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兵器世界

    膛線可以提高任何槍支的射擊精度,前裝火繩槍、燧發槍當然也不例外了!下圖是小日本的前裝火繩槍,都沒有膛線。

    線膛槍相對於滑膛槍的精度,有著質的提高,線膛槍普及之後,不僅滑膛槍退出歷史舞臺,就連用了幾百年的排槍射擊戰術也消失了。

    排槍射擊戰術就是讓士兵站成一排,甚至好多排,大家一起開槍射擊,依靠密如雨點的彈幕殺傷目標,這樣明顯能夠彌補滑膛槍精度不足的短板,那麼滑膛槍的精度到底有多糟糕呢?

    (清朝早期的作戰模式也是排槍射擊)

    能查到的資料多的數不過來,其中指紋圖書給出的資料較為可信,下圖是法國革命期間的滑膛槍射擊統計圖。

    可見,子彈在100米的距離上有著很好的命中率,隨著子彈變輕變小,射擊精度會有大幅度的下降,根據上圖的統計結果可知,使用大直徑重彈時,射擊距離最好不要超過125米,否則射擊偏差也是無法接受的。

    這個統計結果是拿破崙登上大位之前,當時流行的還是排槍射擊戰術,所以筆者覺得這個統計結果應該不是單個士兵的射擊成績,它很有可能是排射的結果。有記載,在1817~1818年同樣由法華人進行的梅斯實驗中,打出了下圖的射擊效果。

    明確指出了射擊實驗的打法是排槍,實驗用的靶子就是模擬佇列作戰的人牆,靶長2米、寬約等於2個人的肩寬,實驗用的槍彈是直徑較小的1\20彈。這種實驗非常貼近當時的戰爭環境,看上圖可知命中精度差的難以想象。

    即便是訓練有素的老兵,在78米的射擊距離內也只有53.4%的命中率,超過200米基本只有20%的命中率了,如果是新兵的話根本打不著人。但第一個實驗的另一個結果很準確,就是子彈越大、與槍管的縫隙越小,射擊精度就越高,原因就是它降低了子彈的散佈面積。

    這是因為子彈變小會導致它和槍管壁之間的縫隙擴大,進一步導致子彈在槍管內運動時跳動劇烈,最後在出槍口時並不是沿著瞄具的射線方向前進,形成所謂的散佈現象 ,距離越遠散佈現象就會越嚴重,精度也就越來越差了。如此看啦,子彈是越大越好了!

    可問題是,大直徑重彈的填裝非常困難,這個不難理解,子彈太大會和槍管產生劇烈摩擦,再加上當時的槍管加工工藝不佳,這種大直徑子彈是很危險的,不僅縮短了槍管壽命、增加了卡彈的機率,也導致炸膛的機率激增。

    為了在不影響裝填速度的情況下提高命中精度,膛線應運而生了。最早的膛線就是為了減少大尺寸子彈與槍管壁的接觸面積,進而降低摩擦力,也讓火藥爆炸氣體更容易排出槍外防止炸膛。而且最早的膛線並不是螺旋的,而是筆直的形狀。

    後來,參考弓箭箭桿上的羽毛結構,膛線才被設計成螺旋狀。

    歐洲的槍支設計師發現,有經驗的弓箭手會讓羽毛保持一定傾斜角,以便讓飛行中的箭桿旋轉起來,這樣能顯著增加射程和精度,這個原理同樣適用於子彈。截止到此時,改變槍械歷史的螺旋狀膛線誕生了。

    那麼線膛槍的命中精度有怎樣的提高呢?這裡可以用拿破崙三世的野心也形容,這人是拿破崙的侄子,他重建了拿破崙帝國,還曾經計劃進軍美洲大陸,甚至自認為是歐洲憲兵,大老遠的跑到克里米亞打了一仗。皇帝的信心就來源於射程比普通野戰炮還遠的前裝螺旋線膛槍。

    當時的輕型野戰炮只能打550米到730米的距離,但法華人的線膛槍已經可以打820米的有效射程了,在450米內的精度也非常好。可以說法華人對自己的迷之自信就是從線膛槍開始的,他們對這種裝備的升級改進一直持續到鴉片戰爭之後,直到後膛裝彈的槍支誕生才宣告結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淨水器濾芯可以使用多久,淨水器有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