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聚焦每日甘肅

    “膠質瘤”這個醫學名詞聽起來比較陌生,在神經科醫生那裡卻是“有名”的病症,一種頑固的惡性腫瘤。目前的臨床資料顯示,經過綜合治療後,低級別膠質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在8年至10年之間;間變膠質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在3年至4年之間;膠質母細胞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在14.6個月至17個月之間。

    膠質瘤為惡性但程度有高低

    在瞭解什麼是膠質瘤之前,需要弄清楚兩個概念。第一,什麼是神經系統?神經系統是對人體活動起主導作用的人體九大系統之一,可分為由腦和脊髓組成的中樞神經系統、腦神經和脊神經等組成的周圍神經系統兩部分。第二,什麼是神經膠質細胞?器官或組織均是由不同種類的數以萬計的細胞組成,中樞神經系統即腦和脊髓主要由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組成。神經膠質細胞的數量約是神經元的十餘倍,對神經元起到支撐與滋養的作用。

    膠質瘤其實就是中樞神經系統神經膠質細胞發生癌變而形成的腫瘤,故又稱為神經膠質細胞腫瘤,它是中樞神經系統最常見的原發性腫瘤。膠質瘤浸潤性生長的生物學特性決定了它沒有良性和惡性之分,只有低度惡性和高度惡性之別。

    臨床上按照腫瘤部位可分為幕上膠質瘤(大腦半球膠質瘤)、幕下膠質瘤(小腦膠質瘤)、腦幹膠質瘤、脊髓膠質瘤等型別。按照膠質瘤的組織形態學可分為星形細胞瘤、少枝細胞瘤、少枝星形細胞瘤等型別。我們常說的膠質瘤大多指的就是星形細胞瘤。

    發病部位不同則症狀各異

    世界衛生組織根據腫瘤的惡性程度不同,將膠質瘤分為Ⅰ至Ⅳ級,其中Ⅰ、Ⅱ級為低級別膠質瘤,包括毛細胞星形細胞瘤、瀰漫性星形細胞瘤、少突膠質細胞瘤、少突星形細胞瘤等;Ⅲ、Ⅳ級為高級別膠質瘤,包括間變性星形細胞瘤、間變性少突膠質細胞瘤、間變性少突星形細胞瘤、膠質母細胞瘤等。

    目前膠質瘤發生的機制尚不明確,一般認為與生活環境、生活方式、遺傳因素以及個人免疫狀態等相關。現在比較明確的危險因素為“暴露於高劑量電離輻射”和“與罕見綜合徵相關的高外顯率基因遺傳突變”。

    膠質瘤所引起的症狀與其所在的部位密切相關。顱內膠質瘤通常可引起噁心、嘔吐、視乳頭水腫等顱內壓增高症狀。額葉和顳葉部位的部分低級別膠質瘤以癲癇為始發症狀;額葉膠質瘤可引起運動區損害、書寫及運動語言中樞損害;頂葉膠質瘤引起皮質感覺障礙、失讀症;部分額葉患者可逐漸出現淡漠、少言語等精神症狀。而脊髓膠質瘤主要表現為肢體的感覺麻木疼痛,運動乏力,動作笨拙僵硬,及大小便功能異常。

    絕大多數情況不可治癒

    如何診斷與治療膠質瘤?核磁共振(MRI)檢查是目前最為常用和有效的無創輔助診斷方式,可為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參考依據。核磁共振波譜(MRS)或正電子激發CT掃描(PET)等檢查,可以瞭解病變組織的代謝狀況,起到腫瘤的鑑別診斷作用。但膠質瘤的最終明確診斷需由手術或活檢病理診斷而定。

    就治療手段而言,除極少數低級別膠質瘤可以實現手術根治性全切除以外,絕大多數膠質瘤是不可治癒的。因此,膠質瘤治療的核心理念是以手術治療為主,最大範圍地安全切除腫瘤組織,輔以放療和(或)化療,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期。

    對於高級別膠質瘤而言,術後儘早放療、化療能夠有效延長無症狀進展期和生存期。但對低級別膠質瘤術後放療時機和放射性神經損傷,目前仍存爭議。

  • 2 # 神外周巖

    為了更好的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看這個病的發病率

    膠質瘤是顱內最常見的腫瘤,約佔所有顱內腫瘤的41%,發病率為31-50/1000000。CBTRUS(Central Brain Tumor Registry of the United States)統計2008年-2012年美國原發性腦和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發病率的報告顯示:

    腦和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包括惡性和非惡性腫瘤)平均年發病率為28.57/100000人。

