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後會無期東東

    明朝的滅亡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朱由檢只是其中的一方面。討論明朝滅亡是不是全部由朱由檢造成的,我們要先看一下明朝滅亡的原因。現在一般認為明朝滅亡是內憂外患共同作用的結果,在外,有清軍的入侵;在內,有李自成等人的農民起義及天災。而朱由檢的過錯主要體現在“內”這一方面。歷史上對朱由檢的評價大多正面居多,對他大多表現出同情之感,即使是造反的李自成也認為朱由檢“君非甚暗(崇禎皇帝不算太糟)。從他智除魏忠賢,勤於政事,當政17年,宮中沒有進行任何營建,吃穿俱不講究,六次下罪己詔來看,朱由檢是一個想有一番作為的皇帝。但是他也有自己的缺點。他既無治國之謀,又無任人之術,加上他嚴苛、猜忌、多疑,對大臣動輒怒斥、問罪、砍頭、凌遲,其殘忍和冷酷與魏忠賢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不相信文武百官,頻繁地調整官吏,造成國家人才匱乏,有心報國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請纓效命。另外,朱由檢雖屢下罪己詔,然苛捐雜稅層出不窮,民不聊生,而明末的眾多農民起義也正是其貪財苛政最嚴重的後果。此外,在遼東戰局屢敗之時,不納周皇后遷都之諫而喪失了最後的機會。

    雖然崇禎帝期盼著明朝能在他手中迎來“中興”,無奈前幾朝的積重難返,當時天下饑饉,疫疾大起,各地民變不斷爆發,北方皇太極又不斷進攻,加上崇禎帝求治心切,生性多疑,剛愎自用,因此在朝政中屢鑄大錯:前期剷除專權宦官,後期又重用宦官;在眾大臣的吹捧下,崇禎帝高估了袁崇煥,誤信了袁崇煥“五年復遼”的大話,以傾國之力打造了一條寧錦防線,結果後金從蒙古繞了過來,明王朝面臨滅頂之災。

    明朝的滅亡有朱由檢的做錯,但是不能把明朝的滅亡全部歸咎到他的身上,乾隆對他的評價,或許更客觀一點:明之所以亡國,是因為萬曆、天啟皇帝不理朝政,以致法度廢弛。崇禎繼位時,“國事已不可為”,他雖然辛苦經營17年,仍不能“補救傾危”,最後以身殉國。如果對你有用,請贊一下,謝謝。

  • 2 # 我心與明月

    朱由檢無德無能,他死時只有一個太監追隨。而歷史上許多昏君,亡國之君即使死了,也有忠臣良將以死效忠。這足以佐證,明亡於朱由檢失人心。

  • 3 # 科普集結號

    明朝滅亡都是崇禎皇帝的錯嗎?當然不是!這個明代最勤勞的苦逼帝王可謂生不逢時,要是讓他在和平年代當皇帝,保準將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可惜命運將他推上了亂世舞臺,以他那點本領,是挽救不了大明亡國的。關於明朝滅亡的原因很多,諸如明末天災人禍、農民起義興起,滿清入關,貪官汙吏將國庫搜刮空虛,大明王朝終於土崩瓦解等等。

    然而,這些原因只是表象,只是王朝分崩離析、病入膏肓之際身體上長出的癌細胞,是看得見摸得清的病症,那麼到底是什麼看不見的原因將大明推向滅亡了?作為明史愛好者,咱們就分析一番,嘗試回答一下這個問題,揪出讓大明滅亡背後的隱形劊子手。

    【明朝亡於農民起義?非也!】

    原因之一:李自成不是農民。他只是大明王朝最基層的郵遞員,就職驛站,專門分管送信。由於明末戰爭頻仍,國庫緊張,所以一個姓劉的官員出了消減驛站的主意,以節省經費,於是我們偉大的起義領袖丟了飯碗,沒了活路,只好鋌而走險,揭竿造反。

