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野史故事

    《三國志》張郃本傳如是記載:紹遣將淳于瓊等督運屯烏巢,太祖自將急擊之。郃說紹曰:“曹公兵精,往必破瓊等;瓊等破,則將軍事去矣,宜急引兵救之。”郭圖曰:“郃計非也。不如攻其本營,勢必還,此為不救而自解也。”郃曰:“曹公營固,攻之必不拔,若瓊等見禽,吾屬盡為虜矣。”紹但遣輕騎救瓊,而以重兵攻太祖營,不能下。太祖果破瓊等,紹軍潰。圖慚,又更譖郃曰:“郃快軍敗,出言不遜。”郃懼,乃歸太祖。

    顯然,這出完全是郭圖這敗家貨的鍋,駁斥正確主張在前,打小報告在後,傳主張郃完全是個受氣包、小媳婦,活生生被逼良為娼。

    然而,這出傑克蘇戲碼遭到了裴松之的實錘:武紀及袁紹傳並雲袁紹使張郃、高覽攻太祖營,郃等聞淳于瓊破,遂來降,紹眾於是大潰。是則緣郃等降而後紹軍壞也。至如此傳,為紹軍先潰,懼郭圖之譖,然後歸太祖,為參錯不同矣。

    易言之,更有分量的武帝紀與袁紹傳都記載張郃、高覽聽聞烏巢壞菜便立馬反了水,從而導致袁紹全軍崩潰,時間線完全對不攏。

    我順道再補上一刀:

    《後漢書·袁紹傳》:紹聞操擊瓊,謂長子譚曰:“就操破瓊,吾拔其營,彼固無所歸矣。”乃使高覽、張合等攻操營,不下。二將聞瓊等敗,遂奔操。於是紹軍驚擾,大潰。

    非常清楚,刨去張郃本傳,各路權威記載大同小異,都認為張郃投曹的原因是聞淳于瓊等敗,認為袁紹大勢已去,於是火線跳槽,進而導致全軍崩盤。這在亂世中本尋常事,眼光是精準的,人品是稀爛的,本傳甩鍋郭圖,是為傳主諱的習慣性動作,更可能出自家傳口徑。

    然而,就此可以斷定張郃本傳純粹是滿口跑火車麼?恐怕未必:

    《三國志·荀攸傳》:太祖自將攻破之,盡斬瓊等。紹將張郃、高覽燒攻櫓降,紹遂棄軍走。郃之來,洪疑不敢受,攸謂洪曰:“郃計不用,怒而來,君何疑?”乃受之。

    此處明確指出了【郃計不用,怒而來】,易言之,荀攸得知了張郃獻計,袁紹不納一事,也即《張郃傳》的前半截的建策救烏巢很可能屬實。當然,這旮旯是【郃計不用,怒而來】,而非【郃受譖,怒而來】,也側面印證了張郃傳後半截的郭圖進讒十九瞎掰。綜合各傳,事實大致如下:

    曹操襲擊烏巢——>張郃建議援救烏巢——>袁紹不納,命令張郃、高覽等攻擊官渡曹操本營——>攻擊失利,淳于瓊等戰敗訊息傳到前線,張郃、高覽投降,袁紹軍總崩潰

    總之,張郃傳寫了半截實話,至於張郃、高覽等為何一聽到淳于瓊戰敗、烏巢失陷便投降,這也很容易理解:其一,就其判斷,若烏巢失陷,大勢即去,曹操將是勝利方;其二,攻擊官渡不利,回營不會有好果子吃;其三,怨恨袁紹不納其策。

    無論從現實利益,抑或感情因素考量,只要不是對自身道德有較高要求的人士,投曹完全順理成章——君不見另一位主將,和郭圖八竿子打不著的高覽的身體也很誠實麼?可惜本傳洗地技術太差,把件一目瞭然的事給弄得稀裡糊塗,被人一把楸住尾巴,反而大蜜勝黑了。

