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幸福一家人140113721
-
2 # 農作物栽培知識講解
一、小麥紋枯病、全蝕病、根腐病危害症狀。
小麥紋枯病主要危害植株基部的葉鞘和莖杆,發病初期,在近地表的葉鞘產生淡黃色小斑點,後發展典型的黃褐色梭形或眼點病斑,後梭形病斑融合,呈雲紋狀,中間淡黃色,周圍有明顯的棕褐色環圈。危害嚴重時可導致攔莖,造成倒伏、枯孕穗和枯白穗。
小麥根腐病。主要危害根部,可造成根部出現褐色或黑色病斑,最終導致根系腐爛。莖基本出現褐色條斑,折斷枯死,嚴重時出現白穗。
小麥全蝕病主要危害根部和莖基部第一、二節處。幼苗期受害,根和根莖變黑褐色,嚴重時可造成根系死亡;返青拔節期受害可造成小麥葉片黃花,植株矮小,根部變黑,抽穗後根系腐爛,病株早枯,形成白穗。
二、小麥紋枯病、全蝕病、根腐病預防和防治技術。
1、農業措施技術。選用抗、耐全蝕病菌的小麥良種;提倡輪作,合理調整種植結構,有條件地區實行水旱輪作或改種非寄主作物(大豆、甘薯、大蒜、油菜等)三年以上;深耕(30-40cm)改土,降低土壤耕層菌源量;播前進行種子精選;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避免過量施用氮肥,增強植株抗逆能力。
2、播前進行種子處理或土壤處理。小麥紋枯病發生地區:每100公斤小麥種子可選用苯醚甲環唑懸浮劑有效成分6-9克,或戊唑醇種子處理懸浮劑有效成分3-4克等藥劑進行種子拌種或包衣;小麥全蝕病發生地區:每100公斤小麥種子可選用矽噻菌胺有效成分10-20克、或咯菌腈有效成分3.75-5克等藥劑進行種子拌種或包衣;小麥根腐病發生區:每100公斤小麥種子可選用咯菌腈有效成分2.5-7.5克、嘧•咪•噻蟲嗪有效成分145-180克等藥劑進行種子拌種或包衣。人工拌種或包衣:準備好桶或塑膠袋,將藥液用少量水稀釋,充分混勻,晾乾後播種。土壤處理:播種前每畝使用甲基硫菌靈(甲基託布津)有效成份1400-2100克,或多菌靈有效成份1000-1500克,或福美雙有效成份1500-2500克,加細土20-30千克,犁後撒施並耙勻。
3、化學藥劑防治技術。
小麥紋枯病可在返青拔節期或紋枯病發病初期畝選用12.5%井岡•蠟芽菌200毫升;或24%噻呋醯胺20毫升;或12.5%烯唑醇50克;或25%丙環唑40毫升等。兌水40公斤均勻噴施,使藥液能噴淋到麥株基部,重病田塊首次噴霧後10天左右再噴一次。
小麥全蝕病可在小麥播種後20-30天,每畝使用三唑酮(粉鏽寧)可溼性粉劑有效成分22.5-30克,兌水60千克,順壟噴灑,翌年返青期再噴一次,可一定程度控制全蝕病為害,並可兼治白粉病和鏽病。
小麥根腐病可在孕穗期至抽穗期或根腐病發病初期畝用250克/升丙環唑乳油40 毫升;或15%三唑酮可溼性粉劑70毫升兌水40公斤均勻噴施,使藥液能噴淋到麥株基部,重病田塊首次噴霧後10天左右再噴一次。
-
3 # 農作物農技110
小麥是我們最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那麼對於小麥來說,生育期比較長,在生長過程中會遇到很多不利因素導致小麥產量不高、品質不好。但是:最近有很多說小麥中後期白穗子情況特別嚴重,有很所任說是種子原因?那麼究竟是是什麼原因導致呢?小麥種植過程中會遇到病蟲害發生,尤其是小麥的病蟲害、生理性病害導致小麥白穗問題,最近農民朋友諮詢小麥成熟時候出現白穗的情況越來越多,我透過近幾年的田檢視總結了一下幾點原因:
1、 病害原因導致白穗
(1) 小麥根部病害——全蝕病、根腐病
小麥全蝕病是一種土傳性病害,全蝕病一般病菌在適宜的溫度12-16℃侵入小麥體內,主要侵染小麥莖基部1-2節和根部,侵染以後的小麥根部出現黑褐色的菌絲層,類似黑膏藥一樣。那麼發病以後小麥的苗期和灌漿乳熟期均可表現出來,最明顯的時候就是在小麥灌漿至乳熟期田間出現一片一片的白穗枯死症狀。一般嚴重的減產30%—50%;最近幾年尤其在旱旱輪作區的小麥發生面積逐漸擴大,這個病害也被稱為小麥癌症,毀滅性比較強。