    原因之二:另一位起義領袖李巖其實是富家子弟。李巖還是大哲學家王陽明的心學弟子,也不是農民。只因為明末百姓遭殃,政府放棄了救濟職能,不但不救濟,官吏反而對百姓橫徵暴斂,所以這些有良心的富戶就開始賑濟貧民,結果被官府捉拿鎮壓。官府的意思很明確,即使百姓餓死,賑濟的事情你們這些人也不能插手。李巖走投無路,揭竿而起。

    原因之三:殺人魔王張獻忠是地痞流氓。他沒家沒業,也不種地,沒飯吃才參了軍,由於打仗玩命,所以才成了氣候。其餘牛金星、宋獻策之類的人,也不是種地的,都是江湖三教九流,就是這幫人,領導活不下去的遊民起兵造反,顛覆了大明王朝。

    【明王朝滅亡背後的秘密】

    其實,大明王朝滅亡,遠沒有那麼簡單,如果真正去追溯,可以一直追溯到宋元末期。那麼,大明王朝為何滅亡?亡於缺錢!

    有人說了,明末天災人禍,民不聊生,大家都吃不上飯,當然是缺錢,還用你說嗎?

    那就換一種說法:缺少流通的貨幣。

    這就很明確了,在明朝末年,雖然天災人禍、民不堪命,但是也不是說全國各地都赤地千里,一點莊稼都不種,一點積蓄都沒有。旱災基本上都是發生在西北地區,四川、湖廣和江南等地,還是非常富裕的,那麼既然國家並不是窮得過不下去了,為何持續了近300年的王朝,說垮就垮了呢?

    作為政府,其最主要的職責就是管理,也就是說牧民。救災賑濟百姓,這是政府的職責之一。但是,由於明朝後期這些皇帝哪個也不作為,個個混吃等死,比如那個萬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不理政事,直到老死在後宮,國家機器透過慣性來維持運轉,官員也沒有絲毫經濟頭腦,靠著被歪曲的八股文登上高位,差不多全是科盲。官員是科盲也就算了,他們還持續窩裡鬥,國家在這些人的帶領下,徹底喪失了管理職能。加上滿清興起,戰爭不斷,軍費緊張,鬧災荒之時也不能及時救濟百姓,最終鬧到一發不可收拾。

    那麼,既然還有很多地方富裕,也不缺糧食,為何國家不想辦法買來調運救濟百姓呢?

    原因有二:一個是國家喪失了救濟職能,二是有糧食也沒錢買。這就引出了缺少流通貨幣的話題。

    大明王朝,亡就亡在了沒有國家自己制定、自己發行的穩定貨幣,沒有一套自己的財政金融制度。國家的貨幣完全依靠進口,受制於人,一旦外界情況變化,貨幣迅速貶值,國家信用喪失,經濟立刻就會陷入萬劫不復。

    這就是明朝滅亡的真正原因,是貨幣短缺打垮了明王朝。

    【明朝是如何走向毀滅之路的?】

    早在宋元時期,國家通用的貨幣是銅,還有部分金,白銀還沒有走上貨幣流通的舞臺。所以,宋元透過海外貿易,大量進口銅等硬通貨,加上國內銅礦的開採,基本上能夠滿足貨幣流通需求,在宋代和元代,國家還發行了交子和寶鈔,減輕了鑄造貨幣對銅的使用。所以宋元的滅亡,不是因為經濟原因。

    而明亡很大一部分是經濟原因。明朝的國家流通貨幣是白銀,而中國的白銀產量很低,所以不得不依靠大量進口。

    明王朝正式將白銀作為國家流通貨幣的時間是隆慶年間,也就是16世紀初葉、1500年左右,在此之前,白銀作為貨幣已經使用了將近百年。而那個時候,正是歐洲地理大發現最輝煌的時候。達伽馬、麥哲倫和哥倫布都完成了他們環球航行與美洲的發現,而美洲是白銀重要產地,西方商人透過掠奪美洲白銀,販賣到明朝牟取暴利,所以明王朝透過佔有世界三分之二的強大財力,大量進行海外貿易,進口了足夠的白銀。