    0-19歲人群中最常見的癌症是腦和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平均年發病率為5.57/100000。20歲以上人群中肺和支氣管癌是死亡率最高的癌症,平均年死亡率為66.21/100000。腦和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平均年死亡率為5.78/100000,與卵巢癌相仿。0-19歲人群中腦和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平均年死亡率為0.65/100000,僅次於排名第一的白血病(平均年死亡率0.66/100000)。 腦和中樞神經系統惡性腫瘤中最常見的是膠質母細胞瘤(46.1%)。整個腦和中樞神經系統腫瘤中,神經膠質瘤約佔27%,其中80%為惡性腫瘤。 膠質母細胞瘤是神經膠質瘤中最常見的型別,約佔55.1%。 膠質母細胞瘤+其他星形細胞瘤=75%的神經膠質瘤

    腦和中樞神經系統惡性腫瘤中發生率最高的是膠質母細胞瘤(3.2/100000人),其次為瀰漫性星形細胞瘤(0.53/100000人)和淋巴瘤(0.44/100000人)

    0-14歲人群中,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胚胎性腫瘤和惡性膠質瘤分別佔比為18%、14.6%和14.4%。

    0-14歲人群中,神經膠質瘤發病率為53%。

    預測:美國2015年和2016年腦和中樞神經系統惡性腫瘤中發病率最高的是膠質母細胞瘤,分別為11610人和11700人。

    所有腦和中樞神經系統惡性腫瘤的5年和10年存活率分別為34.4%和28.8%。 5年存活率最高的是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達94.2%;而最低的是膠質母細胞瘤,5年存活率為5.1%。

    l 在整個腦和中樞神經系統腫瘤中,膠質母細胞瘤的發病率第三,但卻是惡性腫瘤中發病率最高的。

    l 在所有原發性腦腫瘤中,膠質母細胞瘤發病率為15.1%;在所有原發性惡性腦腫瘤中,發病率高達46.1%。

    l 膠質母細胞瘤最常見於成年人,較少發生於兒童。0-19歲人群中,膠質母細胞瘤的發病率為2.9%。

    l 隨著年齡增加,膠質母細胞瘤的發病率也逐漸增加,75歲-84歲是最高發年齡段。

    膠質母細胞瘤的存活率較低:5年存活率為5.1%。

    【發病趨勢分析】

    l 0-14歲人群,2000-2010年期間,腦和中樞神經系統原發性惡性腫瘤的發病率顯著增高,年升高率為0.6%。

    l 15-19歲人群,2000-2008年期間,腦和中樞神經系統原發性惡性腫瘤的發病率顯著增高,年升高率為1%。

    l 20歲以上人群,2008-2010年期間,腦和中樞神經系統原發性惡性腫瘤的發病率呈下降趨勢,年下降率為3.1%。

  • 3 # 海上名醫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毛穎主任醫師介紹:

    根據2015年的中國癌症年報,腦瘤的發病率在男性中是第十位,在女性中在十位以外,可見大腦腫瘤所佔比例不高,但是危害極大,致殘率和致死率高,療效差。

    腦膠質瘤最常見的症狀是頭痛和癲癇發作,尤其是頭痛,因為腫瘤生長,以及腫瘤周邊水腫,會導致顱內壓力增高,引起頭痛,噁心,嘔吐,嚴重的會造成患者昏迷。其它症狀的產生主要由於腫瘤影響相應的腦功能區,引起的神經功能障礙,比如:肢體麻木、乏力甚至偏癱,視野缺損,說話不流利乃至失語等等。對於腦膠質瘤,前期預防比較難以做到,但是有兩點是可以引起重視的,第一就是定期體檢千萬不要漏了腦部檢查,MRI能夠有效的發現顱內病變,並且對於人體沒有任何損害;第二是一旦發現任何神經系統方面的不適,特別是上述症狀的出現,一定要儘早就醫,以免病情惡化。

  • 4 # 今幸來自人參精華

    腦膠質瘤是由於大腦和脊髓膠質細胞癌變所產生的、最常見的原發性顱腦惡性腫瘤,腦膠質瘤所導致的症狀和體徵,主要取決其佔位效應以及所影響的腦區功能。膠質瘤由於其在空間的佔位效應,可以使患者產生頭痛、噁心及嘔吐、癲癇、視物模糊等症狀。

    對於傳統的化療放療、手術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這些已經逐漸被取代,傳統治療不僅治療費用高,而且效果不佳,現在採用聯合治療模式加上中藥人參皂苷RH2以及西醫的輔助,無需手術、化療、放療即可幫助患者擺脫病魔。所以我們在治療時,要根據自身的病情的具體情況,去選擇一個合適我們自己的治療方法,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實現帶瘤生存。希望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早日康復健康生活。

  • 5 # KK健康

    膠質瘤是大腦中樞神經系統中比較常見的一種原發性、高度惡性的腫瘤,預後很差,致殘率和致死率很高,所以人們對它都是談之色變,很害怕的。

    同時,神經膠質瘤在所有腫瘤發病中排到第7位,它的發病率也很高。因為神經膠質腫瘤是以浸潤性生長的方式發展的,一旦確診就是惡性,沒有良性的可能,只有惡性程度的高低之分。臨床上,低級別的神經膠質瘤病人的平均生存期可能能達到8年,如果是高級別的神經膠質母細胞瘤病人的平均生存期只有1年左右。就算進行了規範的治療,存活超過5年的病人連10%都不到。