預防技術:小麥全蝕病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透過種子包衣來提前預防,可以選擇矽噻菌胺或者含有苯甲丙環唑的種衣劑,用足藥量;不建議在全蝕病發生之後選擇莖葉噴霧或者灌根,因為沒有更有效的藥劑能治療全蝕病。如果進行土壤處理,成本太高而且不太現實。
小麥的根腐病是一種土傳性病害,種子可帶菌傳病,種子發芽後,病菌由芽鞘侵入,危害根頸及地下莖部分,致莖杆受害,嚴重時萎黃枯死,返青後,根系及莖基部變褐腐爛,抽穗後根部受害加重,次生根大量變褐壞死,莖基部出現褐色侵潤狀腐爛,導致地上部植株枯死,形成枯株白穗。高溫多溼有利於地上部分發病,24-28℃C時,葉斑的發生和壞死率迅速上升,在25-30℃時,有利於發生穗枯,減產嚴重。
防治技術:越晚越難以防治,應該做到早發現早防治。由於小麥根腐病在小麥根部,出苗後期我們沒有辦法透過莖葉噴霧來更好更快的解決,我們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可以選擇種子包衣來解決,可以選擇含有戊唑醇、咯菌腈之類的種衣劑拌種,同時也可以更好預防苗期紋枯病的發生,可以培育壯苗。
(2) 小麥杆子病害——紋枯病
小麥紋枯病是比較常見的病害,在生個生育期都有可能發生,開春後溫度(15-20℃)迅速回升,小麥進入返青拔節期;遇到陰雨不斷的氣候,這個時候有利於紋枯病重發!尤其種植密度過大的田塊;在小麥植株基部開始出現時是黃色或者黃褐色小病斑;它的發生主要從小麥的葉鞘和莖稈上,表現在小麥基部第一、第二節及葉鞘上出現像開水燙過一樣的雲紋狀斑;導致花杆爛莖。它嚴重阻礙根部營養輸送,還容易出現倒伏,成熟收割時出現白穗情況嚴重,減產達50%以上!
防治技術:開好三溝,注意清溝排水,降低田間溼度,同時選擇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與三唑類復配的藥劑效果更好。(烯肟菌酯.戊唑醇/嘧菌酯.戊唑醇/肟菌酯.戊唑醇)
(3) 小麥穗子病害——赤黴病
小麥赤黴病是一種氣候性病害,主要危害小麥穗部,小麥成熟時變現比較明顯,麥粒和穎殼上有粉紅色黴層。它的發生主要因數與小麥抽穗揚花時候是否遇到持續下雨有極大關係,如果遇到雨天、霧天我們的防治次數2-3遍。當然與其他因素也有關係(菌源數量、品種抗性等);如果不進行防治嚴重年份可以導致小麥減產70%以上,而且小麥感染赤黴毒素品質很差。
防治技術:按照正常年份我們說“晴天見花打、陰天見穗打藥、雨前搶先打、雨停間隙打”。同時按照植保角度和書本來說小麥齊穗到揚花5%-10%開始打藥,同時藥劑選擇也要注意,對於目前市面上防治小麥赤黴病的藥劑很多,首先主要正式登記小麥赤黴病的藥劑,其次我們在選擇的時候要注意藥劑的復配和能否兼治白粉病、紋枯病、鏽病。這些病害主要危害小麥的最上面三片功能葉。
1、 氰烯菌酯(防效單一、抗性增加)
2、 戊唑.多菌靈(多菌靈抗性大、超劑量使用有殘留)
3、 戊唑.咪鮮胺 (產品質量混輪,尤其在劑型和溶劑上)
4、 戊唑.噻黴酮(水乳劑型、安全高效、防治病害多樣性)
5、 戊唑.肟菌酯 (調節增產比較明顯、唯一登記赤黴病)
2、 蟲害原因導致白穗
(1) 麥稈蠅
麥稈蠅在中國的北部春麥區常發,在華北冬麥區偶發。以幼蟲鑽蛀莖稈,造成枯心苗、白穗;它一般把卵產在莖稈上的 卵和剛孵化出來的幼蟲,很快就會鑽蛀進莖內,以幼蟲在披鹼草、星星草、拂子草、茅香等裡越冬。五六月化蛹、羽化,飛到麥田裡產卵。六月上、中旬孵化為害,幼蟲經過20多天老熟化蛹。麥收以前出現第二次成蟲,飛到越冬雜草上產卵,幼蟲孵化以後蛀入寄主上越冬。然後在小麥成熟時候表現白穗比較明顯!
