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中孩子們進行角色遊戲時,依照性別進行角色分配和角色認知的現象,被認為是性別刻板印象的表現。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可以透過對區角設定、角色選擇、角色任務、材料與玩具的選擇和投放進行有意識的調整,並在遊戲分享活動中進行言語強化來弱化這種刻板印象,幫助兒童形成多樣化的性別角色認同。
一、什麼是性別刻板印象及其是如何產生的
所謂性別刻板印象就是人們對男性和女性在行為、人格特徵等方面的固定看法或信念。它並不一定有事實依據,也不考慮個別差異,僅僅是存在於人們頭腦中並使人們堅信不移的某類性別角色具有某種特點的固定觀念。比如說,人們可能認為男性就是獨立的、果斷的,是一家之主,能夠承擔更大的責任;女性則是溫柔的、情感豐富的,應該打理家務和照顧孩子等。
兒童的性別刻板印象是在性別角色認識發展的基礎上產生的。嬰兒一出生就開始了性別角色社會化的過程。父母根據孩子不同的性別選擇襁褓的顏色,房間的色調,玩具的型別,衣服的樣式等等,開始進行性別教育。兒童在學習分辨男性女性的過程中,受到家庭、媒體和教育等的影響,形成了性別角色刻板印象,這又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兒童對玩具、課程和職業的選擇,影響其個體的行為和動機等等。兩性之間存在差異是不可否認的,但是將男女性別角色定型化是不合理的。那些不完全符合人們對特定性別行為的認識的孩子可能會受到排斥,承受不必要的壓力,幼兒玩伴和遊戲型別的選擇也會受到影響,不利於其完善人格的培養。因此,幼兒園中教師需要在兒童的一日活動中滲透相關的性別教育,弱化其對性別的刻板觀念。
二、在角色遊戲中如何應對幼兒的性別刻板印象
角色遊戲作為幼兒最主要的遊戲形式之一,包含了大量的角色選擇的過程,會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出幼兒所習慣的性別刻板印象。不合理的角色設定可能會強化並加重孩子對性別角色認識的定型化,反過來,如果根據幼兒的表現來調整角色遊戲的設定,並採用一定的策略便可以有效地降低刻板印象對幼兒產生的不利影響。
(一)區角的設定應多樣化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們在遊戲時,更傾向於選擇與自己性別相符的內容,如男孩子更多會去“警察局”,女孩子更多選擇“娃娃家”。教師在保證這種具有典型性別特徵的區角活動的同時,應設計更多的適合男孩女孩一起玩,沒有明顯性別差異的遊戲區域,如“餐館”、“醫院”、“畫室”、“銀行”、“奧運會場”等等,讓更多的孩子參與到其中,發揮自己的優勢,滿足不同的需要。
(二)鼓勵兒童不侷限於性別來選擇角色
由於男孩子傾向於選擇需要邏輯思維的創造型遊戲和劇烈的運動型遊戲,他們更喜歡建築師、消防員、警察、司機、爸爸等角色;女孩子則喜歡安靜的、模仿性的、照顧型的角色,如媽媽、阿姨、護士、老師等。如果這種情況是固定不變的,甚至已經模式化了,或者是有人不按照這種規則進行選擇時受到了別的小朋友的質疑或指責,教師就需要進行必要的干預。可以鼓勵孩子們進行角色轉換,如讓女孩子扮演“女警”、“女建築師”等,男孩子去演“老師”、“護士”,或大家輪流來當“媽媽”,讓他們感受不同的角色行為和情感體驗。這樣孩子們就會體會到某些職業角色並非是固定性別的人才能擔當的,增加他們對各自角色的認同,從而減輕對職業角色的刻板印象。
(三)使各種角色的任務更加豐富
很多時候,兒童對自己扮演的角色所承擔的任務認識有限,容易導致任務單一化,刻板化。教師可以引導孩子們討論每種職業都需要做什麼工作,是不是可以在遊戲中表現出來,來加深對角色的瞭解。例如,“娃娃家”中,媽媽除了照顧孩子還要去上班,這個時候爸爸如果有時間就可以幫忙照顧寶寶或收拾一下屋子,並不一定必須出去工作或買東西;警察要指揮交通,維持秩序,有時候也應該去照顧需要幫助的老人和孩子;建築師建好大樓之後,還要設計一下室內的裝修和佈置,進行一些細緻的手工活……這種任務多樣化的角色對幼兒來講會更有趣,也更加有益於他們的發展。
(四)材料、玩具的選擇和投放要注意避免刻板化
