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迷你小廚大作戰

    常看宮鬥劇的人們對中國古代選秀都知道,選秀在古代稱其為“採選”,就是透過官方在民間選擇貌美色佳,素質較好的女子入宮服侍皇帝。用美女充實後宮,最初因為各國征戰,戰敗國的女俘會成為戰勝國帝王的嬪妃和宮女。

    戰國時代,美女經常被當作禮物互相贈送。戰國時期,秦孝文王為取信趙國,把兒子異人送往趙國做人質。大商人呂不韋便乘機將美女趙姬獻給了異人,為自己謀得未來發展的資本。這一時期,帝王獲得美女的方式還很隨意,基本上看對眼就行。

    到了東漢,朝廷才開始制定法令。每年農曆到民間挑選良家女子入宮,隨行人員中還包括精通相術的人。挑選標準是12歲以上,20歲以下,容貌端莊,符合“吉利”標準的女子。選中者被載入後宮,然後再進行篩選,從中擇優。

    之後便慢慢演化為根據“階級內婚”來選皇帝后妃,所以秀女基本都來自公卿王侯和達官名家。庶民出身的秀女一般只能做宮女。三國時期的吳主孫皓曾令各地文武官員家中女兒,凡十五的姑娘都得參加選秀,沒選上的才能出嫁。很多名家盛族是不願意自家女兒進後宮的,便紛紛讓家中閨秀穿破舊衣服,裝出病貌醜相,以避採選。

    十六國時暴君石虎更加過分,為奪民妻逼死人夫三千餘人。北齊皇帝高緯還曾下令,藏匿14歲以上,20歲以下女子不參加採選的家長處以死刑。隋煬帝遊西苑時,常有宮女數千隨行,可見其採選宮女之多。唐玄宗專設“花鳥使”的宦官負責挑選美女,使這個曾復振貞觀之治的皇帝,最後也因美女而面臨社稷的危機。

    蒙古人本來沒有選秀女的制度,但入主內陸後受漢人影響,也開始追求奢靡的生活,制定了一樣的採選秀女制度,而且採選範圍還擴充套件到高麗女子。

    明太祖朱元璋建國時便規定不接受外來進貢美女,只在民間蒐羅12歲以上,19歲以下的未婚女子。為了能把美女都選進後宮,朝廷探得誰家有美女,便會引導官府上門,如漏選還會被追究責任。

    明朝選秀每百人排成一排,由太監分檢出不符合指標的第一批淘汰選手。次日,剩下參選的人要接受身體各項檢視,若有一處不合格即被淘汰。還需秀女自報姓名,年齡和籍貫,以觀察她們音色神態。凡口齒不清,嗓音不好,以及應對慌張的都須出列。第三天再把手指粗短,腳趾略大的打發了,剩下的又要接受老宮女的“私密”檢查。最後經過一個月的專人考察,最後會有幾十人勝出成為嬪妃。

    到了清朝選秀,就縮小了範圍,增添了更多的規矩。比如規定秀女必須是“旗籍”,但不限於滿族。對秀女的家庭品階也有明確要求。順治帝挑選時還包括八旗官員和壯丁的女兒。到了雍正時期,就只有三品以上滿蒙文武官員的女兒才能候選。乾隆也規定了下級官員之女可以不參加選秀。而且清朝後妃的主要傾向於指定聯姻,選秀勝出者佔少數。

    這樣就讓人聯想到那些千挑萬選出來的后妃,不一定都是國色天香。出身門第也是很大的參考因素。比如在選秀盛行的明朝,就能看明朝皇帝的畫像並未遺傳到多少美貌基因。那些在選秀中笑到最後的人,很可能就是並無任何特色的正統吉利的長相,所以古代選出來的秀女不一定很漂亮。

  • 2 # 皮皮魯和皮皮蝦

    首先審美觀不同,你覺得不美不一定別人覺得不美。其次看才藝,古人講究琴棋書畫,這是評價古代女人的最重要方面。再次看性格手腕,有些女人雖然沒有那麼美,但是也能把男人玩的團團轉。

  • 3 # 何孔明成都

    竊以為這個問題提的就是一個假問題。

    首先,沒圖沒照片就沒啥真相,我們如何知道古代選秀選出來的女就不是美女?憑几張仕女圖嗎?要是連仕女圖都沒有隻有石窟的雕刻呢?