    但是,這種國家財政制度有著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受制於人。

    一旦海外白銀產量短缺或者白銀貶值,國家的經濟命脈會遭受毀滅性的打擊。不幸的是,明朝全都趕上了。隨著歐洲國家建立海外殖民地,透過戰爭掠奪完成原始資本積累之後,逐漸用金幣代替了白銀作為流通貨幣,使白銀產量一落千丈,明朝賴以生存的貨幣不斷貶值。原來一兩白銀能買一斗米,現在十兩白銀買不到半鬥,國家經濟遭到了重大挫折。

    這些變故發生在17世紀中葉,也就是公元1620年左右。正是明朝末年風雨飄搖之際。

    貨幣貶值,物價飛漲,有糧食也沒錢去買,或者有錢不夠買糧食。加上明朝經濟發達,不僅僅是資本主義萌芽出現,而是徹底市場化了,國家也不去調控管理,商人們為了牟利,什麼能賺錢就去幹什麼,結果在最富庶的江南魚米之鄉竟然不種糧食,完全依賴外援,而西北貧瘠之地竟然成了國家的糧倉,這種不正常狀態終於使明朝遭到了報應。後來遭遇持續天災,江南地區餓死人數以百萬計,很多富商大戶就躺在滿屋的絲綢上面全家活活餓死。

    既然國家流通的貨幣已經一文不值,那麼貨物流通就不再可能,所以明朝末年經濟基本上處於停滯狀態,因為沒有錢去支付,所以糧食不能調運,造成明末餓殍遍地,起義風起雲湧,加上國家喪失了救濟職能,才最終葬送了大明江山。

    在國家信用降為零的情況下,再由國家出面發行新貨幣,老百姓們也不會買賬,用了200年的貨幣已經深入人心,除了白銀,誰還相信其他貨幣?即使英明勤勞如崇禎帝,想拼死一搏,也是大勢已去,無法挽回了。

  • 4 # 火器工坊

    當然不能說全是,但要佔很大一部分原因,至少也得有一半。明朝之所以滅亡,是天災加人禍,而這人禍,多是由崇禎造成的,不信的話聽我下面的分析。

    不可抗拒的小冰期

    這是唯一一點和崇禎沒有關係的因素,也是從古到今人類都無法抗拒的因素。小冰期的到來,不僅僅使得遊牧民族頻繁的騷擾邊關,還會減少北方北溫帶農業區的降水,從而導致旱災使得農作物減產,因為大明晚期美洲的高產農作物還沒有推廣到內陸,所以像崇禎年間鬧農民起義最頻繁的陝西省主要吃的還是穀子小麥。天氣乾旱,有沒有南水北調工程,那農民只能餓肚子,餓的受不了了,也就反了。

    不成熟的革除閹黨,導致東林禍國

    崇禎剛剛即位的時候,朝中的大頭是東廠廠公魏忠賢。透過明史和明朝那些事兒的描述,魏忠賢可謂是權勢滔天,無惡不作,剛剛即位的崇禎危險重重,稍有不慎就得JJ。只能說,這是對明朝官制的不夠了解,犯了一個想當然的錯誤。明朝的牛逼首輔和大太監很多,但是真的能成為權相的只有張居正,其他人你看他多牛逼多厲害,被辦下臺的時候也就是皇帝的一句話。內閣有什麼,只有票擬權,而且不與六部有從屬關係,掌印太監有批紅權,也只是代皇帝執行,皇帝想奪回就能奪回。之所以會抱首輔和大太監的大腿,只是因為有利可圖。一旦皇帝利用反對聲音滅了這一家,那很快就能樹倒猢猻散。再有就是所有的兵,只有皇帝的親筆調令才能調動,魏忠賢可以這麼狂,那是因為天啟慣著他,換了崇禎之後,奪了你的票擬權,你就廢了,想造反,對不起,外面有一堆想清君側立大功的人嘞。