  • 2 # 歷史百家爭鳴

    張郃其實是一個根正苗紅的武將,他是在黃巾起義的時候應徵入伍,在韓馥手下當差,鎮壓黃巾之亂,立下不少功勞。黃巾之亂平定之後,韓馥任冀州牧,冀州這個地方民殷人盛,兵精糧足,袁紹看上這個地方了,想用武力奪取冀州,韓馥被迫投靠張邈,後來張邈的使者和袁紹的使者相見,他父以為張邈出賣了自己,就在廁所中自殺了。張頜也就歸了袁紹。袁紹對張郃還是很重視的,畢竟張郃是一員猛將,在攻打公孫攢的時候立下不少戰功,升遷為寧國中郎將。袁紹平定了北部以後,又開始南下,與曹操決戰,袁紹其實有非常大的優勢,兵精糧足,但是袁紹這個人剛愎自用,很自大,在與曹操的戰鬥中多次喪失良機,兩人決戰於官渡。官渡之戰,大家都很瞭解了,曹操襲擊袁紹的糧倉烏巢,形勢非常危急,張郃向袁紹建議緊急救援烏巢,他認為攻打烏巢的是曹操,烏巢的守將肯定守不住,如果烏巢丟了那我們就完了。可是袁紹的謀士郭圖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袁紹應該圍魏救趙,攻擊曹操的大本營,這樣曹操必定會回援,但是張郃反對,說曹操的大本營肯定做好了防範,如果攻不下來就都完了。袁紹不聽張郃的建議,採納了郭圖的方法,結果袁紹大財。我們都知道袁紹這個人是很好面子的,如果袁紹打了勝仗,那麼什麼都好說,如果袁紹打了敗仗,即使建議正確的,他也會懷恨在心,而郭圖惡人先告狀,誣陷張郃出言不遜,張郃深知袁紹的性格,擔心被處置,而且袁紹大勢已去,就投降了曹操。曹操聽說以後非常高興,親自迎接張郃,委以重任,張郃對曹操也是忠心耿耿,以報答曹操的知遇之恩,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大破蜀軍於街亭,解了長安之危。張郃實現了武將的夢想,馬革裹屍,戰死沙場,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時候被蜀軍殺死,以死孝國!

  • 3 # 異木棉君

    張郃投降曹操,一是因為迫不得已。不投降曹操,小心眼的袁紹饒不了他。二是曹操重視人才,特別是能為我用的人才,曹操求之不得。三是良將擇主而仕,賣命也要賣給合適的主子。後來的歷史證明了,張郃為曹操肝腦塗地,死而後已。

  • 4 # 7光年體育

    遇到袁紹這樣的郡主,郭圖、逢紀、許攸這樣的謀士,一個個內鬥高手,張郃投降別人是遲早的事情。

    最佩服的要算袁紹,這個四世三公家名門望族的官後代,雖然不太算根紅苗正(袁紹是私生子,袁術才是名副其實的太子黨),倒也算背景深厚聲名顯赫,但在他做諸侯期間,怎麼敗家的事他就怎麼做,天生就是為敗家而存在的主(三國裡還有一個人物和袁紹忒像,就是劉表,這裡就不表了)。

    多的不說,挑幾個重要的節點看看:一是和袁術兄弟窩裡鬥,貫穿一生從不放棄。二是被推舉為諸侯盟主討伐董卓期間的所為。三是是否迎取漢獻帝的決策。四是在曹操和北方公孫瓚對掐時期的對策。五是官渡之戰的戰略戰術。

    在這幾個重要節點中哪怕隨便一個,把握住機會,做出正確的決定,那麼中國歷史很可能會被改寫,我們看到的三國可能就是另一個版本了!但看看他都做了些什麼?要寫的話篇幅太長,大家有興趣的可以找找史料。結果就像曹操評價的那樣,優柔寡斷,謀而不決。反正什麼是錯誤的就做什麼,最終痛失稱霸的良機,而他的兩個二兒子也很好地繼承了父親的優良傳統,把窩裡斗的劇情繼續發展下去,國破家亡的結局不可避免了!