  • 6 # 小沙沙棘

    膠質瘤,難治!第一個是長在頭部,第二個就是容易復發,簡單說,每次手術都是生死考驗,因為要開顱!我見過一個案例,開了5次。

  • 7 # 找良醫網3

    膠質瘤為啥會令人談之色變,是因為膠質瘤是人類第二大殺手,除了肝癌之外,膠質瘤是被稱作“癌後”的存在,並且,它的最大威脅是會復發,而且只要復發,就會升高等級,並且最重要的一點是,到目前為止,沒有治好的病例,只有預後比較不錯的,能存活幾年時間的!而且,每個個體體質不一樣,手術也就只能有2-3次手術,之後再復發,就不能透過手術來治療了!還是比較危險!

    上述的回答是我在 腦膠質瘤解密中學習到的,更多的內容,可以在網上找下載,只能在電腦上看!

  • 8 # 醫聯媒體

    膠質瘤作為腫瘤疾病的一種,很多人對其的認識還是較少的,但是一旦提及膠質瘤這一疾病,大家通常會覺得十分可怕,究竟膠質瘤是一種怎樣的疾病呢?

    事實上,膠質瘤是由於機體中樞神經系統神經膠質細胞發生癌變而最終形成的腫瘤,因而其在臨床上又被稱為神經膠質細胞腫瘤,該疾病其實是中樞神經系統中最為常見的原發性腫瘤。需要注意的是,膠質瘤浸潤性生長的生物學特性,決定了該腫瘤並沒有存在良性和惡性之分,而僅僅只有低度惡性和高度惡性的區別。

    根據腫瘤發生的部位不同,在臨床上可將其分為幕上膠質瘤(大腦半球膠質瘤)、腦幹膠質瘤以及脊髓膠質瘤等型別。而根據膠質瘤具有的組織形態學不同,則可將其分為星形細胞瘤、少枝細胞瘤、少枝星形細胞瘤等型別。一般來講,較常見的膠質瘤大多是星形細胞瘤。

    根據腫瘤的惡性程度不同,可以將膠質瘤分為Ⅰ至Ⅳ級。就目前的醫療技術水平而言,除極少數低級別膠質瘤可以實現手術根治性全切除以外,臨床上絕大多數膠質瘤疾病都是不可以被治癒的。由此看來,該疾病一旦病發,能夠給機體帶去的危害還是不容小覷的。

    指導專家:陳宇飛,主治醫師,同煤集團公司總醫院神經外科。

    從事神經外科十餘年,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擅長治療顱腦外傷,以及高血壓腦出血等疾病。

  • 9 # 藥師方健

    先來說一個真實案例,一個夏天的中午,39歲的小鄧在中午吃飯時突然右側肢體乏力,筷子掉落在地,同時還發現右下肢也行走不穩,症狀持續不能自行緩解,於是家人馬上送進醫院。

    家屬告訴醫生,這樣的症狀自從3年前小鄧發生過一次腦梗死後基本每月發作2次,持續數分鐘後可自行緩解,但這次症狀持續不能自行緩解。

    時間就是大腦!按照急性腦卒中標準流程,急查頭顱CT,結果回報左側頂葉低密度灶,建議MRI檢查。馬上行MRI檢查,口頭報告考慮急性腦梗死,於是收住神經內科馬上啟動溶栓治療。就在醫生準備給小鄧靜脈注射溶栓藥物時,MRI正式報告發來了:不排除腦腫瘤!

    醫生捏了一把汗,停止了溶栓,並仔細對比此次MRI與3年前患者腦梗發作時的MRI結果,發現左頂葉有異常訊號影,佔位可能性大。小鄧既往右側肢體乏力反覆發作,不排除繼發性癲癇可能。於是再次行顱腦MRI增強檢查,結果為左側頂葉佔位性病變,考慮為腦膠質瘤,後小鄧被轉至神經外科進行手術治療。

    為什麼膠質瘤很可怕?惡性的進展快!

    值得慶幸的是,低級別膠質瘤有些可以生存十幾二十幾年甚至更長時間。也因為其生長緩慢,所以往往腫瘤長得很大,而臨床症狀也並不嚴重。即使有顱內壓增高,許多病人也僅有輕微的頭痛。但根據腫瘤生長的部位及鄰近神經血管結構的不同,可表現為不同的神經功能障礙,就如小鄧反覆發作的肢體乏力,但他並無頭痛症狀。膠質瘤主要的治療手段是手術,術後一般要結合放療化療等綜合治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哈士奇平時為什麼一直狼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