    古代:“大官人,吾家小女琴棋書畫都有教習,要不先給您彈支小曲兒助助酒興?”

    現代:“老闆,我這小妹波大水多活兒好,要不今天來個雙飛?”

    維度不對標,沒法比較。

  • 4 # 老張的貓

    我們看電視的時候,總覺得電視上的妃子好漂亮,可是現實中我們看到一些真實的清朝照片時,卻發現那些皇帝的妃子都很普通,甚至有點醜,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清朝妃子的事情。

    清朝秀女

    我們都知道清朝奉行的八旗制度,而旗人又分為八旗和內務府包衣三旗。而八旗包括滿、蒙,漢八旗,這是清政府的根本支柱,而內務府包衣三旗則是清皇室的奴隸,他們的地位是根本不同的。八旗每三年選一次秀女,戶部主持這場選秀,一般是作為後宮嬪妃。而包衣三旗是每年選一次秀女,內務府主持這場選秀,一般是作為後宮雜役,當然有一部分人以後會升為嬪妃,但是在清朝後期,包衣三旗只能參與宮女選拔,而嬪妃只能從八旗裡面挑選了。

    秀女選舉的時候,十三到十六歲的未婚女子都需要提交到名冊裡,到了選秀那天,再由馬車送到宮裡參選,初選的時候,主要以樣貌儀態為考核,一般是由總管太監負責,透過的就留下姓名的牌子,而透過之後就可以參加複選,在複選的時候,要考核秀女的各種手藝,比如女紅,家務,待人接物等方面。如果沒有透過複選,就直接送出宮廷。透過複選的,便進宮封為答應,常在,貴人。

    選妃為什麼不是選美?

    雖然秀女第一關就是選樣貌,那選秀女真的是選美嗎?為什麼我們看到清朝很多嬪妃都很普通,一點也不漂亮呢?我們來看看這其中的原因。

    原因一:後代延續

    我們知道皇帝都有三宮六院,後宮佳麗三千,其實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延續江山萬代,可以讓自己的王朝統治一直延續,只有嬪妃眾多,才能兒女眾多,這也是皇帝選妃的主要目的。而這些秀女,不僅僅是為皇帝,有時候更是為皇室子孫,親王貝勒進行婚配的主要方式,而後宮的這些事情,也是關係到千秋萬代的王朝能否延續的原因之一。

    原因二:門第更重要

    宮廷選妃,其實不管是否好看,這裡面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家庭背景,我們來看一些例子,比如光緒皇帝的皇后是慈禧的侄女,所以她成為了皇后,而光緒喜歡的珍妃,她的祖父是總督,伯父是將軍,而在同治年間,敬事房的一道聖旨也顯示了這一點,將軍之女著封為妃,知府之女著封為嬪,欽此。所以可見家庭背景是多麼的重要,只有背景好的旗人,才能發展的更好。

    原因三:注重品行

    清朝政府有過公開的選秀標準,只有兩條,一個是品行,一個是門第。後宮選秀女的時候,我們常常看到朝廷冊封的皇后,妃子的用語都是寬仁,溫恭、孝慈等,所以對於選秀來說,一個人的品行是特別重要的,而品行好的人,才能當上皇后,母儀天下,做後宮的表率,雖然樣貌可以讓一個人更受人喜歡,但是隻有品行好的人,才能走的更遠,畢竟歷史總會記住這一切。

    原因四:選秀範圍有限

    大家都知道選秀的範圍,其實只是從旗人當中選,而八旗的女子,基本都是北方人,不管是蒙古還是滿族,而所有妃子的名額,滿族就佔了100多人,蒙古只是20多人,剩下30多妃子才是其他地方的,這樣清朝的妃嬪基本就是身材很壯實,而沒有南方的那種秀氣,而清朝的妃嬪根本不用考慮減肥,所以她們就看起來比較胖了。