    這裡還要驚歎一下曹操陣營諜報系統的效率。從曹操帶兵去燒烏巢,張郃提出發救兵被拒到劫營失敗投降整個過程,充其量不過一兩天時間,荀攸已清楚掌握了敵我雙方的形勢,連張郃的建議被拒的事都瞭如指掌,那時候沒有無線電沒有電話沒有網際網路,難道真是武俠小說裡寫的飛鴿傳書?可以想象,各諸侯在敵對勢力中肯定安插了大量的無間道,也可以說是二五仔吧,一有風吹草動,無論大小,本方立馬收到情報,君主及其智囊團會根據情報作出反應,資訊對於決策的重要性可見一斑,而古人早已運用得爐火純青。對於這些歷史故事,大家可以再發表一下高見以新耳目。

  • 5 # 天飛鶴

    官渡之戰,曹操夜襲烏巢,張郃、高覽率眾投降曹操。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張郃究竟是在什麼情況下、因為什麼投降曹操的,《三國志》對於此事記載發生了衝突,這裡很有疑點。

    建安五年冬十月,袁紹派淳于瓊等率領一萬多人運送糧草,駐軍在距離袁紹大營北四十里的烏巢。此時,袁紹的謀臣許攸投降曹操,這給當時處於劣勢的曹操帶來了好訊息。曹操留曹洪、荀攸、賈詡等人守營,親率五千精兵去偷襲烏巢。

    曹操攻打烏巢守軍也打得很激烈,曹操偷襲烏巢的情報傳到袁紹軍營內,張郃勸說袁紹派主力軍去烏巢救淳于瓊,可是郭圖的提議和張郃相反,郭圖建議袁紹趁此機會去攻打曹操的大營,一舉拿下,斷了曹操的歸路(圍魏救趙的方案)。

    最後袁紹聽從了郭圖的建議,讓張郃、高覽兩人率重兵強攻曹操大營,指派輕兵去救援烏巢。結果是曹操攻破了烏巢,殺了淳于瓊,可是袁紹卻久攻曹操大營不下。

    此時,《三國志》發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記載,一種是武帝紀說法,曹操破烏巢後,袁紹大軍潰散,郭圖為了推卸責任出言陷害張郃,張郃懼怕,因此投降曹操。

    《三國志 武帝紀》:紹初聞公之擊瓊,謂長子譚曰:“就彼攻瓊等,吾攻拔其營,彼固無所歸矣!”乃使張郃、高覽攻曹洪。郃等聞瓊破,遂來降,紹眾大潰。

    第二種說法呢,是根據張郃本傳,袁紹派遣張郃、高覽去攻打曹操大營,張郃聽說烏巢淳于瓊敗的訊息,因此投降曹操,袁紹大軍潰敗。

    《三國志 張郃傳》:太祖果破瓊等,紹軍潰。圖慚,又更譖郃曰:“郃快軍敗,出言不遜。”郃懼,乃歸太祖。

    這兩種記載都能傳遞出一個資訊:烏巢失守,淳于瓊敗北之後,張郃才選擇投降曹洪軍營的。

    只不過理由不一樣,武帝紀是說張郃看到局勢不利,這才叛變,本傳則是說郭圖從中作梗,張郃沒有了退路,這才投降的。

    按照本傳專美的規矩來看,郭圖的讒言,很可能是張郃的託詞。張郃在前線攻打曹軍軍營,如何知道後方的郭圖跟袁紹進讒言的事?郭圖要真說了這些話,袁紹又如何相信郭圖知道在前線作戰的張郃“出言不遜”?

    其實,我們只要知道,張郃看到烏巢失陷後,乾脆賭氣投降曹軍,就行了,至於他理由如何,看看就行,不必太當真。

    按照《荀攸傳》的記載,張郃和高覽兩人派人向曹洪報信,請求投降時,曹洪也不敢接納,只能去問荀攸,荀攸則對曹洪說:“張郃的計謀沒有被袁紹採納,生氣而投奔我們,你何必懷疑?”