    言歸正傳,崇禎廢了魏忠賢,親自批閱奏摺,如果就此結束,大明或許可以保持天啟年間的平衡,邊軍有軍餉,農民不大鬧,文官安穩點,大明可長壽。然而這個一腔熱血的新皇帝認為自凡是跟魏忠賢有關的官員都是混蛋,都該滾蛋,而之前被揍的鼻青臉腫的東林黨又在一旁煽風點火,一下子朝堂大換血,原有的安穩體制被打破了,一批又一批的官員下崗,不管是不是閹黨,只要有人彈劾你是,還有人作證,那你就收拾東西走人吧,於是乎就要很多奸邪之人鑽了這個漏洞,把跟自己不好的、有仇的、不一條心的官員全都弄走,留下了一幫結黨營私的官僚痞子們。

    後來經過周延儒和溫體仁這兩個首輔的一番折騰,崇禎對內閣是徹底失望了,於是乎將更多的權力拉到了自己身上,卻忽略了自己的祖宗朱元璋朱棣是怎麼做到這一點的--特務機構。由於明朝不像宋朝那樣可以讓官員直接互相制衡監督,為了讓文官不那麼飄,只能用直屬於皇帝的特務機構來監督官員,可是崇禎皇帝拔掉了魏忠賢這個大特務,卻沒找人來替代他,這就出了大問題了,後期文官不作為,各種懟皇帝,讓崇禎的很多政令下達不了。最最最嚴重的一點,文官與商人之間相互勾結,為了得到更多的利益,文官們藉口“自太祖以來,本朝無收商稅之先例”,又以“陛下欲蹈魏閹之覆轍乎”來反對,於是明末龐大的軍費就有一次加在了農民的頭上,西北的饑民們本來就吃不飽了,現在還得叫大量的稅,受不了就造反了。天災一直在,制度不見改,這就讓農民軍一波接一波,就是打不完,最後兵沒了,就剩起義軍了,也就該亡了。

    剛愎自用,用人疑心疑鬼

    這點最好的例子就是對於孫傳庭的排程(其實明末拆了東牆補西牆也沒什麼大問題,但是不信任總督就不對了),1642年李自成在河南鬧,崇禎一方面怕李自成跑到北京鬧,另一方面怕孫傳庭擁兵自重,於是強令孫傳庭在還沒有準備充分的情況下便出兵打河南,結果秦軍全軍覆滅,李自成成功的拿下了陝西。作為領導做不到戰時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那他就是個不會看人不合格的爛領導。

    優柔寡斷,錯失良機

    老天給了崇禎好幾次挽救大明的機會,然而都被崇禎一一丟掉。第一次是楊嗣昌提出“攘外必先安內”,建議與清軍議和,先著手解決農民軍。事實上這個方案沒毛病,可是讓其他文官幾句“大明自太祖以來,不割地不和親,今日亦不可破”給說的動搖了,最後還把責任都推給了楊嗣昌。結果繼續現在兩面迎敵的被動局面。

    第二次是李自成快到北京了,崇禎打算南遷,結果又讓群臣一嚷嚷,不去了。幾個明理的大臣說讓太子南遷,他又氣憤的說你們當我死了嗎。結果正統皇帝和合法繼承人都沒到南京,也就造成了南明初期的列王紛爭和制度的土崩瓦解。

    第三次,李自成在北京城下提出只要封我當西安王,我就撤軍,還幫你打滿清。崇禎猶豫再三又被群臣給懟回去了。就這樣,大明失去了最後一次挽救自己的機會。在1644年三月十九號,清晨,隨著幾聲鐘響,一位失意的皇帝在煤山慢慢的垂下一條白綾,帶著對世間的悔恨,走向了生命的終結,同時被終結的,還有大明276年的統治,以及漢家英魂的尊嚴……