    所以古代的嬪妃並不是選美,能選上妃子是很多方面導致的,只是電視上演員漂亮更能提高收視率,大家更喜歡看吧。

  • 5 # 口水雜談

    主要進行生理檢查,看其是否是處女,生理上是否有缺陷,挑出最最漂亮的女孩供皇帝御幸。

    古代男人認為,腋下無毛或少毛的女孩是上品,這樣的女孩最受寵。而如果生有痔瘡,肯定是要被淘汰的。

    體檢時,每一道程式都十分仔細。容貌嬌好,身材秀長,生理上更容不得有半點瑕疵,即便面板上長了一顆小黑痣,都會被淘汰掉。對採選進宮的女子,首先在年齡上有明確的要求。

    東漢時要求,13歲以上,20歲以下。南北朝時北齊要求年14歲以上,20歲以下;明太祖朱元璋時則要求15歲以上,20歲以下,最小不能低於13歲。一般說來,13歲以上是女孩子月經初潮前後,正是花季年齡,這個年齡段的女孩符合皇帝的心態。

    採選時對女孩的年齡要求,僅是最基本的條件,但不是主要條件。容貌和人品才是評判的兩個主要尺度。容貌指的是生理條件,而人品則是主觀的東西。通常情況下,皇帝對妃子的生理條件特別在意。

    擴充套件資料:

    清朝把選宮女叫做選秀女,每三年選一次,入選者都是八旗少女,漢女則不入選,這是為了保持滿洲血統,但是也有利於廣大漢民的安居樂業。

    清朝的宮女只有一兩百人,有百人左右能夠和皇帝接近。清朝規定,宮女未被皇帝看中的,二十四五歲或三十歲時送出宮,另行擇配。被選為宮女不是一件幸事。

    清宮中有地位的女性的親屬加恩免選,比如太后、皇后之姐妹,嫡親兄弟之女、嫡親姐妹之女免選,妃嬪以上的親姐妹免選,乳媽的親生女也可免選。

    明朝的一位太后深感於宮女的不幸,她對嘉靖皇帝說:“女子入宮,無生人樂。飲食起居,皆不得自如,如幽系然。以後選女入宮,無下江南,此我留大恩於江南女子者也。”於是,當時江南的女子就免於宮女的選拔了。

    入送的宮女中有一些是十歲左右或更小的女童,這是為了確保其處女之身,太后、皇后也喜歡年齡小一些的侍女。明朝的萬貴妃四歲入宮,宋仁宗的馮貴妃九歲入宮,有名的陳後主寵妃張麗華,入宮時僅十歲。

  • 6 # 七七談歷史

    前些年《甄嬛傳》帶火了一大批的女演員,而這些女演員飾演的大多是皇上的妃子,於是乎大家對皇上這個工作也是十分嚮往,天天有這麼多的美人相陪,簡直就是神仙一般的生活。

    但是,皇宮中真實的妃子長得都一言難盡,因為照相技術近代才發明出來,只有為數不多清朝皇室留下了珍貴的照片,就讓我們一起欣賞一下吧(切勿飯後觀看)。

    好吧,看完這些圖片我一點不羨慕皇帝了,都是一些什麼妖魔鬼怪,難道古代皇帝找老婆都不帶挑的嗎,什麼歪瓜裂棗都可以當。清朝皇帝哭著表示,我也想要一個漂亮老婆,無奈受限於祖制啊。

    首先,清朝的後宮,上到皇后,下到宮女基本都由滿族旗人當中挑選。並且挑選皇帝的後宮可並不是挑一個好看的那麼簡單,更為重要的是政治聯誼,也是皇帝與王公大臣的重要聯絡。康熙皇帝八歲就登上皇位,但是因為實力弱小遲遲沒有親政,為了鞏固皇權,康熙與當時權傾朝野的鰲拜的孫女赫舍裡成婚,並將赫舍裡立為皇后,有了鰲拜這個靠山,康熙皇帝才穩住了自己的皇位。