    由此可見,張郃給曹洪報信裡敘述投降的理由就是說自己不被袁紹信任,生氣而來。

    至於郭圖到底有沒有進讒,都無所謂了。

    (張)郃之來,(曹)洪疑不敢受,(荀)攸謂洪曰:“合郃不用,怒而來,君何疑?”乃受之。

  • 6 # remix166

    張頜投降曹操,是在當時情況下的舉動。

    官渡之戰後期,袁紹面對郭圖和張頜不同的建議,許攸反水,對於曹操突然襲擊烏巢。郭圖建議重兵攻曹操大營,張頜建議立即救烏巢,因為曹操大營不容易攻取,反而烏巢需要救援。

    袁紹最後決定重心攻曹操大營,結果失敗。郭圖究竟有沒有陷害張頜有疑問。但是因為烏巢大軍潰敗。很有原因。

  • 7 # 醉愛侃足球

    張郃投降曹操,除了曹操求賢若渴的名聲太響亮以外,還真是迫不得已,如果張郃不及時投降曹操,等待他的可能是死亡,而且是被自己的主公殺掉。

    ▲張郃劇照

    張郃本來是袁紹帳下的一員猛將,而且比顏良、文丑更好用。因為張郃可謂是文武全才,他不但作戰勇猛,在謀略方面也是非常了得,而顏良、文丑最大的特點就是勇猛而已。

    說到張郃投降,就不得不提到官渡之戰,在官渡之戰中有一個非常關鍵的戰役叫奇襲烏巢。曹操率主力精銳全力攻擊袁紹的糧草輜重所在地烏巢,也正是這次奇襲讓整個官渡之戰的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官渡之戰地圖

    其實,在曹操剛開始奇襲烏巢的時候,張郃曾經勸諫過袁紹,一定要馬上增員烏巢,因為一旦烏巢失陷,那袁紹的糧草和輜重將全部丟失,全軍將不擊自潰。

    張郃說:

    “曹公兵精,往必破瓊等;瓊等破,則將軍事去矣,宜急引兵救之。”

    這時候一個叫郭圖的謀士跳出來了,這是一個諂媚奸險、且擅於內鬥的人,他主張讓袁紹直接去打曹操的大本營官渡,認為只要打了官渡,曹操就會撤軍回援,烏巢自然解圍。

    郭圖的建議是:

    “郃計非也。不如攻其本營,勢必還,此為不救而自解也。”

    袁紹竟然天真的相信了郭圖,重兵強攻官渡,只派遣了一支弱軍增援烏巢。

    張郃對戰局的形勢看得非常透徹:

    “曹公營固,攻之必不拔,若瓊等見禽,吾屬盡為虜矣。”

    烏巢的守軍本來就不多,很容易失陷,糧草輜重很快就會被燒掉,而曹操的官渡可不是一時半會能打得下來的,如果這時候能打,當初早就集中兵力強攻了。

    ▲曹操奇襲烏巢

    可袁紹不聽,結果烏巢失陷,糧草輜重全部被燒為灰燼,官渡也沒能打下來。事實證明,郭圖的計謀是完全錯誤的,而張郃的建議是對的。郭圖為了怕袁紹怪罪自己,竟然惡人先告狀,說是因為張郃和高覽偷襲曹操官渡不利,這才讓袁紹軍陷入被動局面,還添油加醋的說張郃聽聞烏巢失陷還幸災樂禍,稱都怪袁紹不採用他的計策。

    袁紹本來是死要面子的人,哪怕是自己輸了,也絕不允許有人妄議自己,更何況現在烏巢失陷,全軍士氣受挫,必須要找人來“背鍋”,於是決定要處治張郃、高覽。

    張郃空有滿腹才華和抱負,卻發現自己跟了這麼個好謀無斷的主子。前方戰局不利,後方又要開罪自己,在這進退兩難之際,他和部下高覽索性商量乾脆投降曹操。

    ▲張郃率軍投降曹操

    其實在張郃率軍投降的時候,曹操偷襲烏巢還沒回營,官渡守將曹洪看到張郃、高覽率軍投降還以為是詐降。和曹洪一起守官渡的荀攸說,快快開門,別猶豫了,他們肯定是真的投降我們。

    曹操班師回朝發現自己又多了張郃和高覽,激動得拉住張郃的手說:

    韓信歸漢邪?