防治技術:麥稈蠅屬於雙翅目害蟲,可以選擇辛硫磷拌土撒施,同時也可以36%克蟎蠅噴施。
(2) 麥莖蜂
麥莖谷峨在河北、河南、山東、山西、江蘇、安徽和甘肅等地有發生,個別年份爆發。以幼蟲蛀食小麥穗節基部,造成白穗;一般在5月下旬~6月上旬,小麥進入成熟期成蟲開始羽化,成蟲羽化喜在晴天上午進行,羽化歷期約10天。初孵幼蟲在心葉內為害,小麥拔節後為害心葉,咬成殘缺狀,捲心,短縮和枯心,造成白穗,影響結實。
防治技術:麥莖鋒 屬於鱗翅目害蟲,可以選擇菊酯類藥劑,同時可以復配滅多威對麥稈蠅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3) 地下害蟲
旱旱輪作區的田塊,尤其玉米、大豆等旱茬小麥田地下害蟲常發生較重,主要有蠐螬、金針蟲、螻蛄3種,在入冬前或開春氣溫回升後發生,秋季危害造成小麥缺苗斷壟,春季危害導致枯心苗,使植株提前枯死、導致白穗。
入冬後天氣轉冷,地下害蟲危害減輕。
防治技術:防治地下害蟲,播種前可採用藥劑拌種可以選擇以吡蟲啉、噻蟲嗪為主的種衣劑,另外也可以選擇毒死蜱顆粒劑對土壤處理方法,出苗後可藥劑灌根或撒施毒土等,適用藥有辛硫磷等
3、 藥害原因導致白穗
由於雜草近些年抗性不斷增加,農民朋友在盲目的增加藥量,導致小麥藥害時常發生,那麼藥害引起的小麥枯白穗主要發生在地頭,出現成片的低矮枯白穗,這種植株根系和莖基部往往生長正常,只是因為農戶習慣在地頭配藥,藥液還未搖勻或洩露導致區域性用藥濃度過大或藥液重噴造成的。
防治技術:正確選擇除草劑、合適復配使用除草劑應注意均勻施藥,不重噴,不漏噴。
綜上所述,小麥中後期出現白穗情況,與小麥的品種沒有關係,這與小麥的田間管理、天氣情況、病蟲害發生情況有很大的關係!