    而“選秀女”也不僅僅是簡單的選美,想要進入紫禁城也不是那麼簡單的。首先要擁有純淨的滿族或者蒙古族血統,還要將自己的家族成分查的乾乾淨淨,沒有任何汙點才有資格參加選秀。

    選秀的時候,只准穿旗袍,這裡的旗袍可不是像我們現在經過改良的旗袍。清朝的旗袍穿上之後顯得人十分臃腫,像是一件厚棉襖套在身上,不能夠體現女性的線條美。並且選秀不能找太漂亮的,因為自古以來美女就是禍國殃民的代言詞,並且顯得皇帝好色,所以美貌是不可取的。

    那麼標準到底是什麼呢?一為品德,二為門第。何為品德?寬仁,孝慈,溫恭,舒雅就是後宮嬪妃必須具備的準則,當時的人主張“女子無才便是德”,妃子可以不用熟讀四書五經,因為清朝祖訓規定“後宮不得干政”,少讀點書,服從皇帝就完成任務了。

    所以綜上所述,古代選秀女並不是選美,而是選德!

  • 7 # 開心果的小酒窩

    常看一些“宮鬥劇”的觀眾,都對中國古代帝王的選秀戲碼並不陌生。“選秀女”是近代的說法,古代的正確叫法是“採選”,就是透過官方渠道在民間選擇貌美色佳、素質上乘的女子入宮服侍皇帝。用大批的美女充實後宮,最初源自各國征戰,戰敗國的女俘會成為戰勝國的帝王的嬪妃和宮女。《易經》中有“匪寇婚媾”之語,就是說遠古時期的婚媾手段與匪寇之爭並無大異,後來,隨著奴隸制的瓦解,帝王后宮嬪妃的來源也發生了一些變化。

    戰國時代,美女經常被帝王當作一種禮物互相贈送,晉文公重耳逃到秦國,秦穆公不但把自己親生女兒嫁給他,還先後送給重耳5個美女,主要是為利用重耳殺晉懷公,從而控制晉國。戰國末期,秦孝文王為取信於趙國,把兒子異人送往趙國做人質,大商人呂不韋把有名的美女趙姬獻給了異人,為自己謀得了職場的進階資本。首開“臣子向帝王進獻美女,用美女投資成功”的先河。這一時期帝王獲取美女的方式還很隨機,沒有具體的時間和標準,基本上看對眼的就行。

    到了東漢,朝廷才開始透過制定法令,每年農曆8月到民間去挑選良家女子入宮。隨行人員中還包括一些精通相術的人,他們到洛陽鄉間閱視良家童女,挑選的標準是13歲以上,20歲以下,姿色秀麗、容貌端莊、符合相法“吉利”標準的女子,選中者當即坐上車被載入後宮,然後再進行一輪篩選,從中擇優,讓皇帝“登御”。凡有幸受到皇帝恩寵的,就有可能被立為妃嬪。8月初是朝廷向百姓徵收“算賦”的時間,“採選”是百姓向帝王奉獻的一種有生命的特殊賦稅,又被稱為是“人算”。

    一入宮門深似海,有人歡喜有人憂

    根據“階級內婚”的原則,能夠成為皇帝后妃的秀女基本上都來自公卿王侯、世臣名家。庶民出身的秀女通常只能做宮女。那些貴族官僚家庭,因為女兒進宮獲得聖寵,會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獲得更大的利益。但三國時期的一個階段,吳主孫皓荒淫無道,曾令各地文武官員家中女兒,凡十五六的姑娘都得參加“簡閱”,沒選上的方可出嫁。晉武帝滅吳後,把吳國後宮五千多宮人全部佔為已有,仍不滿足,還要採選公卿子女。名家盛族自然是不願意自家的女兒進這樣的後宮,紛紛讓家中小姐穿破舊衣服,裝出病貌醜相,逃避採選。