    意思就是說,你張郃就是我曹操的韓信啊!立馬封張郃為偏將軍,封都亭侯。事實證明,張郃的選擇是正確的,他在曹操手下得到了重用,為曹魏立下了汗馬功勞。

    總之,張郃 投降曹操的原因總結為兩點:一是張郃在袁紹處待不下去;二是張郃認為曹操一定會接納自己。

  • 8 # 聊以自娛2

    我們先看看張郃的簡介,就明白為什麼了。張郃(hé)(?-231年),字儁乂(yì),冀州河間國鄚(mào今河北任丘)人,三國時期魏國名將,官封徵西車騎將軍。與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左將軍于禁、右將軍徐晃並稱“五子良將”, 以“臨場巧變”著稱。

    東漢末年,張郃應募入伍參加討伐黃巾軍的作戰,在韓馥部下擔任軍中司馬的職務。韓馥綻敗後,張郃率兵投奔了袁紹,擔任校尉。負責抵禦公孫瓚。因功升任寧國中郎將。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紹官渡對峙,十月,袁紹派將軍淳于瓊等人押運糧草駐紮烏巢,曹操親率精銳襲擊烏巢淳于瓊所部。張郃勸袁紹說:“淳于瓊一旦失敗,那麼將軍的大業就完了,應儘快帶兵援救才好”。謀士郭圖卻說:“張郃說的不對,我軍不如進攻曹操的大營,曹操勢必回救,這樣淳于瓊的危難不救自解”。張郃認為:“曹公的營盤牢固,進攻肯定攻不下來。如果淳于瓊等被擒,我們也要成為俘虜了”。袁紹剛愎自用,只派一支少量騎兵救援淳于瓊,然用重兵久攻曹操大營不下。曹操率軍大敗淳于瓊,袁紹全軍潰退。郭圖感到羞慚,為推卸責任,誣陷張郃說:“張郃為我軍的失利而感到高興,說話輕慢無禮”。張郃惶恐不安,恐將來死於陷害,他知道曹操廣納賢士,就帶兵投了曹操。

    曹操非常高興,說張郃歸降“如微子去殷,韓信歸漢也”。便任命張郃為偏將軍,封為都亭侯。建安九年(204年),張郃擔任先鋒跟隨曹操攻打併佔領了鄴城。張郃單獨率軍包圍了雍奴,擊潰了渤海袁譚的軍隊。後又和張遼等人一起討伐陳蘭、梅成等人,大獲全勝。

    建安十六年(211年),張郃跟隨曹操到渭南擊潰了馬超、韓遂,包圍了安定城,大破關中軍,迫使楊秋投降。建安十九年(214年)春,馬超為奪取涼州(今甘肅省河西走廊東端),在張魯的支援下捲土重來。包圍了祁山(今甘肅禮縣東)。張郃、徐晃跟從夏侯淵西進,征討盤踞在鄜城的賊寇梁興和武都一代的氐族叛軍。當張郃率軍到渭水上時,馬超率氐、羌數千前來進攻,為魏軍陣勢所嚇、不戰而逃。當夏侯淵率大軍趕到時,諸縣已被張郃平定了。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率軍征伐張魯,抵達陳倉(今陝西寶雞),準備從武都郡(今甘肅隴南)進入氐族部落;氐族人擋住道路,張郃統帥各路軍馬平定了梁興和氐族首領竇茂所部。曹操從大散關(今陝西寶雞大散嶺)入漢中,張郃率五千步兵在前開道,一直到陽平。十一月,張魯投降,漢中平定。

    不久,曹操率大軍回許昌,留張郃、夏侯淵、徐晃等人守漢中,抵擋蜀漢的進攻。張郃分兵率幾路軍馬出擊,迫使巴東、巴西(今重慶西北)兩郡投降,將這兩郡的百姓遷徙到漢中。接著,張郃又進軍宕渠城(今四川渠縣東北),被劉備大將張飛所阻擋,張郃被迫退回南鄭(今陝西漢中南鄭)。曹操任命張郃為蕩寇將軍。劉備軍駐紮在陽平關,張郃駐紮在廣石(今陝西寧強)。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親自率精兵萬餘人,分為十部,張郃親自率兵拼死抵抗。劉備久攻不下廣石,撤軍時在走馬谷放火焚燒了曹軍營外的障礙物,夏侯淵帶軍士前去救火,在岔道上遭遇了蜀軍,夏侯淵被黃忠所殺。張郃帶兵返回陽平關。當時,曹軍失去了主帥,害怕劉備乘機進攻,全軍驚恐不安,夏侯淵的司馬郭淮和督軍杜襲收斂散卒,說:“張將軍是國家的名將,劉備也忌憚他。現在形勢緊迫,只有張將軍才能安定軍心”。於是大家推舉張郃出任主帥,指揮士兵,佈置營寨,軍心安定。不久,曹操遣使令張郃為假節(代理主帥)。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即魏王,任命張郃為左將軍、都鄉侯。曹丕登基後,又進封張郃為鄚侯,命他與曹真率兵征伐在安定一代的盧水胡人和東部羌人。黃初三年(222年)九月,文帝親率三路大軍攻東吳。派張郃南下與夏侯尚一起進攻東吳政權的江夏郡。張郃獨自率領幾路大軍渡過長江,奪取了百里洲(丹陽,今湖北枝江)上的吳軍堡壘。黃初四年(223年)正月,張郃奉大將軍、西路軍主將曹真之命,攻打中州(今江西上饒鄱陽),丁盛抵擋不住,張郃佔領中州。