回覆列表
小麥根腐病、全蝕病和紋枯病,是嚴重危害小麥的主要病害。如防治不得力,將導致小麥嚴重歉收甚至絕收,農民朋友一定要引起足夠的重視,早預防,把病害控制消滅在萌芽之中,確保小麥穩產高產。小麥根腐病、全蝕病,紋枯病是什麼鬼!它們都屬於真菌性病害。
一、小麥根腐病
[病狀]
幼苗受侵染,牙梢和根部變色,甚至腐爛;分櫱期,根莖部產生褐斑,葉梢發生褐色腐爛;成株期在葉片或葉梢上產生黑褐色梭形病斑,以後病斑擴大,中央灰白色至淡褐色,邊緣不明顯。在多雨期間,病斑上產生黑色黴狀物,用手容易抹掉。
[發生特點]
小麥根腐病病菌以分生孢子粘附在種子表面或以菌絲體潛伏在種子內部越夏、越冬;分生孢子和菌絲體也能在田間病殘體上越夏或越冬。因此,土壤帶菌和種子帶菌是苗期發病的初侵染源。不耐寒或返青後遭受凍害的麥株容易發生根腐,高溫多溼有利於地上部分發病。重茬地塊發病逐年加重。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實行小麥與非本科作物特別是豆科作物輪作;及時耕翻土地,清除病殘體,減少初侵染源;適時播種,促進早出苗,可減輕為害。
(2)藥劑防治。一是藥劑處理種子,用粉鏽寧或福美雙、代森錳鋅藥劑拌種,藥劑用量為種子的0.2%~0.3%;二是生長期大田用藥防治,一般在抽穗揚花期,旗葉發病1%時,可用25%粉鏽寧或50%福美雙、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每畝100g兌水噴霧防治。
二、小麥全蝕病
[病原]屬子囊菌亞門真菌病害怕
[病狀]
小麥全蝕病是一種典型的根性病害,整個生育期均可感染。病菌侵染的部位只限於小麥根部和莖基部15cm以下,地上部的症狀是根及莖基部受害所引起的。輕病地塊小麥抽穗前一般不顯症狀,主要在抽穗後至灌漿期病株開始顯零星或成簇早枯白穗或半截白穗,遠看與綠色健株形成明顯對比,萬綠叢中數點(片)白;重病地塊,於拔節前後即出現病症,若干植株矮化,麥田生長高低不平,中心點病株矮、黃、稀疏,極易識別。
[發生特點]
全蝕病主要靠含有病根殘茬的土壤及混雜有病根、病莖、病葉梢等殘體的糞肥、種子幾種途徑傳播。連作病重,輪作病輕。土壤肥力低,尤其是嚴重缺磷的地塊發病重。冬小麥早播發病重,晚播發病輕。易感品種也是全蝕病加重為害的重要原因。
[防治方法]
播前進行土壤處理,藥劑拌種,可用2.5%咯菌腈10ml對水150kg,拌種;或畝用50%多菌靈拌土施入播種溝內,進行土壤處理;也可用80%戊唑醇可溼性粉劑8~10g或12.5%烯唑醇懸浮劑40ml、25%丙環唑乳油40ml兌水45Kg,隔7天噴一次藥,連噴2~3次。
三、小麥紋枯病
[病原]
為喙角擔菌,屬擔子菌亞門真菌病害。
[病狀]
主要發生在小麥的葉梢和莖稈上。小麥拔節後,症狀逐漸明顯。發病初期,在地表或近地表的葉梢上產生黃褐色橢圓形或梭形病斑,以後,病部逐漸擴大,顏色變深,並向內側發展為害莖部。重病株基部一、二節變黑至腐爛,常造成早期死亡。在小麥生長中後期,葉梢上病斑呈雲狀花紋。
[發生特點]
病菌的菌絲或菌核在病殘體上或土壤內越夏越冬,成為初次侵染的主要菌源。冬麥播種過早、播量過大、冬前麥苗過旺或使用氮肥過多,麥苗徒長的麥田,以及春季遭受低溫寒害、脫肥或灌水多的麥田,發病較重。秋冬溫暖,次年春季多雨潮溼的天氣,施用帶病殘體作糞肥而沒有腐熟的,以及酸性土壤均有利於發病。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適期播種,春性強的品種不要過早播種;合理密植,精量播種;防止大水漫灌,合理施肥,氮肥不要過多,防止徒長;糞肥要經高溫堆漚腐熟再使用。
(2)播前種子藥劑處理。可用12.5%禾果利可溼性粉劑或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兌水拌種。也可用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500倍液+0.2%磷酸二氫鉀及3%的尿素、0.5mg/Kg的三十烷醇混合噴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