    十六國時的暴君石虎更加過分,已經不滿足於正規採選秀女流程,連有夫之婦也不放過,為奪民妻逼死人夫三千餘人。北齊皇帝高緯下令,藏匿14歲以上,20歲以下女子不採選的家長處死刑。隋煬帝遊幸西苑,常有宮女數千隨行。巡遊江都“從行宮掖,常十萬人”,可見其採選宮女之多。唐玄宗專設一種叫“花鳥使”的宦官負責挑選美女,就是因為“重色思傾國”,這個曾復振貞觀之風的皇帝,最後也因為美女而面臨江山社稷的危機。

    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本來沒有選秀女的制度,但入主中原後受到漢人的影響也開始追求奢靡淫樂的生活,制定了和漢族帝王一樣的採選秀女制度。而且採選範圍還擴充套件到高麗女子。一位出身低微的高麗女子還坐到了元朝末代皇后的位置。就是韓劇中著名的“奇皇后”。明太祖朱元璋建國伊始即規定:“凡天子親王后妃宮嬪,慎選良家之女,進者弗受,故妃後多采之民間。”不接受外來進貢美女,只在民間蒐羅13歲以上,19歲以下的未婚女子備“六宮”和30歲以上,40歲以下的沒有丈夫的婦人充“六尚”。為了能把美女都選進後宮,朝廷召集“擔水人”做耳目,探得誰家有美女,然後引導官府去上門。如漏選會被追究責任。

    明清兩朝選秀模式“張冠李戴”

    明朝的選秀已經開始有非常詳盡的記載:每次在全國物色13-16歲淑女五千人,由父母送到北京進行第二次海選,每百人排成一排,由太監分檢出不符合高矮胖瘦指標的一千名第一批淘汰選手。次日,剩餘選手要接受眼、耳、口、鼻、頭髮、面板、頸項、肩膀、背部的檢視,若有一處不合格即被除名。接著讓秀女自報姓名年齡籍貫,以觀察她們音色神態,凡口齒不清、嗓音粗拙、應對慌張的都須出列。這樣又淘汰了兩千人。第三天再把手指粗短,腳趾略大的選手打發了,剩下一千又要接受老宮女的“私密”檢查,剩下三百,經過一個月的專人考察,最後50人勝出成為嬪妃。

    我們“熟悉”的清朝,其實並不是選秀制度的鼎盛時期,很多宮鬥劇中的經典選秀情節多是來自明朝記載。作為外族統治。清朝選秀其實是縮小了範圍,增添了更多的條條框框,譬如規定秀女必須是“旗籍”,但不限於滿族。對秀女的家庭品階地位有了明確要求。順治帝挑選範圍還包括八旗官員和壯丁的女兒。到了雍正,規定只有三品以上滿蒙文武官員的女兒候選,乾隆也規定下級官員之女可以不參加選秀。選秀範圍的縮小勢必會影響到秀女的質量。不過,清朝後妃的主要來源本來就更多傾向於指定聯姻,選秀勝出者佔少數。到了有影像記載的光緒時期,嬪妃們的樣貌已經令人堪憂。

    這樣不免讓人懷疑,以前那些朝代千挑萬選出來的后妃們,也不一定都是國色天香。除了每個時代審美的侷限性之外,出身門第也是很大的參考因素。在選秀盛行的明朝,至少看明朝皇帝的畫像沒發現他們遺傳到多少美貌基因。那些在選秀中笑到了最後的人,很有可能就是磨滅掉了任何特色的正統吉利的長相。

  • 8 # 中國美6220

    選秀女,有政治因索,選不出美女。選秀女,是選優秀的女子。什麼才是優秀女子?女子無才才是德,無才才是美。女子要有品德,無品德,再美也不行,再美也不好。選秀女,選閨秀,選有才有德的人。無才就是德,醜女,醜八怪,歪瓜劣棗還美,還好看嗎?選秀女,品德第一,才華第二,選不出美女。選美女,美麗第一,才華笫二,美德第三。能選出美人,美女,還能選出仙女。選秀女,看重美德,忽視了美麗和才華。選美女,看重美麗,忽視了品德和才華。人品德美,是秀女。臉蛋漂亮人才好,才是美人,美女,仙女。

