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調開除溼相對於製冷模式會省電一點。
空調的”除溼模式”是使整個空調處於除溼運轉狀態,此時室內機的風扇運轉很慢,這是為了便於空氣中的水氣凝結成液體。
一般空調在除溼模式下達到設定溫度時,室外機會停止運轉,以免冷凝器上的露水再度蒸發。環境溼度的高低會對空調的除溼功能的耗電量產生影響。
所以說是相對的概念而已。 不能太絕對了。空調在除溼模式下是比製冷模式省電,因為壓縮機是斷續工作,而一般製冷時設定溫度大多在27℃以下,在環境溫度高於35℃時壓縮機幾乎不會停,在除溼模式時,壓縮機定時開和關,間斷工作,所以省電些。
一般說,壓縮機啟動不會太頻繁,更不會發生抱軸,壓縮機的設計應該能承受除溼工況的。
公元前1700年左右,巴比倫人已發明一種古式的空氣調節系統,利用裝置於屋頂的風杆,以外面的自然風穿過涼水並吹入室內,令室內的人感到涼快。
19世紀,英國科學家及發明家麥可·法拉第(Michael Faraday),發現壓縮及液化某種氣體可以將空氣冷凍,此現象出現在液化氨氣蒸發時,
當時其意念仍停留於理論化。
1842年,佛羅里達州醫生約翰·哥里(John Gorrie)以壓縮落成的新大樓設有中央空調。一名紐澤西州Hoboken的工程師Alfred Wolff協助設計此嶄新的空氣調節系統,並把技術由紡織廠遷移至商業大廈,他被認為是令工作環境變得涼快的先驅之一。
1902年後期,首個現代化,電力推動的空氣調節系統由威利斯·開利(1876年-1950年)發明。其設計與Wolff的設計分別在於並非只控制氣溫,亦控制空氣的溼度以提高紐約布克林一間印刷廠的製作過程質素。
此技術提供了低熱度及溼度的環境,令紙張面積及油墨的排列更準確。其後,開利的技術開始用於在工作間以提升生產效率,開利工程公司亦在1915年成立以應付激增的需求。在逐漸發展下,空氣調節開始用於提升在家居及汽車的舒適度。
住宅空調系統的銷量到1950年代才真正起飛。建於1906年,位於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的皇家維多利亞醫院,在建築工程學上具有特別意義,被稱為世界首座設有空氣調節的大廈。
1906年,美國北卡羅萊納州夏洛特的Stuart W. Cramer正找尋方法增加其南方紡織廠的空氣溼度。Cramer把技術命名為空氣調節,並在同年將其用於專利申請中,作為水調節(water conditioning)的代替品。
水調節當時是一個著名的程式,令紡織品的生產較容易。他把水汽與通風系統結合以“調節”及轉變工廠裡的空氣,控制紡織廠中極重要的空氣溼度。威利斯·開利使用此名稱,並把它放進其1907年創辦的公司名稱:“美國加利亞空氣調節公司”(今開利公司)。
1915年,卡里爾成立了一家公司,它是世界最大的空調公司之一。但空調發明後的20年,享受的一直都是機器,而不是人。
直到1924年,底特律的一家商場,常因天氣悶熱而有不少人暈倒,而首先安裝了三臺中央空調,此舉大大成功,涼爽的環境使得人們的消費意欲大增,自此,空調成為商家吸引顧客的有力工具,空調為人們服務的時代,正式來臨了。
空調開除溼相對於製冷模式會省電一點。
空調的”除溼模式”是使整個空調處於除溼運轉狀態,此時室內機的風扇運轉很慢,這是為了便於空氣中的水氣凝結成液體。
一般空調在除溼模式下達到設定溫度時,室外機會停止運轉,以免冷凝器上的露水再度蒸發。環境溼度的高低會對空調的除溼功能的耗電量產生影響。
所以說是相對的概念而已。 不能太絕對了。空調在除溼模式下是比製冷模式省電,因為壓縮機是斷續工作,而一般製冷時設定溫度大多在27℃以下,在環境溫度高於35℃時壓縮機幾乎不會停,在除溼模式時,壓縮機定時開和關,間斷工作,所以省電些。
一般說,壓縮機啟動不會太頻繁,更不會發生抱軸,壓縮機的設計應該能承受除溼工況的。
公元前1700年左右,巴比倫人已發明一種古式的空氣調節系統,利用裝置於屋頂的風杆,以外面的自然風穿過涼水並吹入室內,令室內的人感到涼快。
19世紀,英國科學家及發明家麥可·法拉第(Michael Faraday),發現壓縮及液化某種氣體可以將空氣冷凍,此現象出現在液化氨氣蒸發時,
當時其意念仍停留於理論化。
1842年,佛羅里達州醫生約翰·哥里(John Gorrie)以壓縮落成的新大樓設有中央空調。一名紐澤西州Hoboken的工程師Alfred Wolff協助設計此嶄新的空氣調節系統,並把技術由紡織廠遷移至商業大廈,他被認為是令工作環境變得涼快的先驅之一。
1902年後期,首個現代化,電力推動的空氣調節系統由威利斯·開利(1876年-1950年)發明。其設計與Wolff的設計分別在於並非只控制氣溫,亦控制空氣的溼度以提高紐約布克林一間印刷廠的製作過程質素。
此技術提供了低熱度及溼度的環境,令紙張面積及油墨的排列更準確。其後,開利的技術開始用於在工作間以提升生產效率,開利工程公司亦在1915年成立以應付激增的需求。在逐漸發展下,空氣調節開始用於提升在家居及汽車的舒適度。
住宅空調系統的銷量到1950年代才真正起飛。建於1906年,位於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的皇家維多利亞醫院,在建築工程學上具有特別意義,被稱為世界首座設有空氣調節的大廈。
1906年,美國北卡羅萊納州夏洛特的Stuart W. Cramer正找尋方法增加其南方紡織廠的空氣溼度。Cramer把技術命名為空氣調節,並在同年將其用於專利申請中,作為水調節(water conditioning)的代替品。
水調節當時是一個著名的程式,令紡織品的生產較容易。他把水汽與通風系統結合以“調節”及轉變工廠裡的空氣,控制紡織廠中極重要的空氣溼度。威利斯·開利使用此名稱,並把它放進其1907年創辦的公司名稱:“美國加利亞空氣調節公司”(今開利公司)。
1915年,卡里爾成立了一家公司,它是世界最大的空調公司之一。但空調發明後的20年,享受的一直都是機器,而不是人。
直到1924年,底特律的一家商場,常因天氣悶熱而有不少人暈倒,而首先安裝了三臺中央空調,此舉大大成功,涼爽的環境使得人們的消費意欲大增,自此,空調成為商家吸引顧客的有力工具,空調為人們服務的時代,正式來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