊
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古時人們以為自己發病是因為妖魔鬼怪上身),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
關於端午節的詩句有很多: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
等等這些詩句都是非常不錯的
端午 唐 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五月五日 北宋 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和端午 北宋 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已酉端午 明 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 無酒淵明亦獨醒。
端午感興 宋 文天祥
流棹西來恨未銷,魚龍寂寞暗風潮。
楚人猶自貪兒戲,江上年年奪錦標。
乙卯重五詩 宋 陸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謝張仲謀端午送巧作 宋 黃庭堅
君家玉女從小見,聞道如今畫不成。
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
同州端午 唐 殷堯藩
鶴髮垂肩尺許長,離家三十五端陽。
兒童見說深驚訝,卻問何方是故鄉。
擴充套件資料端午節的起源歷來眾說紛紜,至今仍有爭論。概括起來有六種說法:一說是祭奠龍的節日,二說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三說是紀念春秋時代晉國忠臣介子推,四說是紀念春秋時代吳國大將伍子胥,五說是紀念會稽孝女曹娥,六說是起源於五月五日的惡月惡日的俗忌。
端午節民俗活動:
1、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華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人們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2、吃粽子
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端午節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間煮熟,早晨食用。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祝願考生考上好的學校。
3、佩香囊
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古時人們以為自己發病是因為妖魔鬼怪上身),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