  • 9 # 史海講經人

    1、制度從無到有

    在周朝之前,其實天子及諸侯的女人是沒有所謂選秀的,他們的女人來源一般是兩種:一是大臣把自己的女兒獻給天子,另一種就是戰爭了,戰敗的部落諸侯的老婆,女兒和其他女人都成了戰勝國的財產,如果有被戰勝國君主看上了的,那就成了王的女人了。

    2、從有到制度化從周朝起就有了制度了,在《周禮》中有明確記載:古古者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這加起來就相當於有126個老婆了,儘管是級別不同。後世歷代在皇帝后宮上面大體是依著周禮來的,可能會略有不同。但真正開始“採選”的還是在東漢時期,根據漢律每年八月徵收“良家女”,一般要求在13歲到20歲之間女子。到了晉朝每年一選,司馬炎規定,在他沒選完女子之前別人不許結婚,而且卿以下的文武百官居的女兒要給他選,搞得民怨極大。後宮人太多了,這哥們就讓羊拉著車,在哪個妃子門口停下,今晚就寵幸哪個妃子。唐宋每年選一次,而且在唐朝有後宮補入有三種形式:禮聘,採選和由於家族犯罪被罰沒為宮奴的。而宋朝是差不了承襲了唐制,但卻分為了貌選和才選。明朝選妃時有點像過五關斬六將,一審看外貌聽音,二審測量身體各項指標,三審由女官把關,過關後會有培訓,終審皇太后或皇帝親自出馬面試。到了清朝時,為了保持所謂滿清純正的血統,皇帝一般是不會選漢人的,一般只會從旗人中選,八旗秀女三年選一次,包衣三旗秀女每年選一次。八旗女先層層上報,最終到戶部交由皇帝圈定,不合格的選劃掉,留下來的就拉到皇宮給皇太后或皇帝選,選上的就把名牌留下,就叫留牌,然後再複審,複審透過的女子有兩種命運,一是賜給皇室或宗室,一是留在皇宮做備胎。

    再說下你說的為何千挑萬選還是不美的問題、

    1、你認為的不美並不一定那個時代不美

    每個時代對審美都有不同的標準,你以現在的眼光去看待當時的人的是否美肯定是會有差異的,漢流行瘦唐流行豐膄,審美標準不一樣嘛。

    選美是皇帝的工作人員去選,所以就有了一些灰色空間

    古代沒有照相機也沒有網路可以影片通話,所以只能靠畫,昭君你知道吧,這樣一個大美女不是落選了麼,就是沒給畫師銀子。還有漢景帝的老媽當初可是先和人結婚生過小孩了,後來他外婆棒打鴛鴦,再給選秀的人送禮,硬生生的把自己的女兒送進了宮還當上了皇后呢。

    不是美就一定能入選

    看沒看到宋朝麼,還有才選,也就是還得有德,而且一般來說一些皇后呀,貴妃一般都是政治聯姻呀,所以這時美不美是其次的呀,能鞏固皇權才是最重要的呀。

    所以你認為的不美要麼是審美差異,要麼就是被工作人員背裡操作的,要麼就是真的不美了,只是政治工具。

  • 10 # 過去即歷史

    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有了選秀女制度的雛形,最初只是臣子向帝王呈獻美女;到了東漢才有了正式法令,從民間挑選女子進宮的規定。後選秀女制度漸漸成為中原王朝的標配,少數民族建立的元朝和清朝都不例外。

    網路配圖

    古代選秀女的標準可不是隻有顏值一條的;比如門第、權勢、地位等都會成為左右選秀女的標準。

    選秀女的執行也需要人來做,缺乏監督,執行的標準就會各異。比如兩人都非常漂亮,但一個只是普通人家的姑娘,無權無勢;而另一個出身豪門,家族地位顯赫,那他們就有實力爭取來唯一的秀女名額。

    選秀女被很多人看做飛上枝頭變鳳凰的機會,可是這只是極少數人的命運;而更多的人進入後宮,面對殘酷的後宮鬥爭,慘死的不在少數。所以有些女子打死也不去選秀女,怕的就是悲慘的命運等著自己。

