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錦錦媽媽

    旬邑每逢過年每家每戶都做御面。做法是優質麵粉加水和成我們平時吃麵的團。後加水以抓洗法洗出面裡邊的澱粉,多洗幾遍,洗到後邊水比較清就可以了,洗好的澱粉水在盆裡沉澱一晚,第二天倒掉上邊的清水,把下邊澱粉攪勻倒入大鐵鍋中,小火加熱至透明粘稠狀能用擀麵杖挑起大塊後,挖出放在刷了油的案板上,搓條狀壓扁,放篦子上蒸。熟了等放涼刀上抹油斜切片就可以拌著吃了。

  • 2 # 西安晚報

      玉面這個詞,多用來形容人的容貌美好,李白《浣紗石上女》中的 “玉面耶溪女,青娥紅粉妝”即是此意。看過電視連續劇《西遊記》的想必也記得,劇中有個玉面狐狸,那可真是婀娜多姿、令人驚豔。然而,這裡要說的玉面卻是一種小吃,此小吃的名稱可有多種寫法,因其色亮如玉故稱“玉面”,但若按其製作方法則稱為“淤面”,又因其曾為宮中貢品而稱為“御面”。這是一種有別於涼皮的麵粉特製食品,在旬邑、淳化等地廣為流傳,又以彬縣一帶所產為最。彬縣御面色澤晶瑩透亮、口感細膩光滑,獨具地方特色,故當地人常將其作為款待賓客的美味佳餚。

      玉面相傳系姜女所發明。《詩·大雅·綿》中有“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爰及姜女,聿來胥宇。”的記載,文中提到的姜女,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夫人,亶父居豳(bin),現在的彬縣正是當年的古豳國之地。據說姜女不僅貌美如仙,且賢惠聰明,極善烹調,在實踐中琢磨出製作玉面的方法。後該製作技藝流傳到乾縣、岐山一帶,不過由於水土關係,“生於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這玉面到了寶雞地區,就成了流傳至今的“麵皮”。百年之後,古公亶父的重孫周武王滅商建周,親自來祖地豳國朝拜,吃到了曾祖母始創、曾祖父命名的玉面,讚不絕口,由此玉面又稱為“御面”。建都咸陽、長安的秦漢唐各代,御面一直為宮中食品。

      北京頤和園昆明湖西堤有橋名“豳風”,故有人認為慈禧太后對周人先祖居豳的歷史及《詩經·豳風》有所研究,對姜女發明御面這段歷史有所瞭解。據說慈禧曾要求御膳房尋方製作。後八國聯軍入侵,慈禧攜光緒皇帝逃到了西安之後,便指名要吃心儀已久的正宗御面。待面入口,慈禧不僅連聲叫好,還仔細詢問了這道美食的原料和製作工序,御面也自此成為其最喜歡食用的小吃之一。

      歷經3000多年的演變,御面在製作時仍沿用據說是姜女首創的四道工序,簡而言之,就是洗、煉、蒸、切。選用本地所產優質小麥粉,加水,和成麵糰,揉光,蓋溼布餳15分鐘左右,再次揉光。按一碗麵粉三碗水的比例給麵糰里加水,反覆揉搓,洗淨澱粉、洗出麵筋。洗面通常選在傍晚,洗完後讓澱粉水沉澱,臨睡前將上面的水潷出,翌日清晨再潷一次,剩下的麵漿備用。將無油鍋慢火加熱,慢慢倒入麵漿,文火熬製,邊熬邊攪,勿使其糊,這就是所謂的煉御面了。大約20分鐘後,麵漿成為粘性固體。倒出,放在案板上晾涼,搓成條狀,還可按自己喜好,用乾淨的梳子或其他工具,在揉好麵糰上按出花紋。將成形搓好的御面上鍋蒸熟後取出,再次晾涼,切成極薄的片,佐以蒜泥、薑末、陳醋、精鹽、香油等,還可以放入預先汆熟的豆芽、菠菜、胡蘿蔔絲、辣椒絲等菜品,即可食用。御麵筋光柔軟、晶瑩透明,口味酸辣鮮香、爽口提神,嘗過的人無不稱讚其味美精絕。

    ○高銘昱 2020年06月13日《西安日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才能做好網店的產品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