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oak31
-
2 #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科學家利用統計分析來確定90種獸腳類恐龍的食物,結果挑戰了傳統觀點,即幾乎所有的獸腳亞目動物都是食肉動物,尤其是那些最接近鳥類祖先的食肉恐龍。 在最像鳥的恐龍中——被稱為同卵龍吃植物是一種常見的生活方式。大多數獸腳類恐龍顯然適應了食肉的生活方式,但在進化為鳥類的過程中,食肉基因變得弱化了。
獸腳類恐龍是一群兩足恐龍,俗稱“食肉”恐龍。在獸腳亞目恐龍中,所有現代鳥類及其幾個最近滅絕的近親都屬於一個被稱為蜥臀目。同時也包括標誌性的暴龍和迅猛龍。大多數體腔龍都長有羽毛。最聰明的恐龍和那些體型最小的恐龍也屬於這個群體。 推斷滅絕動物的食物並不總是簡單明瞭的。除了最罕見的情況之外,古生物學家除了化石骨骼和牙齒什麼也沒有。有時弄清楚恐龍吃了什麼是相當明顯的。
舉例來說,沒有人會懷疑霸王龍是大嘴巴,還是三角龍的牙齒被用來嚼碎植物。然而,許多多齒恐龍有更模糊的適應能力,比如嘴前部有釘狀牙齒或者根本沒有牙齒,所以決定它們的食物是一個挑戰。但是直到現在,我們還沒有一個可靠的方法在關於它們吃什麼的理論之間進行選擇。 幸運的是,這些恐龍中的一小部分還保留了清晰的食物證據和它們的骨骼殘骸。恐龍糞便化石、胃內容物、牙印、胃中作為消化植物的石頭的存在,甚至兩種被儲存在戰鬥中的恐龍都提供了食物的直接視窗。
科學家發現了20多種解剖學特徵,這些特徵在統計學上與食草動物的直接證據相關,包括無牙喙。一旦將某些適應與飲食的直接證據聯絡起來,就能看到其他哪些獸腳亞目動物具有相同的特徵,然後就能知道誰可能是食草動物,誰不是。 研究人員發現分佈在六個主要譜系的44種獸腳亞目動物吃植物,並且大多數長有羽毛的恐龍和現代鳥類的祖先可能已經失去了對肉的興趣。因為食用植物被發現在獸腳亞目動物中非常普遍,霸王龍和其他食肉獸腳亞目動物如迅猛龍的高碳化習性應該被視為“與其說是規則,不如說是例外”。
研究人員的發現還表明,像侏羅紀公園的迅猛龍這樣的標誌性食肉動物及其近親可能是從雜食性祖先進化而來的。 除了確定食物之外,研究人員還分析了不同組的體腔龍是否遵循相同的進化路徑走向食草性飲食。他們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失去了撕裂肉的牙齒,形成了奇怪的牙齒型別,如釘形、楔形和葉形牙齒,最終,一些物種完全失去了大部分或全部牙齒,取而代之的是鳥喙。
恐龍進化喙是為了幫助它們向吃植物過渡,但一旦這一創新完成,喙就繼續進化成無數種形式,並有助於支援現代鳥類高度的飲食多樣性。這是一個明確的跡象,表明獸腳類恐龍無牙喙的反覆進化與植物進食有關。然而,一旦一隻鳥喙出現,它就會繼續進化。獸腳類動物會以各種方式使用它們的喙,現在仍然這樣。
-
3 # 葉飄刀
並不是所有長羽毛的恐龍都是食肉的
以往發現的長羽毛的恐龍確實都是肉食性的恐龍,但根據不斷的考古發現,目前已經發了長羽毛的植食恐龍,也就是說,很有可能部分的鳥類本就是植食恐龍進化而成的,那麼儲存了植食的習性是很可能的。
另外在向鳥進化飛向天空中,大多數的恐龍都是小型恐龍,它們當時獵捕的食物就是昆蟲,所以變成鳥類捕食昆蟲,並沒有什麼不妥的地方。
進化中的選擇當然也不排除有一部分原本食肉的恐龍,在進化的過程中,最終放棄了食肉而改吃了素。生物的生存是存在著競爭的,物種為了存在下去,那麼就必須適應這個競爭。有的物種無法適應,從而被淘汰,而有的物種最終適應了這個競爭狀態,改變了自己的飲食習性,從而透過差異化發展的情況,生存了下來。當然也不僅僅是是食肉改吃素,吃素改吃肉的也有。
這樣的事情是生物的進化中是在不斷的反覆上演著的,恐龍是如此,現在的生物也是如此,舉個簡單的例子而言,我們熟悉的國寶大熊貓,就是一個典型的食肉改吃素的例子。
生就一副食肉動物的身材,吃的卻是素食,如果熊貓已經滅絕,僅僅憑藉其骨骼推斷,任何科學家都會得出他吃肉的結論。
既然熊貓可以如此,那麼恐龍在向鳥類進化的過程中同樣也可以這麼做。都是為了生存而已。
回覆列表
之所以演化成鳥這種形態,就是為了在樹間活動,走的自然就是小型化路線了,樹上啥玩意營養豐富一點能支撐高耗能的飛行,不也就是果子蟲子啥的嗎,後來非鳥恐龍和翼龍亡了,才有機會走些別的路線,比如說陸行鳥之類的妖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