    太和元年(227年)魏明帝曹睿即位後,張郃奉命駐紮荊州,和司馬懿一起進攻孫權的部將劉阿等人。大軍來到祁口(今湖北鄂州西部),與吳軍激戰,打敗了劉阿所部。

    太和二年(蜀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率軍出祁山,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反叛歸附諸葛亮。曹叡給張郃加位特進,從左將軍轉為右將軍,統領魏關中部諸軍,在街亭阻擋蜀將馬謖。馬謖依傍險要的南山紮寨,沒有下山佔據城池。張郃斷絕了他取水的道路,然後發起進攻,大敗馬謖。隨後,張郃領兵平定了南安、天水、安定這幾處地方。

    當時司馬懿在荊州治理水軍,打算沿著沔水進入長江討伐東吳,明帝下詔命令張郃統帥關中的部隊接受司馬懿的指揮。張郃到達荊州時,正趕上冬季水淺,大船不能行進,於是回師方城駐紮。這時諸葛亮再次出祁山,對陳倉發動猛攻。魏明帝派三萬士兵以及武衛、虎賁兩營的勇士護衛張郃,親自到河南城設宴為其送行。曹睿問張郃:“等將軍到了前線,諸葛亮會不會已經佔領了陳倉”?張郃知道諸葛亮孤軍深入,不會攜帶太多的糧草,不能久攻,就回答說:“估計臣還沒到前線,諸葛亮就已經撤走了。臣屈指計算,諸葛亮的糧草支撐不了十天”。果然沒錯,張郃晝夜行軍到達南鄭(今漢中)時,諸葛亮就撤退了。明帝詔令張郃回師京城,任命他為徵西車騎將軍。

    張郃用兵機變無雙,懂得戰術變化,擅於安營佈陣,根據地形佈置戰略戰術,沒有他預料不到的情況,諸葛亮以下的蜀國大將都懼怕他。張郃雖然是武將,卻喜歡同儒士交往,曾經推薦同鄉卑湛,說他通曉經學,品德高尚,明帝下詔說:“從前祭遵當將軍的時候,奏請設定五經大夫,即便在軍營中,也和儒士進行唱詩、投壺的遊戲。現在將軍您統軍在外,在內還注意維護朝廷的禮儀。朕非常讚賞將軍的美意,准許提拔卑湛為博士。”

    太和五年(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再次從祁山出擊,多次打敗司馬懿,司馬懿只好固營自守。當時,天氣連雨,糧草運送困難,蜀軍運糧官李嚴為推脫罪責,假傳詔令,命諸葛亮撤軍。諸葛亮退至祁山(今甘肅禮縣),張郃統領眾將從略陽(今甘肅秦安隴城鄉)追到木門(今甘肅天水西南)谷,中蜀軍埋伏。交戰中,飛來的箭矢射中了張郃右膝,後陣亡。追諡“壯侯”。他的兒子張雄繼承了他的爵位。張郃征戰多年,屢立戰功,明帝分給他食邑,封他的四個兒子為列侯,賜給他的小兒子關內侯的爵位。史學家蔡東藩說:“郃為魏著名大將,街亭一役,郃實主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劉瑜的《願你慢慢長大》結尾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