  • 5 # 125878215蜂獾

    謝謝邀請。當然崇禎皇帝朱由檢承擔主要責任,而且難辭其咎,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責任,祟禎一當上皇帝就殺了掌控朝政的秉筆太監兼任掌印太監魏忠賢,當時天啟皇帝朱由校在位時就看東林黨把持朝政,致使國庫空虛,因為明朝的官員多徵老百姓10%的稅,魏忠賢把這10%的黑色收入全部收繳了,魏忠賢敢從虎嘴裡奪食,這樣可以為朝廷增加50%的稅收,那個官員敢不聽話,魏忠賢迫害東林黨從來不心慈手軟,被罷官抄家是肯定的,被查抄的銀子可以供養邊關將士幾年的開銷,從袁祟煥給魏忠賢的感謝信,就可以看出魏忠賢是不是心繫國家政府老百姓。廠臣魏忠賢功在社稷,海內之共見共聞,業己銘刻金石,無容職贅,至其身任邊事,誓圖恢復,梟滅逆虜,任用劉應乾,陶文,紀用等,而關內外禦敵之伏甲,軍器,馬匹,懸簾等項俱以家資置辦,日逐鮮來,又助軍資,臣方一意巡緝嚴警,諸營將吏不敢貪懦營私,不敢饋遺隱串,改虛為實,化賈為真,易佉而勇,以有今日,從古內臣誰有出其右者?,通候之世賞官也。列位看官注意可要看仔細了,軍器馬匹俱以家資置辦,魏忠賢用自己的家資置辦關寧守軍軍餉軍備的,是自己白花花的銀子。

  • 6 # 北疆同心聊歷史

    試回答本題:首先我們應該看到,明朝之所以在崇禎時代走向滅亡,並不全是崇禎的錯,而是由於自嘉靖、萬曆兩朝的連續朝局昏暗,君主不作為所導致的國力下滑,到了崇禎時代累積過深、過重,以致難以挽救之故。

    嘉靖時代的君主不作為,消極應對政務,以致於國家在滑落的道路上日益加速。早已經為以後的皇帝埋下了重重隱患。

    而萬曆時代的朝局庸闇,就更是加速了這一程序。如果說嘉靖朝的所謂“大禮議之爭”,是導致君臣離心的推手。那麼發生於萬曆時代的所謂“爭國本”就更是為明帝國,這輛己趨於失控的戰車,加了一把推力。致使明帝國隱患四伏、危機加重,最終竟致積重而難返。

    崇禎上承天啟朝的統治,而天啟皇帝朱由校的任用閹黨,打壓文臣的作法,更是促使了明朝亡國因素的累積。最終在崇禎上臺後,很快地各種累積已久的弊政和隱患,矛盾與衝突就展現了出來。

    公平的講,崇禎這個皇帝其實更適合,作一個承平之君。而不是治理亂世、應對危局的雄主。其原因就在於:崇禎空有理想,但卻無應對來自內外兩大部份的危機。

    在內有朝臣黨爭、國弱軍疲的情況下,崇禎還要面對農民起義軍四起,以及後金叩關侵略的危局。並且似乎崇禎的運氣也不太好:百年不遇的天災,也在此時向他壓來!試想:即便崇禎沒有刻薄寡恩、多疑多忌的缺陷,而且也能與滿朝文武齊心協力。要想妥善掌舵明末這艘千瘡百孔的漏船,也並非易事!就更不要說,明未群臣各懷私心,君臣之間猜疑得頗重呢?

    綜上:明朝亡於崇禎朝,這個責任是主政者崇禎所無法推卸的。儘管崇禎勤政,也一心想要振興大明,然而自其父祖輩累積下來的負面因素,實在是太多、太深、太重了。因此遠不是崇禎這位才能並不突出的君主所能輕易扭轉的!

    當內部起義不斷,外有後金虎視,再有朝臣黨爭謀私,加上天災。這幾個重大隱患終於在崇禎時代,全部被引爆了。而明朝這座聳立了兩百多年的大廈,也就在此重壓之下坍塌了…

  • 7 # 閒閒老人趙秉文

    明亡原因很多,皇帝大多昏庸殘暴,且明朝各地藩王橫徵暴斂欺壓良善,最出名的就是福王朱常洵了。孫承宗,孫傳庭,楊嗣昌這些能臣也依然是有心殺賊無力迴天。大量官紳階級貪贓枉法,積壓了大量社會矛盾,而當李自成兵臨城下時,這些人只顧一己私利,連一百萬兩軍餉都不捨得出,等到李自成攻破北京,從明朝官員家裡抄出的黃金白銀高達幾千萬兩,這些人平時作威作福,最後卻只能用自己的命來抵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碧藍航線戰鬥的可玩性還有更進一步的空間嗎?