研究表明,性別刻板印象對兒童玩具的選擇有明顯的影響,尤其是在4-5歲影響程度會有顯著提高。以往的研究也表明,家長可能為年幼的女兒購買卡車等男性化玩具,但卻會避免為兒子購買洋娃娃等女性化玩具;在遊戲中與反刻板玩具玩耍的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受到來自同伴的批評和糾正、可以看出男孩受性別刻板印象影響的程度更大。這就要求教師在遊戲中對這方面要格外注意。如一個男孩子在進行手工練習時,應及時地進行肯定和鼓勵,並倡導更多地男孩選擇那些需要進行精細加工的材料,培養他們耐心、細膩的品質。對女孩,也應該鼓勵她們更多的去玩一些結構類玩具增強思維的邏輯性,還有運動型器械,增強女孩的身體素質和耐受力。另外,幼兒對角色的選擇有時會受到教師所提供的材料的限制,尤其是那些已經被刻板化的角色所需材料的投放更應該注意。如“阿姨”的圍裙不一定只能是紅色的花紋,還可以用純色或冷色調的;餐廳“服務員”不一定必須戴花頭巾,可以改成更加中性的胸牌來表示;“警察局”的背景牆上可以貼上女警的照片等等,這都需要教師用心的佈置。
(五)在遊戲分享活動中進行言語強化
幼兒的依賴性很強,將老師看作是近乎絕對的權威。在遊戲過程的分享活動是教師和幼兒交流的重要環節,教師首先應注意不要在無意識中強化孩子們的性別刻板印象。比如老師可以說“不要怕”、“不要調皮”,但不要說成是“男孩子不要這麼膽小”、“女孩子不能這麼調皮”。此外,還要有意識的利用言語強化的作用來弱化對角色的刻板觀念。在講到“女警察”、“女建築師”時可以說:“某某今天表現的真勇敢,真果斷,太棒了!”“大家看某某蓋的房子多高大,多堅固呀!”講到“男服務員”、“男阿姨”時可以說:“因為某某的服務熱情周到,今天餐廳的客人好多呢!”、“阿姨今天做的飯真好吃,寶寶吃的好飽哦,想明天還吃這些菜式呢!”這樣就可以增加孩子們對反刻板型別角色的興趣,同時降低彼此之間的偏見。
學前期是兒童性別角色認識發展的關鍵時期,在對幼兒進行性別教育的過程中,應避免可能產生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教師透過對角色遊戲的設計和指導,增加孩子體驗和了解各類性別角色的可能性,從而逐步幫助幼兒形成多樣化的性別角色認同。
幼兒園中孩子們進行角色遊戲時,依照性別進行角色分配和角色認知的現象,被認為是性別刻板印象的表現。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可以透過對區角設定、角色選擇、角色任務、材料與玩具的選擇和投放進行有意識的調整,並在遊戲分享活動中進行言語強化來弱化這種刻板印象,幫助兒童形成多樣化的性別角色認同。
一、什麼是性別刻板印象及其是如何產生的
所謂性別刻板印象就是人們對男性和女性在行為、人格特徵等方面的固定看法或信念。它並不一定有事實依據,也不考慮個別差異,僅僅是存在於人們頭腦中並使人們堅信不移的某類性別角色具有某種特點的固定觀念。比如說,人們可能認為男性就是獨立的、果斷的,是一家之主,能夠承擔更大的責任;女性則是溫柔的、情感豐富的,應該打理家務和照顧孩子等。
兒童的性別刻板印象是在性別角色認識發展的基礎上產生的。嬰兒一出生就開始了性別角色社會化的過程。父母根據孩子不同的性別選擇襁褓的顏色,房間的色調,玩具的型別,衣服的樣式等等,開始進行性別教育。兒童在學習分辨男性女性的過程中,受到家庭、媒體和教育等的影響,形成了性別角色刻板印象,這又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兒童對玩具、課程和職業的選擇,影響其個體的行為和動機等等。兩性之間存在差異是不可否認的,但是將男女性別角色定型化是不合理的。那些不完全符合人們對特定性別行為的認識的孩子可能會受到排斥,承受不必要的壓力,幼兒玩伴和遊戲型別的選擇也會受到影響,不利於其完善人格的培養。因此,幼兒園中教師需要在兒童的一日活動中滲透相關的性別教育,弱化其對性別的刻板觀念。
二、在角色遊戲中如何應對幼兒的性別刻板印象
角色遊戲作為幼兒最主要的遊戲形式之一,包含了大量的角色選擇的過程,會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出幼兒所習慣的性別刻板印象。不合理的角色設定可能會強化並加重孩子對性別角色認識的定型化,反過來,如果根據幼兒的表現來調整角色遊戲的設定,並採用一定的策略便可以有效地降低刻板印象對幼兒產生的不利影響。