    網路配圖

    古人這麼執著於選秀女;是他們把選秀女看做政治投資,投準了,可以起到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效果,這來的比透過科舉還容易。那選秀女制度必然會向科舉制度一樣被腐蝕,選出來的不一定是最漂亮的,但一定是最有實力的。

  • 11 # 李泉湧

    在古代到了年紀的女子就要開始選秀了,如果被皇上看上了,你這一輩子就是嬪妃,甚至還有可能成為皇后,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家裡面也會因為你地位越來越高。所以很多官宦人家從小就開始培養自家的女兒,希望有一天可以依靠女兒飛黃騰達,家族門楣跟著興旺。即使後宮之中算計之多,但是家裡人還是會把自己的女兒送進去。

    每個朝代對選秀的秀女要求都不一樣。在漢朝制定的法令中,每年都是從民間挑選女子入宮,會派遣專門精通相術的人前去民間。標準是十三歲以上,二十歲以下的紫色優秀,容貌端莊者,只要是受到皇帝恩寵的都可以立為嬪妃。

    三國時期的要求有點荒淫無道,因為吳主孫浩就是荒淫無道之人,名人選取文物官員家中的女兒,尤其要選擇高官的,年齡在十五六歲的姑娘。明太祖朱元璋要求是十五歲以上,二十歲以下。明世宗是11歲到16歲的孩子,用來採用女孩的初潮時候的經血煉製丹藥。

    在唐朝時期,選秀的之風盛行,還專門有負責這種差使的官吏,叫做花鳥使。在百官和民家尋找貌美的女子,如果要是隱藏的女子,不應徵選秀,就會被處死。元朝時期和漢族帝王一樣,有選秀女的制度,選天下美女充盈後宮。

    歷朝歷代都有秀女,但是在清朝選秀是極為特色的一個朝代。清朝在選秀女之前要嚴格審查旗屬和年齡,不在旗內的休想參加選秀,如果想逃避的也是自討苦吃。在順治時期,只要是滿,蒙,漢八旗官員,軍士,閒散壯丁家中,要是滿了十四歲到十六歲的女子,都要參加三年一度的備選秀女,要是十七歲以上的就不能參加了。

    清太祖努爾哈赤制定了八旗制度,以黃白紅藍四色旗幟為標誌,後組成了鑲黃,鑲白,鑲紅,鑲藍,以及正黃,正白,正紅,正藍八旗。但也不是每個清朝皇帝都是按一種方式進行選秀的。

    乾隆時期,如果在旗中的女子規定的年限之內沒有參加選秀,那麼之後也要參加,沒有經過參加選秀的女子,到了二十歲不準私自嫁出。到了選秀女的時候,就由戶部先稟告皇上,皇上允許後,開始由這八旗裡面的負責人將適齡妙女的花名冊呈上來,然後到八旗的都統衙門彙總,最後上報皇帝,進行決定日子。如果因為病,殘,或者太醜,不能入選的還要申明裡有,資訊戶部,奏明皇帝,皇帝發話才可以免去選秀。

    清朝選秀不是以美為主,從現存的清末應選秀女照片可看出,秀女高矮胖瘦各異,美醜不一,穿得十分素樸。清朝明確規定,八旗秀女閱看時,必須穿旗裝,嚴禁“時俗服裝”。所謂“時俗服裝”指的就是漢族女子的裝扮。清宮選秀女的標準是品德和門第,首先要是血統純潔的在旗女子,其次本人要長得端莊,品德淑賢,過於漂亮的“狐媚相”是不可能入選的,怕給皇帝增添了“好色”的名由。光緒皇帝的皇后就是不漂亮,還比較醜,但是因為是慈禧的侄女,就成為了皇后。珍妃入選成為光緒的知己,因為他的父親是侍郎長敘,門第和地位在那裡,進入宮中有什麼樣的地位,都是依靠家裡的門第關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遠方的阿媽是什麼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