(一)區角的設定應多樣化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們在遊戲時,更傾向於選擇與自己性別相符的內容,如男孩子更多會去“警察局”,女孩子更多選擇“娃娃家”。教師在保證這種具有典型性別特徵的區角活動的同時,應設計更多的適合男孩女孩一起玩,沒有明顯性別差異的遊戲區域,如“餐館”、“醫院”、“畫室”、“銀行”、“奧運會場”等等,讓更多的孩子參與到其中,發揮自己的優勢,滿足不同的需要。
(二)鼓勵兒童不侷限於性別來選擇角色
由於男孩子傾向於選擇需要邏輯思維的創造型遊戲和劇烈的運動型遊戲,他們更喜歡建築師、消防員、警察、司機、爸爸等角色;女孩子則喜歡安靜的、模仿性的、照顧型的角色,如媽媽、阿姨、護士、老師等。如果這種情況是固定不變的,甚至已經模式化了,或者是有人不按照這種規則進行選擇時受到了別的小朋友的質疑或指責,教師就需要進行必要的干預。可以鼓勵孩子們進行角色轉換,如讓女孩子扮演“女警”、“女建築師”等,男孩子去演“老師”、“護士”,或大家輪流來當“媽媽”,讓他們感受不同的角色行為和情感體驗。這樣孩子們就會體會到某些職業角色並非是固定性別的人才能擔當的,增加他們對各自角色的認同,從而減輕對職業角色的刻板印象。
(三)使各種角色的任務更加豐富
很多時候,兒童對自己扮演的角色所承擔的任務認識有限,容易導致任務單一化,刻板化。教師可以引導孩子們討論每種職業都需要做什麼工作,是不是可以在遊戲中表現出來,來加深對角色的瞭解。例如,“娃娃家”中,媽媽除了照顧孩子還要去上班,這個時候爸爸如果有時間就可以幫忙照顧寶寶或收拾一下屋子,並不一定必須出去工作或買東西;警察要指揮交通,維持秩序,有時候也應該去照顧需要幫助的老人和孩子;建築師建好大樓之後,還要設計一下室內的裝修和佈置,進行一些細緻的手工活……這種任務多樣化的角色對幼兒來講會更有趣,也更加有益於他們的發展。
(四)材料、玩具的選擇和投放要注意避免刻板化
研究表明,性別刻板印象對兒童玩具的選擇有明顯的影響,尤其是在4-5歲影響程度會有顯著提高。以往的研究也表明,家長可能為年幼的女兒購買卡車等男性化玩具,但卻會避免為兒子購買洋娃娃等女性化玩具;在遊戲中與反刻板玩具玩耍的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受到來自同伴的批評和糾正、可以看出男孩受性別刻板印象影響的程度更大。這就要求教師在遊戲中對這方面要格外注意。如一個男孩子在進行手工練習時,應及時地進行肯定和鼓勵,並倡導更多地男孩選擇那些需要進行精細加工的材料,培養他們耐心、細膩的品質。對女孩,也應該鼓勵她們更多的去玩一些結構類玩具增強思維的邏輯性,還有運動型器械,增強女孩的身體素質和耐受力。另外,幼兒對角色的選擇有時會受到教師所提供的材料的限制,尤其是那些已經被刻板化的角色所需材料的投放更應該注意。如“阿姨”的圍裙不一定只能是紅色的花紋,還可以用純色或冷色調的;餐廳“服務員”不一定必須戴花頭巾,可以改成更加中性的胸牌來表示;“警察局”的背景牆上可以貼上女警的照片等等,這都需要教師用心的佈置。
(五)在遊戲分享活動中進行言語強化
幼兒的依賴性很強,將老師看作是近乎絕對的權威。在遊戲過程的分享活動是教師和幼兒交流的重要環節,教師首先應注意不要在無意識中強化孩子們的性別刻板印象。比如老師可以說“不要怕”、“不要調皮”,但不要說成是“男孩子不要這麼膽小”、“女孩子不能這麼調皮”。此外,還要有意識的利用言語強化的作用來弱化對角色的刻板觀念。在講到“女警察”、“女建築師”時可以說:“某某今天表現的真勇敢,真果斷,太棒了!”“大家看某某蓋的房子多高大,多堅固呀!”講到“男服務員”、“男阿姨”時可以說:“因為某某的服務熱情周到,今天餐廳的客人好多呢!”、“阿姨今天做的飯真好吃,寶寶吃的好飽哦,想明天還吃這些菜式呢!”這樣就可以增加孩子們對反刻板型別角色的興趣,同時降低彼此之間的偏見。
學前期是兒童性別角色認識發展的關鍵時期,在對幼兒進行性別教育的過程中,應避免可能產生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教師透過對角色遊戲的設計和指導,增加孩子體驗和了解各類性別角色的可能性,從而逐步幫助幼兒形成多樣化的性別角色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